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大明

第四章 辽东(一)


“传锦衣卫世袭百户成大虎觐见。”
    成大虎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被皇帝召见。传完圣旨陪同孙承宗回来直接就来了皇宫,正准备去交旨,谁知道却受到了皇上的召见。成大虎怀着忐忑的心跟着王承恩进了书房。
    “末将锦衣卫世袭百户成大虎叩见皇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成爱卿辛苦了,此趟差办的不错,甚合朕意。不知成爱卿是否懂得练兵?”
    “为圣上分忧,乃我等做臣子的本分,只要圣上满意,我等不辛苦。至于练兵,末将略懂一二。”
    “好!真忠臣也,成大虎上前听封,朕封你为羽林卫千户,以后就负责朕的出行护卫。其他弟兄,每人赏银十两,卿可满意!”
    “谢圣上隆恩,末将无以为报,只有肝脑涂地,为陛下分忧。”
    “朕不要你的肝脑涂地,朕只要你给朕把这一千人的羽林卫训练成无敌雄狮。下去吧!不要辜负了朕的期望。”
    “末将一定不负圣上所托,把这羽林卫练成一支无敌雄狮。末将告退。”
    前世的时候,太祖曾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如今朝野大臣基本都是东林党人,且东林党人控制了国家的舆论,而我刚刚登基不到一年,虽然通过扳倒魏忠贤,打垮阉党,积累了很大的威信,但是手上真正控制的军队却不多。要想改变大明灭亡的结局,就必须控制军权,而羽林卫,即将成为我控制的第一支军队。
    明朝的灭亡,表面上大明是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满清给灭的,但实际上却是被东林党人给折腾跨的。我若想阻止大明灭亡,就必须赶走朝堂上的东林党人。但是东林党的实力过于雄厚,我现在还动不了。明末的党争,说穿了就是利益之争,无论是前期的东林党和齐楚浙党之争,还是后期的东林党和阉党之争,都是如此。东林党人代表的是江南的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阉党及依附其的齐楚浙党,代表的是皇家的利益,只是人品太不堪,又过于贪婪,引起了公愤。
    如今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尚未大规模爆发,我主要面对的外部问题是辽东问题,内部就是东林党。放眼朝堂内外,最熟悉辽东问题的人,就是关林防线的缔造者——孙承宗。而且孙承宗是东林党的旁支,重用孙承宗既可以给我解决辽东问题提供很大帮助,而且可以打击分化东林党人。成大虎走后,我命王承恩拟旨,封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连同那些言官弹劾孙承宗的奏折,一块给他送了过去。
    辽东,原属大明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儿干地区招抚,次年各部归附,朝廷任命各首领为指挥同知等职,其后数年,明朝即以此为基础,逐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个卫,永乐七年(1409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成立都指挥使司以统辖各卫,以康旺为都指择同知,王肇舟为指挥佥事。万历年间,老奴努尔哈赤带领建州女真,以“七大恨”起兵,逐渐蚕食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旧地,发展成今日的心头大患。
    说起明朝辽东问题的由来,就不能不提李成梁和熊廷弼。李成梁,字汝契,号引城,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镇守辽东30年期间,先后十次奏大捷。万历四十三年卒。李成梁镇边的辉煌战绩令“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进封宁远伯,又加太子少保,太傅,世廕锦衣指挥使等荣誉职务,“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皆为总兵官;如梓、如梓、如桂、如楠,亦官至参将。”一时功盖当世,权顷辽东,成了地地道道的东北大帅。努尔哈赤的发展,在当时主要是收到了李成梁的支持,可以说,没有李成梁就没有后来的后金,更没有后世的大清帝国。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朝,歼灭明朝六万大军,至此,明金之间攻守之势易手。
    为了应对后金在辽东地区的崛起,萨尔浒之战后,经廷议,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明代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汉族,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楚党。在任辽东经略期间,提出了著名的“三方布置策。”
    这个方略的核心是固守广宁,由天津、登、莱方向从海路出击在辽南给予后金袭扰,战时可让后金首尾不能相顾,守时可多个方向威胁后金达到钳制其行动的目的。后来熊廷弼又提出要争取朝鲜策应,要派人在义州调度协调,收留辽东不愿意受后金压迫的流民编练成军,作为和登、莱方向的组成部分,扩大了对后金实行战略包围。后来东林党人为牵制齐楚浙党,推荐了东林党领袖叶向高的弟子王化贞为辽东巡抚,但王化贞不知兵事,轻兵冒进,在广宁被努尔哈赤打的大败,丢失了山海关外的大量土地。熊廷弼也被传首九边。
    此后,王在晋接替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提出了在山海关外一片石等地再筑重城,重点守御的消极防御政策,但遭到了孙承宗的反对,后来天启帝任命孙承宗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督理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孙承宗在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开镇东江,联络蒙古的政策,且在山海关外筑宁远城,收复了锦州,并加强了防御,并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胜利,稳定了关外的局势。
    事实证明,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是正确的。但正确并不意味着没有缺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