李清照评传

第30章


所以《声声慢》所涉及到的“细雨”中
的“梧桐”绝不会有悼亡之意,因而这首词不会是写于词人丧偶之后,而是
写于她中年“无嗣”的极为难堪的境况之中。对于《声声慢》和《凤凰台上
忆吹萧》这两首青州词前文已作过探究,这里拟重点介绍写于此时此地的另
外两首词,一首是以“铺叙”①为突出特点的《念奴娇》(即《壶中天馒》):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
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 不
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泪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从立意上看,此首当是对那首《风凰台上忆吹萧》的接续和补充。因为
在那首词中曾说:“多少事、欲说还休”,也就是说词人还意犹未尽,想说
的无非还是由于丈夫的外出所引起的“离怀别昔”。此词中所谓的“斜风细
雨”、“种种恼人天气”,也无非是词人内心苦闷的外化。为了排遣这种苦
闷,她故意用生僻字为韵作“险韵诗”①、又故意喝那种容易使人醉倒的“扶
头酒”②。然而,再难做的诗她也做成了,醉倒的时间再长她也醒来了,但是
那种使人烦恼的“天气”和人事情昧,并没有改变,由此所产生的“万千心
事”,一则无法向丈夫诉说,二则即使诉说他也听不进去。词中所谓“别是
闲滋味”,实际是一种令人难以言传的极为苦涩的滋味。
词的下片从“楼上”到“不许”五句,与《风凰台上忆吹策》的上片的
含意几无二致,略有不同的是一谓“被翻红浪”、一谓“被冷香消”。前者
是说没有心思整理床铺,后者意犹“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即言其单枕
孤眠之苦。紧接下去的“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是《世说新语?赏誉》篇的
成句,词人不露痕迹的引述于此,字面上是说晶莹的露滴和新长出的桐叶,
表明春光尚未完全消逝,它还具有使人外出游赏的吸引力。而词人内心想说
的当是:她对丈夫仍抱有希望,总觉得他忽然有一天会回心转意,与她重归
于好,就象当年比肩同游、月夜赏花一样③,愿夫妻再次携手“游春”。结拍
二句,仿佛是借天气由恼人的阴雨转为晴朗,来表达词人希望丈夫由对她的
① “铺叙”,是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规定的一种词性特点。
① 苏轼《再和》诗:“衰年壮观空惊目,险韵清诗苦斗新。”
② 白居易《早饮湖州酒寄崔使君》诗:“一榼扶头酒,泓沮泻玉壶。”
③ 约作于建炎四年的《偶成》诗的“十五年前”云云,可怔清照约于政和五年有与明诚“相从”赏花、赋
诗之举。
冷淡转为晴朗温馨。①。
写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有多少酸腐的读书人
梦想着“书中自有颜如玉”,以巴不得巧遇“武陵”之艳,然而却极少有人
想到,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曾给多少妇女,招致了多大
的不幸、令其吞噬着多么难以下咽的苦果!在青州最后二三年时的李清照, 就
是遭遇这种不幸的相当典型的一例。所以这期间的词作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充
容着幽怨难诉之意。
与《壶中天慢》立意相同、写作地点也可能一样,时间大致在“寒食”
过后的、“开到荼花事了”的时节,传主又写了一首希望更加渺茫的“闺
思”词:
寂寞深闰,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问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
芳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阖思》
这首词与那首《凤凰台上忆吹萧》,在立意上也有衔接。也就是说那首
的不论是对“武陵人”之“念”,抑或对“烟锁秦楼”的自身孤独之叹,都
还是在拟想之中,因为送行者还在“千万遍”地唱着《阳关》,她手中也没
放下那杯离别的苦酒,一切还尚在进行之中。但到写这首《点绛唇》时,“人”
已远走高飞,闺房愈加深邃寂寞,愁苦更加深重,以致有“千缕”之多。上
片的“惜春”二句除了其字面上的意义外,深层语义则是说:词人本象爱惜
春天一样,爱惜她和丈夫之间的种种美好感情,但是他这一走,就象风雨催
落春花一样,使二人之间的感情受到了摧残。下片接着说,主人公久久地倚
栏眺望,但却看不到丈夫的踪影,所以心情很不好。结拍的诘问意谓:你这
位“王孙”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还不归来?其实丈夫到哪里去,词人
是一清二楚的,他为什么不偕其前往,她心里也有数,只是都是一些难言之
隐,以至到了“柔肠一寸愁干缕”的程度,也不能直接倾吐,只好借《楚辞?招
隐士》婉转表达。而词意愈委婉,愈使人感到作者幽怨愈深重。青州时期如
此,莱州时期又如何呢?
