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刘伯温兵法

第18章


【译文】
凡是进攻,所谓奇,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两军交战时,在前面威
逼敌人,从后面偷袭敌人;声东而击西,使敌人不知在何处设防,这样就能
战无不胜。兵法说:敌人空虚,我就一定要用奇兵。
三国魏国景元四年(公元263 年),元帝曹矣诏令各军征代蜀国。大将
军司马昭被任命为节度使。魏国将领邓艾与蜀汉将领姜维相对峙于雍州(今
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刺史诸葛绪拦截姜维后军,使其不能后退。邓艾
又派遣天水(今甘肃天水、定西一带)太守王颀等人直接进攻姜维的营寨,
派陇西(今甘肃陇西、临夏一带)太守牵洪拦截姜维的前方,派金城太守杨
欣去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把守。姜维得悉魏国将领钟会的军队已进入
汉中,便领兵退还。王颀等追踪至山口,与姜维大战,姜维败退。他得知去
雍州的道路已被堵绝,便屯兵桥头(桥头在今甘肃文县碧口),从孔函谷(今
甘肃舟曲以东白龙江两岸)进入北道,想进入到雍州再后撤。诸葛绪听到这
个消息,将军队后撤30 里。姜维进入北道30 里,得知诸葛绪军后撤,便又
从桥头通过。诸葛绪出兵阻击姜维,未能赶上。姜维这才向东,退守剑阁(今
四川剑阁以北)。钟会进攻姜维,未能攻克。邓艾向前进言说:“现在要摧
败敌人,最好从阴平(今甘肃文县)出发,走斜路,经汉阳亭(今剑阁以西
50 公里处)去涪县(今四川绵阳)。这一地方在剑阁以西百里,成都以北300
里。以奇兵冲击敌人心腹之地,剑阁守军必然退回。如果敌军退到涪县,那
么钟会可以很快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援救涪县的兵就会寥
寥无几。《军志》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现在我军偷袭敌空虚的地
方,必能打败他。”于是邓艾取道阴平,在无人行走的地方跋涉七百余里。
凿山开路,架梁为桥,一路上山高谷深,十分艰难;加上粮食供应不上,军
兵几度面临绝境。邓艾曾用毛毡裹住自己,让人推滚至山下。将士们也都攀
着树木,沿着岩石,鱼贯向前。军队到达江油(古县名)后,蜀守将马邈投
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则由涪县退守绵竹(今四川绵竹东南),
布列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儿子邓忠出击诸葛瞻右军,师綦出击左军。邓
忠、师綦作战失利,一起退回,说:“敌军不可战胜。”邓艾大怒说:“我
军生死存亡全在此一举,还有什么不可办到的呢?”于是叱骂邓忠、师綦,
并要杀掉他们。邓忠、师綦拨转马头,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了诸葛瞻,
进军成都。蜀后主刘禅派人求降,从此蜀汉灭亡。
【简析】
出奇制胜,是中国古代兵家论述最多的问题。出敌不意在战略上起的作
用比在战术上重要得多,它是导致胜利的最有效的因素。一切行动都是或多
或少以出其不意为基础的,因为没有它,要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取得优势简直
是不可想像的。只有能够左右对方的人,才能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进攻者
和防御者也可能同时采取出敌不意的行动,这时候,谁的措施最恰当,谁就
必然占上风。
美国将军麦克阿瑟说,出奇制胜是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极端重要的因素。
苏联名将伏龙芝指出,掌握主动的一方,拥有突然性因素的一方,常常能打
破敌人的企图,从而给自己创造比较有利的条件。苏联的格鲁季宁认为,迅
速突然的行动可能使敌人无法很好地组织抵抗,无法采取防止突然袭击的措
施,可以瓦解敌人的意志,使其惊慌失措。
任何出奇用兵的军事家,没有一个是拘泥于常规思维的。任何奇谋良策
的提出和应用,没有一个不是突破了传统逻辑程序的结晶。德国军事理论家
克劳塞维茨说过:一切军事行动都是或多或少出敌不意为基础的,因为没有
它,要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取得优势简直是不可想像的。
作为现代管理者,也应警惕常规的、传统的、经验型的思维习惯的缠绕。
面对林立的竞争对手,必须大胆地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据报道,
总部设在湖北宜昌的猴王焊接公司,在生产运作经营活动中,犹如孙悟空那
般富于智慧又勇于开拓。公司的骨干企业投产时,职工不过300 人,资产不
过300 万,家底虽薄,但他们的思想却超越时空局限,把奋斗目标指向国家
和行业最需要的产品;起点虽低,但他们却瞄准国际潮流,把开发重点聚焦
在自动化、半自动化焊接上。短短六年,产品由40 个品种、77 个规格增加
