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刘伯温兵法

第31章


果后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注释】
①刘武周:原为隋朝王仁恭部将,后杀王仁恭,在令太原、介休一带割
据。李世民讨刘武周,为619 至620 年事。刘武周失败后,出奔突厥。后拟
从突厥逃归马邑,事泄被杀。【译文】
凡是作战,如果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作战形势不利于我;或者敌军远
道而来,粮食尚未断绝,都不能交战,宜于坚壁持久防守,以等待敌军疲惫。
这样敌军就可以被打败。兵法说:决定不战,主动权在我方。
唐武德年间,太宗李世民率军东渡黄河,讨代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
时17 岁,也在军中,跟随太宗登上玉壁城观察敌阵。太宗回头看了看道宗说:
“敌人仗恃人多,来迫我交战,你说该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众初来,
锐不可挡,用计可以使他屈服,用力难以与他争胜。我应深沟高垒,以此挫
败他的锐气。敌军乌合之众,一定不能持久,粮食供给也会很快枯竭,那时
他使会自行离散,就可以不战而擒获他。”太宗说:“你的看法与我相同。”
后来,刘军果然粮尽乘夜逃走。太宗追到介州,一战就打败了敌人。
【简析】
当两军相遇,战斗在即,双方都不敢先进攻时,奥妙在于做充分准备后
发装人,这种办法叫作相持。相持的人,见合宜之机就进攻,视其破绽而行
动,犹如箭在弦上,引而不发。
如果敌人首先占据有利地形来进攻时,不可与它交战,应该坚壁防守、
观察战局发展变化,时间一长,敌人的精神就懈怠了。占据有利地形的一方,
往往把地形当成可靠的保证,时间一长就会松懈,所以可以耐心等待,乘敌
懈怠再反击它。
历史上有关的正反两方的战例都很多。唐武德年间,季靖随河间王李孝
恭讨伐萧铣,部队至清江击败了萧铣的部队,于是遣将乘胜进入北山,萧铣
发动全部兵力拒守。李孝恭准备发动进攻,李靖劝阻说:“楚军轻捎,难与
争锋。现在敌方新失荆门,他全力以赴是为了挽救败局,其势必不能持久。
只要一天不战,敌方势必分作两部:以轻锐兵力用来抵抗,赢弱兵力必然退
回自守,那时他的态势会更显得薄弱,再进击,一定可以取胜。”李孝恭不
听,派李靖留守,亲自率锐师水战,结果战败逃奔南岸。
公元396 年,魏道武帝拓跋硅亲自领兵征讨后燕的邺城。后燕的范阳王
慕容德,派南安王慕容青等,乘夜色攻击了邺城下的魂军前锋,获胜,魏军
退屯新城,慕容青等要求追击敌人。别驾韩进谏说:古人先筹划而后出战。
魏军不可攻有四个原因:第一,魏军远来,野战、速战有利;第二,魏军深
入我国都附近,已置自己于死地,急战会迫敌与我决一死战:第三,魏军前
锋部队刚被打败,后方部队必定加强防守,寻机报复;第四,在力量对比上,
敌众我寡。我方不宜出战原因有三个:第一,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士卒无
心决战;第二,马上行动不能获胜的话,官兵士气难免动摇:第三,防御工
事没修好,准备不周。现在魏军没有粮草辎重,不如采取深沟高垒,以逸待
劳的办法,持久等待其士情气衰。慕容德采纳了韩的建议,召回了慕容青
等人。
由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兵家都十分重视“与之持久,以待其
衰”的作战原则,他们都主张必要时积极地与对方长时间相持,以待其衰弱
懈总而击之。
必战
【原文】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分兵攻其军,捣其
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
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三国,魏明帝景初三年,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往辽东讨公孙渊①。
帝曰:“四千里征战,虽云用骑,亦当任力,不当计要,后费也。度渊以何
计得策?”懿曰:“弃城预走,上策也;守辽东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城,
此成擒耳。”曰:“三者何出?”懿曰:“惟明君,能量彼量我,预有所弃,
此非渊所及也。”曰:“往还几日?”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
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遂进军。渊遣将帅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
