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边杏花白

27 水岭镇


村边不远的地方就有一条小溪,但在山腰上开辟出水田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墨族人从来没有侍弄过庄稼,也没有犁田的牲口。族长听从张老汉的建议,先不忙着种稻谷,麦子比稻谷好侍弄。第一年,每家每户先试着种麦子,等日后大家都熟悉种庄稼这活,添了牲口,再想着种稻谷也不迟。
    于是,张老汉给族长详细的解说了种麦子和种蔬菜的注意事项,族长怕久了记不住,索性拿纸笔记下。随后,族长召集全族,给每家每户都发一些小麦种子和蔬菜种子,有反复的讲解种植和日后养护的方法。
    墨清一回家,就拉着墨规去屋后不远的地方开辟了块地。墨规平日里双手拿惯了弓箭,这下拿着墨铁新打出来的锄头,很是不习惯。还在他天性聪颖,翻了一会土后就用顺手了。不一会,就翻出了一块地。
    翻地容易理地难,墨清虽然没干过农活,但好歹小时候种过些花草,知道翻好地后不能马上丢种子下去,得把地里的野草根清理干净。不然几日后种子发芽了,野草也长出来了。
    清理野草根是件费时费力的活,全家三人齐上阵,从午后忙活到太阳快下山了才清理得差不多了。奶奶回屋做晚饭,墨规回想着上午族长说的种植方法,拿着锄头挖出一个个浅浅的小坑,墨清顺势数了七八粒小麦种子丢到小坑当中。等到把种子都撒完了,墨规才回过头去,用锄头勾着细土,薄薄的盖在种子上,又拧了一桶水,稍稍浇湿,才算完事。
    忙活了一下午,三人都很累。饭间,奶奶不禁感叹:“外头种地的农户可真累,看我们三今下午盘弄那块地都费了那么多的功夫,还不知道收成几何呢。”
    “是呢,我以前听家里的丫头们说,播种还不算什么,要是到了收割时才叫累呢,一年的收成也就够一家几口糊口而已。我们今年不过就试试,正经的功夫还得靠日后在市集上开个布庄。男人们打猎糊口,不够就靠女人们织布卖的钱添上。”墨清说道。
    “清儿,你以前不是说还要去开个食铺卖叫花鸡,还要开间杂货铺吗?”墨规突然想到了这回事。
    “当然要开,不过这些都要慢慢来,现在族里一个铜板也无,还得靠去市集卖布匹腌肉攒开店的本钱呢。”
    奶奶听墨清说的,突然很感兴趣,问道:“那像我们织的麻布,一尺能卖多少钱?”
    “在外面,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家才会穿麻布,所以麻布卖家低,但买的人却很多。我记得当时布庄的麻布是15文钱一平尺,不过现下天下初定,再说每个地方的物价都不一样的,如今市集上麻布多少钱还得去实地打探。”
    当每家每户种完种子后,族长又召集族中的青壮年们修路,修得不是通向张家村的路,却是通往地图中的第一条路。
    族长拿着地图仔细研究了一番,确认好了方向,就带着四五十个族人开工。村子离第一条路也不远,差不多就两里地的样子,但山中地势陡峭,修两里的车道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行人切削山石,平整道路,忙活了二十多天,才接上了第一条路。
    墨规也参与了修路,每天早出晚归,二十多天下来,整个人憔悴了不少。看得家中两个女人心疼不已,,前一个多月在外建房,最近又去修路,再是铁打的身体也有垮掉的一天,吓得墨清和奶奶隔三岔五的用人参炖汤给墨规进补。
    墨规的身子素来强健,此次不过是连日来劳累过度。喝了两次参汤,在家休息了数天后,就恢复了精神。见娘子和奶奶还要他常喝,觉得实在没必要。但二人哪里肯依,生怕家中的顶梁柱倒下了,仍然做出来。墨规坚决不喝,最后,两个女人没办法,见他恢复了以往的生龙活虎,才把人参收好,不逼他喝了。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墨规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自己的身体他最清楚,还没垮到要长期喝参汤的地步。他之前就听娘子说过,人参比布匹,腌肉,毛皮都要值钱,就想着多留些去市集换银钱。
    墨族人在离开墨谷之前,除了疯狂捕猎动物外,就是疯狂采人参了。墨谷的深山密林里野生人参虽然数量比外面多些,但由于人参生长极其缓慢,上百年的参也不过一两重的样子。以往墨族人要用人参,都是得要族医开了这味药才能上山采掘的。平常族人进山打猎发现人参的踪迹,都要做个记号,以便日后需要时方便采掘。自从族长得知人参比族里的其他事物都要值钱,就带着人进山采掘,也不管老的小的,统统采了回来,按人头分,每家每户都分到了几株。
    墨清家就有一株两百年以上的,和两株百年以下的。
    路修好了,族长就想着去市集走一遭。想到自己就和张家村人有过接触外,对外面的有些人情世故也不通晓,还是决定带着墨清一块去,有个知情的心中也放心。
    墨清得知后,心中很高兴,带了些干粮和水,又带了几张羊皮,拉着墨规在村口石碑处和族长汇合。
    不一会,两人就见族长肩上挎了两个大包袱,墨清很好奇,问道:“族长,去趟市集用不着带那么多干粮吧。”
    族长笑道:“那是什么干粮,这包里全是人参。”说完就解开包袱,果然满满一包袱全是人参。
    夫妻二人见这么多,一时间目瞪口呆,墨规有些明白了族长的意图:“族长带这么多人参难道是打算下山去全部卖掉?”
