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厨房里不为人知的内幕:厨房江湖

第3章


象虾饺、烧卖、叉烧酥、灌汤包、春卷、奶黄包等等,为了保持最佳口感,绝对不能提前制作,惨的是,此类菜品又比较花时间。通常情况下服务员都会提醒客人提前一点要这类面点主食,这样既能保证出品质量,也免去了客人等候时间。一次一桌客人要了三笼虾饺,本来已经叫起菜了,虾饺刚进蒸箱,又说再等等还要喝两瓶,如此反复三、四次,浪费了几笼虾饺不说,关键是最后还嫌上得慢,真是有苦难言呀。
  做粤菜面点的,最大的软肋就是对北方面食把握得不精。这也的确是我们需要改进的,毕竟这是在北方。那天老板来了桌客人,要吃东北大馅饺子,可给"黑铁塔"急坏了,和馅、擀皮,包了几个下锅一煮,根本不是那回事儿,馅料没得说,可皮和人家正宗的差远了,在家吃没问题,卖是绝对不可的。好在酒店离超市不远,火速买了几袋"湾仔码头"水饺回来应付,这笔费用当然由"黑铁塔"出,没的报销,也算是交学费了。
  最后,老板的朋友满意与否不知,倒是写了个条子给厨房:水饺做得不错,和"藏姑娘"("湾仔码头"的创始人)有一拼!
---------------
7刀工训练
---------------
  在我看来,影视剧里对厨师刀工上的夸张描述都是瞎掰,现实里倘若哪位厨师的刀工如电影里般出神入化,那我对他的景仰之情肯定要超过随"神6"飞天的宇航员。
  不过,在厨房里刀工还是有很多讲究的,光刀法就有直刀、平刀、斜刀三种,然后又生成数十种切法。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切法,将原料切成菜肴所需的片、丝、条、丁、段、球、泥、末、粒等形状,再掌握好象麦穗、菊花、梳子、蓑衣、荔枝等多种花刀技法,就基本上可称得上一位好厨师了。但是,这一系列真能熟练下来,没个十年八年绝对办不到。
  现在很多厨师都是半路出家,没上过烹饪学校,仗着在家做饭那点功底就来应聘厨师,酒楼也愿意用他们,听话、肯吃苦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工资低。对这些厨师来说,与其说是刀工训练,不如说是切手次数逐渐减少的训练,刀工没办法手把手地教,只能演示一下切法,其余的完全要靠自己领悟。厨房里用的刀不仅比家里的大,而且快,一不留神就一个口子,创可贴无形中就成了厨师的劳保用品,但没有哪个厨师会将创可贴随身携带,说迷信也好说心里影响也罢,反正是谁兜里揣创可贴谁准保切手,屡试不爽。
  我学徒练刀工的经历说起来也是一部血泪史。上班时间干点简单的体力活,工余才敢拿刀练手,厨房里的原料又不能尽情"浪费",老郑师傅就给我出了个主意--切报纸,烹饪学校基本都这样,我算是又回炉了。直到现在我还对他耿耿于怀,拿报纸切丝,哪有手感啊,我手上缝那几针差不多都是切报纸切的。那段时间家里饭桌上,除了土豆丝就是萝卜丝,后来我出徒以后,家里炒菜就没再出现过丝状物体,我说想吃家人马上跟我急,吃伤了。
  我第一次切的花刀是鱿鱼的麦穗花刀,切好后美滋滋地拿给师傅看,师傅一笑说:"哪都好,就有一样,放在过去,你这是要杀头的。"我一听都晕了,切鱿鱼哪就挨上杀头了。"你这鱿鱼斜刀正好是九刀,过去只有皇帝才能吃切九刀的原料,以此类推,咱老百姓吃的最多切四刀!"