乍到莱州时的李清照,比她独居青州的处境更加难堪。这期间其现存作
品虽只有一词一诗,但寓意和分量都很不一般,其中既含有对前程未卜的极
度危机感,也有如同袁公路(袁术字)断粮般的遭“人”家的白眼。在传主
的一生中,这虽然只是很短暂的一段,但却清楚地说明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
是个什么样子和什么叫做痴心女子负心汉。
① 鉴于诗词无达诂,如将此词编为前期所作:将“斜风细雨”、“种种恼人天气”看作政治气候的隐语;
将“日高烟敛”的深层语义释为皇帝开恩,似亦无不可,但绝不可视为晚期之作。
四、格调凄凉的晚景词
本书附录二的《李清照年谱》中,有其作品系年。凡赵明诚亡故后所作,
均应算晚景词,大致有10 首。其中的咏物词和悼亡词等,已分别在上述几节
中加以引述,其余晚景词还有:《菩萨蛮》(风柔日薄)、(归鸿声断);
《好事近》:《武陵春》;《永遇乐》等五首。这五首的主旨又大致可分为
表达嫠妇之忧和抒写家国之思两类。
(一)舟船载不动的嫠妇愁
如果说《好事近》的“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中,尚暗含嫠妇
之忧的话,那么在丈夫已经亡故,又经过了一场再嫁的波折之后的李清照,
她已不把嫠妇之愁作为隐秘之事深藏心底。不言而喻的是,在她与后夫离异
后,愈是表现出对其前夫的思念,也就愈能说明对那个无赖小人后夫的轻蔑。
看来《武陵春》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的外化。虽然不能说此词中不含家国
之忧,但主要的是表达嫠妇之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近三十年来对这首词的评析,不同于对清照其他作品的时有妄断,极少
有很离谱的说法。原因是根据清照《序》后所署写作时间为“绍
兴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此词即可系于次年春所作。又因词中有地名“双
溪”,遂可断定作于今浙江金华①。
“花”在《漱玉词》中,大都作为主人公心态的外化,或生命状态的象
征。此词首句含有昔日的花容月貌,今日已变成护花春泥之意。所以日上三
竿连头发都懒得梳理一下,更何况修饰打扮。“物是”二句紧承前意,将上
文的凄婉之情, 以劲直之语出之。原因是开头一、二句含有难尽之意:“风
住”既指自然现象,又有象征意味。接踵而来的政治、婚姻风波虽然停息了,
人生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了。所以“物是人非事事休”除含有浓重的嫠纬之愁
外,当还有这样一些寓意, 即经过与后夫的一段纠葛,词人倍加思念她的前
夫。他的遗著《金石录》还在,但人事俱非,心里有多少事,不等说出就泪
流满面,可见这些事都是令人极度伤感的。正如生活中常常有物极必反之事,
愁苦己极的人往往更向往解脱困境,此词下片对“尚好”春光的向往、对双
溪泛舟的拟想,仿佛是在黑暗中闪现的一线光明,然而转瞬即逝。词人所担
心的是双溪舴艋舟小,载不动如许愁绪。言外之意,她的满腹忧愁, 无处排
遣,永远也解脱不了。这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千
古名句的心理背景。没有李清照所亲身遭受的党争株连、婕好之叹、兵燹战
乱、丧偶流寓、“颁金”之诬、再嫁离异、诉讼系狱等等人生忧患,其愁思
就没有这么重的分量;如果她不善于创意出新,那么她在李煜、秦观、贺铸
等喻愁名家名句面前①,怎能跻身其列?当然李清照之所以能写出这种跻身
① 对于“双溪”所在地的考证,《李清照集》第62 页所注最为翔实可信,这里谨取其成说。
① 卒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
“须眉”,甚至“压倒须眉”的名篇名句, 并非白手起家,她曾经历了一个
纵横交错地学习“须盾”,并逐渐超越“须眉”的过程。即使她在构思“只
恐”二名句时,不一定看到比她年幼六、七岁的张元干的以“艇子”“载取
暮愁”①的词句,但苏轼与秦观维扬饮别时,所作《虞美人》词的“无情沛水
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当系首开以“舟船载愁”的先例,李清照
亦当对其有所借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