到148 个品种、592 个规格,多项创造填补了国内空白,多处革新替代了国
外进口。1990 年工业产值达6544 万元,实现利税890 万元,荣登湖北省经
济效益先进单位的榜首。
当代企业家应当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应当从各方面大力激发创新精
神,在企业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发扬新精神的气氛和条件,培养职工对新事物
的强烈探求;在开发技术、研制产品方面的“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有独
到的想法和见解,要敢于摆脱昨天的“枷锁”,扬弃已经陈旧的东西,乐于
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捕捉新的机会;“经常用创新的皮鞭,去抽打容易僵硬
的头脑”,“要把技术创新、产品革新迷当做春天的嫩芽倍加关心爱护。”
正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计谋不能诱,利害不能惑,宜
用正兵。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
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
【译文】
凡与敌人交战,如果道路不通,粮草接济不上,用计谋也不能引诱敌人,
用利益也不能迷惑敌人,此时最好用正兵。所谓正兵,就是挑选士兵,磨砺
武器,申明赏罚,统一号令,一边作战,一边前进,这样就能胜利。兵法说,
不是正兵,怎么能进行远证呢?
虚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行,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
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道①,魏延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
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去亮军六十里,侯还白懿云:
“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垂至,恐与已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
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卧鼓,不得
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形,疑其有伏
兵,于是率众北趋。明日食时,亮与参佐拍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示怯,
将有伏兵,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注释】
①诸葛亮在阳平道:诸葛亮首次伐魏时,魏延曾建议诸葛亮走斜谷(今
陕西太白至眉县山谷)的同时,派一支军队沿秦岭东进绕出子午谷(今陕西
宁陕至户县以东山谷),直攻长安。诸葛亮不用魏延计,只从阳平关一条道
进军,故有“阳平道”说法。又因用人不当,蜀军在街亭失败,于是便有了
这一历史上著名的空城战例。
【译文】
凡与敌人交战,如果我力量很弱,就应当故意显示为充实的形态,使敌
人不能测度我的虚实,这样敌人就不敢轻易与我交战,我军就可以保全。兵
法说:敌人之所以无法来与我交战,是因为我使敌人改变了进攻的方向。
三国时,蜀国将领诸葛亮驻在阳平(今陕西勉县西)道上,魏延等将领
一起领兵往东去了,诸葛亮仅留万余军队守城。魏将司马懿率20 万大军抵抗
诸葛亮,与魏延军错开道路,距离诸葛亮军队60 里,侦探回来报告司马懿说:
“诸葛亮城中兵少势弱。”诸葛亮也得知司马懿的军队已经临近,担心逼近
自己,想去追魏延,距离又远,势必迫不上。官兵惊慌失色,不知他将用什
么计谋。诸葛亮的态度却镇定自若,下令军中偃旗息鼓,任何人都不得擅自
出城;又下令敞开四周城门,让人洒水扫地。司马懿一贯认为诸葛亮用兵稳
重,而现在看到的却是虚弱的外表,便怀疑城中有伏兵,于是率领部众向北
离去。第二天吃饭时,诸葛亮与参佐拍手大笑道:“司马懿必定以为我故意
显示怯懦,认为我会有伏兵,才沿着山走了。”侦探回来,果然像诸葛亮所
说的那样,司马懿懊悔不迭。
【简析】
战场是瞬息万变的。显示自己的虚弱,是为了造成敌人的错觉。《孙子
兵法》中“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
示之远”,《投笔肤谈》中“示之以攻,而入其所不攻;示之以突,而出其
所不突”等,均属于示虚之列。例如鲁定公二年(公元前508 年),齐国背
叛楚国后,吴国阖闾派舒鸠氏勾结楚人攻打齐国,而自己则假装要攻打桐国,
使楚对吴国丧失警惕。等到楚军从豫章攻打齐国时,吴王暗中派兵包围了巢
地,最终打败楚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