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翼天使

第27章


  没有回复。
  ——我想见你。
  ——不。
  ——不?不是现在!但是我要见你。我在北京很孤独。
  ——你有亲戚。
  ——我听不懂你的意思。
  ——我不会见你了。虽然我喜欢过你。
  ——你怎么突然这么说?
  ——我只能这么说。
  ——我想知道这个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很多。所以,再见。
  我当即愣在那里。我对着电脑无助起来。我开始怀疑这是不是他!
  然而他说了再见,他的头像暗下去了。那天晚上,我愣在电脑前面,直到它再次变为节电屏保的一片漆黑。我相信我还可以通过电话找到他,我会哭的,因为只有受了委屈我才会哭。那天晚上,我第一次觉得失恋有多么可怕。以一个期待爱情的女人之心、以一个初尝爱情的孩子之心,我无法面对这个打击。
  电话就是在这个时候响起来的。突如其来。正如那个在三环的电话亭里听到突兀的铃声一样,铃声强硬地扼制了我的幻想、期待、委屈以及各种各样的滋味。就在几天前,我的怯懦反而给了我勇气和信心,可是这个结局却来得如此突然,我再大胆再着急也无用了。
  “喂?”
  “晓桐吗?”我一听就听出来,是阿贵。他的声音小而谨慎,四周悄无声息。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
  “阿贵,我是小云。”
  “啊?!小云吗?你怎么会在北京?”
  问得多么讽刺。我一时郁闷,没有说话。
  “小云,你的声音和晓桐真是一模一样……对不起。”
  “晓桐还没有回来。你有事吗?”
  “没有,没有……”
  “阿贵,”
  “什么?”
  “阿贵,你以后不要再打电话过来了。”我说得有气无力,几乎是以同病相怜的口气。
  “没事的,我打忙音的话,就不打了,改天再打……顺路回家……不麻烦的。”
  我就不忍心说下去了。能够听到爱人的声音,能够说出自己的声音,在我想来,已经是够奢侈的了。我不忍心打击他的这微薄的幸福。
  “阿贵,那你好吗?好久不见了。”
  “很好的。欢迎你再来玩儿。城里变化大,岛上不大,还是那么漂亮的。”
  “你家的大树,还好吗?”
  “好的好的。好几次刮台风,我都很担心它倒下来,但是都没有。”
  “那个屋子,你租出去了吗?”
  “……”
  “喂?”
  “我在!我在……你都知道啦?”
  “嗯。我和她住一起,她说的。”
《二十三岁》第四章4(2)
  “我不会租出去的。”
  “为什么不会?她在北京住下来怎么办?你好歹可以用房租补贴家用,或者做点小买卖啊。”
  “她的东西都在。我想,她一定会回来的。”
  “阿贵……你真好……你真傻。”
  没过一会儿,电话就挂了。因为我听到小姨的脚步声了,从长长走廊的那头,一下,一下,接近了。她掏了钥匙开门,看到我在,笑得很灿烂。这说明她今天,一切顺利,甚至有福星高照。
  果然,她不仅给我带了夜宵,还兴致勃勃地把A画廊为此次年展做的介绍书拿给我看。她的三幅作品被誉为“退隐·观心——民间艺术家徐晓桐的独特视觉艺术”,是活动的主要推荐对象。还有一些海报、一些报纸的介绍,上面有小姨的一张图片,她接受了一个采访,照片对准她的正面,她正在和记者谈话,右手还是按在深紫色的披肩上,身子有点前倾,一脸恬静的笑容,仿佛正在耐心聆听。
  “小云,明天你也去吧!是我个展的开幕式。”她也坐上床来,吃起夜宵,一只小塑料袋被她扯开了口子。我想她也应该养成洗手的习惯。她的手上有一些油彩污迹。
  “晓桐,明天我面试。晚点去行吗?”
  “行啊!但是你一定要来!一开始都是画家、记者还有画廊的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看的,我想让你安静点看我布置的展厅。人少了一点比较好。”
  我不想吃任何东西。只有拿起报纸看。
  “小云,你不吃吗?不舒服?”她终于发现了。
  “吃过了,不饿。”我看着照片,指给她看,“披肩真好看!”
  小姨刚好夹起一个小笼包子,突然愣住了。她没有吃那个包子,而是转头四处看看,她下意识地用手按住胸前锁骨的位置。她说:“哎哟,忘了。”
  我在床上的衣服里翻看了一下。“是没有。忘在画廊了?”