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此欲以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
所以耻过昆阳②也。彼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
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懿潜弃贼,直趋襄平。贼将战
败,懿围襄平。诸将请攻之,懿不听。陈珪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
坚城,斩孟达;今远来,而更安缓,愚且惑之。”懿曰:“达众少,而食支
一年;渊军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
纵今失半而走,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
而雨水乃尔,攻其不设,促之何为?自发京师,不忧贼守,但忧贼走。今贼
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
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利
而惊之,非计也。”即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渊粮尽窘,急人相
食,乃使其将王建、柳甫请降,懿斩之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大梁水上,杀
之,遂平辽地。
【注释】
①公孙渊:辽东太守公孙康子。其父曾斩杀袁尚、袁熙首级献给曹操。
公孙渊于魏明帝时自立称燕王。
②王邑耻过昆阳:王莽将领王邑,率兵42 万进攻刘秀,部将严尤曾建议
放弃昆阳,直攻宛城;王邑说:“遏城不拔,如何示威?”结果在昆阳被刘
秀惨败。
【译文】
凡兴兵深入敌人境内,敌军如果坚守不与我交战,想拖垮我军,就应当
分兵进攻敌军,捣毁他的巢穴,切断他的退路,断绝他的粮草。这样,敌军
就不得不与我交战。这时,我用精锐兵士进攻,就可以打败敌军。兵法说:
如果我军想战,敌人虽然深沟高垒,但攻击他必须救授的地方。敌人就不得
不离开阵地与我交战。
三国时期,魏景初三年(239 年),明帝召司马懿到长安,派他率兵往
辽东(今辽宁沈阳以南地区)讨伐公孙渊。明帝说:“遥遥4000 里路程的征
战,虽说是用骑兵,也要费很大力气,也需妥当的计谋和后方的费用。你看
公孙渊对此使用什么计策才比较得当呢?”司马懿回答:“公孙渊如果弃城
先逃,这是上策;拒守辽东,抗拒我大军,这是中策;坐着不动防守襄平城
(今辽阳市),这就会被我擒获。”明帝问:“三种计策中,公孙渊会使用
哪一种呢?”司马懿回答说:“只有明晓事理的人,才能正确估量敌人和自
己,事先有所放弃,而这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明帝问:“往返需要多
长时间呢?”司马懿回答说:“去用100 天,回用100 天,攻战用100 天,
用60 天休息,一年足够了。”司马懿遂进军辽东。公孙渊派大将率步兵和骑
兵几万人,驻扎在辽隧(今鞍山市西辽河上),开挖堑壕二十多里长。魏军
将领都想进攻,司马懿说:“这时想拖垮我军。攻他,就正好中了他的计,
像王邑耻于放过昆阳一样。敌军大部分在这里,巢穴里必然空虚,我现在直
接奔襄平,出其不意,必然能攻破城池。”于是,魏军广张旗帜,做出要进
攻辽隧以南的样子,敌精锐部队全部奔往那里去了。司马懿偷偷避开了敌人,
径直奔向襄平。城外敌将被打败后,司马懿便包围了襄平。各将领请求攻城,
司马懿不听。陈珪说:“过去您进攻上庸(今湖北竹山西)时,10 天之内打
破城池,斩杀孟达;现在从这么远地方来,反而却安安稳稳的,在下智愚,
确实疑惑呢!”司马懿说:“孟达兵少,而粮食可以支持一年;公孙渊兵力
是孟达的四倍,但粮食支持不了一个月。用一个月的时间进攻能支持一年的
敌人,怎么能不速战呢?如果是以四击一,即使现在损失一半而能战胜,我
也会进攻的。因此不是计算死伤,而是在计算粮食。现在,敌众我寡,敌饥
我饱,雨水这么大,我如进攻他不设防的地方,会促使他增加防备,这有什
么好处呢?自打京城出发,我就不担心敌人防守,只担心敌人逃走,现在敌
人粮食已尽,但我们的包围圈还未合上,如果抢夺他的牛马,拦截他砍柴的
樵夫,这就是故意驱使他逃走。用兵,是一种诡诈的道理,全凭具体事情的
变化而变化。敌凭着兵卒众多,依赖着雨水,虽然饥饿困倦,但仍不会束手
投降。所以,我应该显示出不能攻克的样子,这样暂时稳住他。如果为了小
利而惊动他,这不是好计谋。”不久,雨停了,魏军赶快打造攻城战具。攻
城时,箭和石头像雨一样飞向城里。公孙渊粮食己尽,陷入窘境,危急中恨
不得人吃人,便派将军王建和柳甫去魏营请求投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