  "老封建!"我小声嘀咕着。
  "说什么呢?"师傅一拍我后脑勺:"去把那筐洋葱都切了,记得先把刀在凉水里泡两分钟,省得让别人说我虐待你,把你整"哭"了。"
---------------
8班地哩
---------------
  班地哩,应该是PANTRY的白话音译,在酒楼里是传菜部的意思。不知道这三个字的首用者是怎么想的,那么多谐音字偏偏选中了这三个,要是我的话直接就叫"搬地雷",听着就high。
  班地哩的人员虽然穿着服务员制服,编制也属于餐厅,但工作的地点却在厨房。这个职位的工作看起来简单,其实要比服务员辛苦很多,服务员只需要有沟通力就基本可以了,而班地哩还要再加上体力和记忆力。
  体力体现在他们每天不仅要在开餐前把所需的家私清点后搬至餐厅,还要在生意繁忙,食梯运力不够的情况下,完成端着盘子跑楼梯的任务。就算面积相对较小餐厅无需跑楼梯,以最快的速度把菜传到客人面前再快速返回厨房,对体能也是一种考验;记忆力则体现在他们要在瞬间完成对每一道菜品的辨别,并把菜品所需跟的味碟(酱料)准确无误地配搭在一起。比如,刺身就要跟日本青辣芥,基围虾要跟洗手的柠檬茶,石豉乳鸽要跟淮盐、喼汁等等。另外,菜品的出菜顺序也要班地哩配合厨房掌控,凉菜、炖汤、海鲜、主菜、小炒、饭面的顺序绝对不能错,不能说凉菜还没上齐炒饭就先上了,那就全乱套了。
  这样,也就决定了班地哩和厨房一样,多以男性为主。即使有一两个女服务员也肯定是新招来的,让他们暂时适应一下菜品和工作节奏而已。不过我倒觉得这种安排有待商榷,女服务员在班地哩绝对会是厨房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我发现每次班地哩新来女服员的时候,厨房里单身小伙子们的工作热忱都会有大幅度提高。
  班地哩主管和厨师长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将第一时间获取到的客人对菜肴的所有信息及时传达过来,便于厨师长对客人特别是对手下厨师出品的优劣有所了解。班地哩主管还有一个特殊权利,品尝。当对端出的菜品在质量上存有疑问的时候,品尝是最直接有效的检验手段,这样也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客人退菜。他无疑是保证出品的最后一道关卡。
  不过,班地哩里面有些人身上的毛病我很是反感,那就是偷吃,偷吃客人盘中餐。在跑楼梯的时候叼两片肉捏两只虾已不鲜见,最过分的是"全盘否定"。那天两个班地哩的在楼梯拐角把一份凉瓜牛肉吃个干净,造成客人催菜不说,回来还谎称不小心把菜打翻了。看着他们嘴角残留的菜汁,我不由想起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去人事部报道吧。
---------------
9劫后余生说炒锅
---------------
  不要以为是厨师就会炒菜,当然我说的炒菜不是在自己家里随便扒拉两下那种。厨房里,从一个学徒到能上炒锅炒菜,需要长久的历练。究竟长久是多久?除了自身的天分和能力,更要有机遇。一个略具规模的厨房大概会配备4至5名炒锅师傅,学徒被师傅认可,具备有上炒锅炒菜的能力以后,还要满足有炒锅师傅跳槽或是离开这个先决条件,才能有自己的位置。除此之外,只能是作为炒锅师傅公休日的替补,我们都称为替锅。
  炒锅的工作划分比较细致,里面的规矩也有点"江湖气"。从末锅开始到头锅,谁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得按规矩行事,尽管这不是什么硬性规定,但也不可轻易逾越,不然很可能就是一场矛盾的导体,就算客人评价你菜炒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所谓末锅,就是炸(二声)锅,客人点的与炸有关的菜肴都由末锅来做,依次往上是:炒饭面类,炒普通菜,炒中高档菜,炒高档菜和燕翅鲍。其中,头锅炒下面档次的菜是理所应当,末锅往上炒高档次菜就要询问一下是否可以。这里面有时候的确是手艺达不到,有时候却是因为规矩。擅自打破规矩也不是不可能,那得在最繁忙的时候,即便这样也有主次之分。
  可能有人说,还真不知道厨房有这些规矩,有必要吗?其实规矩也是建立在对食客充分负责的基础上的,我想没有哪个食客愿意一个手艺不灵的厨师为你炒高档菜吧。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炒锅的规矩偶尔也会造成一些人为的不安定因素。徒弟总也得不到炒锅的位置,后面的炒锅总也没有机会切实接触高档菜肴。这也是厨师在一个地方干不长久的原因,有能力没位置想来也是恼人的事情,换个地方兴许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呢。
  某种意义上说,厨房里最"危险"工种就属炒锅了,被油烫伤,让火燎了眉毛、头发已是见怪不怪,最惊险的就是"放礼炮"。厨房里用的炒锅都是天然气的鼓风灶,开火时要先点燃子火,它的作用类似于家里煤气的点火棒,只不过是在灶台里面。子火是长明火,这样第一时间就可以炒菜,省去了开火、点火的麻烦。但这样如果子火不小心被水浇灭,或者瞬间供气不足灭掉了,厨师又没及时发现,就可能出大问题。因为火灭了可气却还在供给,炒锅压住了灶下面的煤气,猛然一开火势必会造成"放礼炮"的现象。
  我当学徒时的那次"放礼炮"经历,几乎让我想放弃厨师这个行业,10几年过去了,现在想着还浑身起鸡皮疙瘩。那天老赵熬糖醋汁,嫌煲仔炉的火小,就把20斤的大汤桶抬灶台上去熬,赶巧有电话找老赵,他就把勺子给我,让我不停地搅拌未熬好的糖醋汁,说过两分钟开大火再熬片刻就好了。两分钟后我想都没想就去开火,只听"嘣"地一声巨响,汤桶里的糖醋汁溅满了炒锅对面的墙壁,连天花板都没放过。要不是我鬼使神差地开火前把汤桶向里面倾斜了20度,估计现在的我参加万圣节晚会都不用化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