  小姨含糊地点点头。她并没有因此而不高兴。她反而微笑起来。这种甜蜜的微笑,只有在我屡次回忆的时候才会得到理由。当时的我,完全认为冲昏她的头脑的,是个人展览。
  一个女人只有在怎样的情况下,不见了心爱的披肩,不是着急,而是微笑呢?——不会是饭店、不会是咖啡店、不会是画廊,那么一定是一个常去的、安全的、私人的地方吧。
  小姨吃完东西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已经半夜一点了。我看到她很有把握地、兴奋地去接那电话,果然,不久她说:“披肩你明天给我带来好了。”
  我闷闷不乐地去洗漱了。小姨的欢乐和我格格不入。
《二十三岁》第四章5(1)
  次日是我们共同的新起点。
  在长安街的南边、一个狭小的胡同里,是我确定下来的工作单位。我选择了文化杂志,因为在那天早上面试的时候,主编无意间说出他要去参加A画廊年展的开幕式,他对我说,这类的活动很多。于是我认为,这比时尚杂志要更适合我。或者说,更适合小姨。主编是一个中年男子,看得出来和文化界的名人非常熟悉。很多名人的名字到了他的嘴巴里都变成了小名、绰号。
  我说,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上班呢?他说,最好越快越好,这期的稿子快做完了,你赶下一期吧。
  我们一起走出了办公室。小小的胡同巷子,又窄又矮,铁灰色的墙壁算是新刷过的,可是墙角的破砖瓦,还是隐约可见。一个不怎么标准的小四合院,小院子里堆放着很多东西,显得很局促。木制的房门,加了小弹簧,稍微一关,它弹回去,将刚泄露出的热气赶回屋去。
  我和主编告别之后,两个方向,我们背对背走。其实我是可以跟他一起去的,我真的要去A画廊的。
  天空很明亮。这真是一个开幕式的好日子。我走在懒洋洋的胡同里,有一种破旧的、沉默不语的尘封感受,在每一堵灰墙、每一扇木门背后,都有着无法猜测的事情。这就是我在北京的感受。想不出这些胡同名字的来历。听过陈升的一首歌,后来在KTV里也有很多人滑稽地演唱着。“OnenightinBeijing……怕走到了百花深处……人说地安门里住着一位老妇人……”我走在正午的胡同里,脑子里彭佳慧和陈升的歌词一句一句出来,我踩着节奏,又迷路了……继续踩着节奏……终于走出了胡同。
  这不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长安街上一切太平。阳光好得让我舍不得回家。我无所事事地等着时间流过去。我拿出我的手机,看了看时间,距离太阳下山大约还有四个半小时。我答应了小姨等人少一点儿的时候去画廊。那么差不多就是太阳下山以后。去A画廊,需要坐地铁,在宣武门下车。从长安街过去很快。
  我有大把的时间,大把的自由,只是缺少方向,没有任务。并且不想放松。心事重重。
  先去一个小面馆吃牛肉拉面。在上海我从来没有在这样又油腻又脏乱的小店里吃过东西。门口悬挂着沉重黏腻的“宽粉条”——宽宽的、用来抵抗寒风的一条又一条塑料皮。我叫它“拉皮”、“宽粉条”。真的非常不喜欢北方的这种设施,不方便、也不卫生。更不要说美观了。
  牛肉面的黄汤水味道很一般,香菜倒是很多。面条又粗又硬。我吃了一半,实在没有胃口吃下去。我从小店里出来,转弯,才看到对面的KFC。走进去,快速地脱去繁重的大衣和围巾,要了一杯可乐,一只辣鸡腿汉堡,挑了面对窗子的座位,一个人坐了很久。
  我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来这里,为了什么?究竟来干吗的?有退路吗?回上海吗?回去了,对自己还有希望吗?
  每天在筒子楼里,我们用“热得快”烧水,还曾经烧爆过两根“热得快”。烧整整一瓶,可以用来泡茶。小姨也习惯了喝茶。只是在这里,我们没有成套的茶具,喝起来没感觉、又很麻烦。小姨这里有一大包新茶叶,估计是阿贵给准备的。
  在我们的屋子外面,隔壁胡老师家有一个简陋的灶头,就在走廊里。我们有时借用一下,用长柄奶锅烧一点开水,可以泡方便面、可以煮“水潽蛋”,还可以做一碗香喷喷的牛奶麦片粥。我们吃腻了面食。常常馋着,想喝粥,吃酱黄瓜、大头菜、毛豆子……
  用长炳奶锅烧开水之后,立刻将滚烫的水倒出来的时候,热水经过的锅壁会“呲呲呲”的发响,爆着细密的小气泡。因为温差太大了吧。我非常喜欢听这种声音,那是简陋生活里的一种乐趣,慢慢地,看着水接近锅沿,爆响着,像是举着油锅做响铃锅巴。用这样的水冲泡的咖啡,有种热气腾腾的“中国味道”,就像大碗茶。一大杯滚烫的褐色液体,香味散开,只留下苦味在水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