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

第11章


这些都反映了幼儿理解的表面直观性,他们容
    易理解事物及事物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外在特点、联系,但
    不易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比较内在、隐蔽的关系。
    幼儿的思维能力 第四章:幼儿有抽象逻辑思维吗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是幼
    儿思维的主要方式,那么,幼儿有没有抽象逻辑思维呢?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随
    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特别是语言的发展,
    思维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从学前中期开始,
    逐步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到学前末期,抽象逻辑思
    维已比较明显。
    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发展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幼儿不但能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而且开始要求
    了解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等等。他们遇到什
    么事情都喜欢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比如:“螃蟹
    为什么横着爬,人为什么直着走?”“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
    会掉下来?”“小蝌蚪为什么变成了青蛙?”……这些问题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生物到无生物,无所不包,充分反
    映了幼儿正在努力探索事物的内在奥秘和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和逻辑关系的一种思维
    形式,其过程以寻求某种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关系开始,
    以揭示这种本质和关系而告终。因此,幼儿提问的过程,实
    际上也就是幼儿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是幼儿抽象逻辑
    思维活动的表现。
    (二)幼儿思考力进一步发展,不仅能反映具体事物、
    事物的具体属性或可直接感知的表面联系,而且逐步能反映
    事物的内在本质及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幼儿能根据事物内
    部的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如把汽车、电车、轮船、三轮车
    放到一起,说“它们都可供人乘坐”;把狮子、老虎、狐狸、
    狼、大象放到一起,说“它们都是动物”;五、六岁的孩子
    已能够准确运用野兽、玩具、水果、家具、交通工具等许多
    概念,而且能结合生活中的大量事实,理解一些更抽象的概
    念,如会说:“他打针不哭,真勇敢。”“我们俩互相帮助
    。”“别乱看了,上课要认真。”等。这里的“勇敢”、“
    认真”、“互相帮助”都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不少五、六岁
    的幼儿已能按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来进行判断、推理,他们
    知道火柴浮在水面是因为它是木头的,重量轻,针沉到水底
    是因为它是铁的,重量重;他们还能猜中一些简单的谜语,
    可以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关系这个时期的幼
    儿的判断、推理已由表面,直接走向比较内在,间接了。
    由此可见,幼儿是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当然,对幼儿的
    抽象逻辑思维,我们也不能估计过高,因为这个时期幼儿的
    抽象逻辑思维只处于萌芽期,和学龄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
    相比,还有很多局限性。这表现在:(1)幼儿能够进行抽象
    逻辑思维的事物数量很少,而且这些事物只是在他有限的知
    识、经验范围之内。(2)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
    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比如,
    幼儿只能理解“打针不哭”是勇敢,还不能理解同坏人坏事作
    斗争也是勇敢。
    所以我们在教育和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具体形
    象思维,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那种只重视培
    养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而忽略培养抽象逻辑思维的做法是错误
    的,当然,我们也要防止超越幼儿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性,
    出现“拔苗助长”的错误做法。
    幼儿的思维能力 第五章: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进行教育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进行教育,需要教师多采
    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尽量避免抽象、空洞的说教。比如,
    先引导幼儿观察蒲公英和它的绒毛在空中飞舞的情景,然后
    就可以教幼儿理解掌握名词“蒲公英”、“绒毛”,形容词
    “雪白”、“洁白”,动词“飞舞”、“飘落”等。“风”、
    “雨”、“声”、“磁”等是比较抽象的自然现象与科学现
    象,仅用口头讲解,幼儿难以理解,教师可采用具体形象的
    方法,并且让幼儿亲手动动,亲眼看看,这样会使幼儿很轻
    松地掌握这些词的含义。如“风”,可以拿汽球,对着纸片
    挤压其中的空气,让幼儿看到汽球中射出的气流吹动纸片的
    情景;如“声”,可以把小纸人放在鼓面上,叫幼儿敲打鼓
    面,幼儿既可听到鼓声,又能看到小纸人在鼓面上跳舞的情
    景。通过这样做,幼儿会十分顺利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的。
    老师在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也要注意多采用直
    观形象的事例,多结合幼儿熟悉的生活实际。在发现孩子骄
    傲现象时,给他讲个“坐井观天”的井底蛙的故事;当孩子
    上课爱插嘴时,给他讲个《爱插嘴的八哥鸟》的故事。有位
    特级幼儿教师曾讲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她班上有几个小朋
    友不爱接受别人的意见。于是这位老师编了一个《老槐树和
    啄木鸟》的故事,说有一棵老槐树枝茂叶盛,乘凉的人都夸
    它,它很高兴。但不久老槐树的叶子落光了,啄木鸟飞来告
    诉它:“你有病了,身子里有虫子。”老槐树很不高兴,又
    晃脑袋,又眨眼睛地说:“不用你管,就你多事。”后来它
    的病越来越厉害,连树枝都枯了。乘凉的人也都不来了。一
    天,啄木鸟又飞来了,好心地给老槐树治病,并对它说:“
    要是我第一次告诉你,你就听我的话,病早就好了。”老槐
    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讲完故事,这位老师就启发小朋
    友想一想:老槐树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它为什么病得越
    来越厉害?乘凉的人为什么不再来了?孩子们从这个生动形
    象、有针对性的故事里接受了深刻的教育,以后不再一听到
    别人提意见就噘嘴巴了。
    由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不善于分析事物的内在含义,
    不能理解语言的寓意、转义,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
    老师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切忌讲反话,或嘲笑、讽
    刺幼儿。例如有一次上课时,个别儿童想上厕所,其他儿童
    也都要去,老师着急了,说:“厕所多香,谁愿去就都去吧
    !”结果幼儿真的都去了;做早操走步时,有的幼儿缩脖、
    猫腰,老师说:“看这样子,跟老头子一样。”孩子听了,
    不但不挺起腰来,反而都缩脖、猫腰,“小老头”越来越多。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孩子只会“直听”、“正听”老
    师的话,而听不懂老师的“话中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
    教师说:“你们看小钢走步多精神,真象个解放军!”孩子
    们一听,就会学小钢,抬起了头,挺起了胸,走得很精神。
    可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用具体形象的榜样感染、影响幼
    儿是非常重要的,空洞的说教或嘲讽对幼儿心理发展不仅无
    益,反而有害,应该努力避免。
    幼儿的思维能力 第六章:培养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本质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培养幼儿的抽象逻
    辑思维,要从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入手,发展他们的言语,
    教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并且通过智力游戏,实验等方法,
    实际锻炼幼儿的思考力。
    (一)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概括和间接的反映,由感知而获得的感性经验是思维发展的
    基础。幼儿接触的事物越广泛,感性经验越丰富,概括就越
    全面、准确,理解也越深刻、灵活。比如,通过实物和图片,
    让幼儿观察各种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灯之后,让幼儿回
    答:“什么叫灯?”许多儿童都能说出灯的本质特征:“灯
    是能给人照亮的东西。”又如,带领幼儿观察理发员、炊事
    员之后,他们就不会再认为凡是穿白大褂的都是“医生”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