    “你小子聪明,这里面有株500年的,是族里面公产,我们自己留着没用,拿去换了银钱也好添点缺的东西。其他的是有人家听说我要去市集,托我带去卖的。”
    墨清听到族长这一番言论,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一百年左右的人参,最少也得值一百六七十两银子,年数越老的越值钱。要是族长真背着这么袋人参去药铺换银子,恐怕药铺老板的资金都付不过来这些人参的钱。就算换成了钱,至少也是有几百斤银子,雇人运回来,恐怕以后磨家村就成绿林好汉们时常光顾的地方了。
    她拿过族长的包袱,从中取了一株六七十年的,详细的给族长说了人参的行情和银两的重量,又说了一通财不外露的道理。
    族长哪里知道其中还有这些门道,他的想法很朴实,就想拿了人参换钱,买粮食买牲口买店铺,改善大家的生活。还好此次叫了墨清同行,不然他真带着这么一袋人参跑到市集去换钱,还不知道要起什么样的风波呢。他回家去放好包袱,只贴身带了墨清挑出来那株人参。又听她的话,卷了几张毛皮背着掩人耳目。
    三人并不走前段时间修好的车道,而是选经过张家村的小道下山。步行走车道不划算,何况族长还打算走到张家村歇一宿,第二日早上一早再赶路。
    太阳快要下山时,一行人到了张家村。族长带着二人熟门熟路的找到张老汉家,又送了两块腌肉和一块羊皮做谢礼。张老汉瞧着族长和那位年轻的后生都背着一卷皮毛,心里知晓他们是要去市集换银钱的,忙推脱,只收了两块腌肉。族长见他如此,也不好强人所难。
    三人就在张老汉家过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吃了早饭后又动身赶路。等到他们到了市集时,已经是中午了。
    此市集就是当年墨清一家三口买马车的码头,名叫水岭镇,因着镇子背后的水岭山得名。水岭镇位于荆西荒蛮之地,按理来说应该不甚繁华。可水岭镇的位置得天独厚,处于西陵峡和巫峡之间,又有河湾的地形,渐渐成码头。从东向西走水路进巴蜀的大小船只都要经过此地,加上船上的水员们集中精力航行过西陵峡后,正好可以在此处停泊休整。这样一来二去,水岭镇越来越繁华,竟不比洞庭湖一带的镇子差多少。
    一行人到了镇上,族长和墨规看着往来如织的行人和鳞次栉比的房屋,有些看呆了。他们从来都是生活在深山,哪里见过如此繁华的景象。墨清见状,扯了扯二人的衣服,等把正事办完了再让二人吃惊发呆也不迟。
    墨清拉住一个行人,问了镇上的药铺在何处,得知镇上有三家药铺,又追问哪家信誉好,价格公道等等。那行人一看三人都是猎户打扮,知道他们定是在山上挖了草药要去卖钱的,于是就把自己所知的详尽告诉他们。
    墨清听后很是感谢了一番,想到出门带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好做谢礼的,倒是族长从包袱里掏出一小包肉干答谢。
    三人每家药铺都去打探了一下,发现还是最大的那家回春堂给的银子最多,和那行人所说的也相吻合。于是便返回回春堂,以七十两银子的价格成交族长带的那株人参。墨清特地嘱咐店家,付六十八两银子,两贯钱。六十八两银子也有四斤多重(十六两一斤),只得用羊皮把银子包好,分别放在两个包袱里,这样别人就看不出里面放的是银疙瘩。剩下的两贯钱带在身上也是重,不过想着等下买东西要用零钱,只得放了一贯在包袱里,剩下一贯三分一人分些,也就轻便了。
    墨清本来也带了根百年以下的人参,想换些银子回去,此时见这些银两需用了羊皮包住,又分成两个包裹才遮住银子的痕迹。再去换四斤银子,岂不是在如同自个脸上写:我很有钱,快来偷嘛,还是下次再说吧。
    得了那么多银子,三人也无心去卖兽皮了,反正背着的兽皮也是个幌子。族长决定要买牲口,最好能买架板车,明日就能坐着车走第一条路回村里,又打听了镇上的牲口.交易市场,选了一头毛驴,顺带买了一架板车,共花了400文。
    三人均是很兴奋,赶着驴车找了间客栈,花了80文要了两间房过夜。因为担心银子的安全问题,三人都是要了房间就在里呆着,连晚饭也是各自在房里用的。
    由于三人把银子隐藏的很好,加上他们这副猎户的扮相,一看就知道不是有油水的。倒没人来打他们的主意。水岭镇四周的山里住着些耕猎为生的人,经常挖些常见的药材来镇上换几个钱。谁也会料到,三人带的根本不是常见药材,而是人参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