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圣帝大舜

第十八回 帝尧访贤


第十八回帝尧访贤
    却说那帝尧此时已经年迈,甚觉精力不如从前。虽说水灾接连不断,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灾难,但在朝臣们的同心协力下,灾害已经降到了最低程度,朝中一切事务也很顺当。但在帝位传人这个问题上却使他非常头疼!那帝子丹朱,顽劣好讼,平日只喜欢游戏、玩耍。在外面不与正人君子来往,结交了一帮淫朋损友。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群聚终日,言不及义,打闹戏耍。到了后来,竟聚众淫乐,唱歌跳舞,不分白天黑夜,淫乐无度。帝尧忧勤国事,没有功夫教训他。有时实在看不过眼,便恳恳切切地教导一番。但是,过不了三天,他的那些老毛病又重犯了。帝尧为此不知道训导、责备了多少次,但都无济于事。
    有一年,帝尧外出巡守。在巡守返回途中,走到平阳附近,只见汾水之中游着许多华丽的船只。船只之中,笙簧钟鼓,聒耳沸天,热闹非凡。帝尧心里很不高兴:这么多年天灾地难,百姓饥寒交迫,哪一个人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铺张聚乐,简直是毫无心肝!立即命令皋陶前去查问。
    等了一会儿,皋陶回来奏报:
    “是帝子丹朱和一群痞子在那里取乐。”
    帝尧听了非常生气,既怒又忧,当下默不作声。
    傍晚时分,帝尧命人将丹朱叫来,狠狠地教训了一番。
    那帝子垂手低头、局促不安、战战兢兢,站在那里挨训。但他的脸上却毫无愧耻之色。帝尧知道这是老生常谈,起不到多大作用,他是不会改过的。忧闷之至,竟一夜没能入眠。
    过了不久,帝尧出去祭祀斋戒。那丹朱趁父亲不在,又偷偷地约了他的那些孤朋狗友出去戏耍。
    这一次,他们弄了一条大船,向汾水上游摇去。多日没有玩耍,这些狐朋狗友们异常开心,肆无忌惮!在大船上奏竹、弹丝,乐不可支。
    那船游到一处,只见远处湖中有一小岛,鲜花盛开,艳丽多姿。丹朱很想过去观赏一番,便要船夫将船往那边划去。
    船夫将船向前摇了一段走不动了,众人站在船头一看,前面滩出的一条土塄,把船当住,划不过去了。丹朱便命船夫下去,用纤绳将船拉过去。船夫道:
    “这么大船,如何拖得动!”
    丹朱大怒,骂道:
    “狗才!竟敢违抗我的命令,是不是想挨揍?”
    船夫无奈,只好下去拖船。但那船足有几千斤重,在泥滩上如何能拖得动?丹朱认为他们是在偷懒,抡起巴掌便打在了他们的脸上。打得船夫“妈呀!妈呀!”乱叫。
    这个时候,岸上的百姓都来围观,一时间议论纷纷。
    出现了这等事情,帝尧祭祀斋戒回来岂能不知?生气之下,又把丹朱叫去训了一顿。虽然是狠狠地教训了一番,但还是安宁不了几天,那个顽劣的丹朱仍然没有悔改,一有机会,便覆辙重蹈。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从此,帝尧对他的这个儿子彻底失去了信心。
    帝子如此不肖,帝位传人之事的确成了帝尧的一块很大的心病。他下了决心改变传统的帝位世袭制,决定将帝位传贤不传子。
    一日视朝,帝尧对众臣道:
    “我已年迈,想把这个帝位传下去,谁可以治理天下?诸位臣工都给我物色一个贤者,我要择贤传位。”
    放齐道:“帝子丹朱应该继位。”
    帝尧叹口气道:“唉!顽劣不肖之人,天下怎么可以给他?”
    驩兜提议:“共工可以继位。”
    尧道:“共工巧言善辩,用心邪僻,行似恭敬,却连天都敢欺瞒,此人不可重用。”
    因为大家心里一时还没有合适人选,就没有人再提建议了。帝尧环顾四周后说道:
    “啊!四方的诸侯首领,我在位几十年,你们都能执行我的命令,就由你们来继帝位吧!”
    四位诸侯领袖齐道:
    “我们鄙陋的德行,会沾污帝位的。帝还是另择有圣德的人吧!”
    “那你们都来举荐吧!不论是显贵,还是百姓,只要能具备圣德,都可以举荐。”帝尧说道。
    四方诸侯领袖向帝尧举荐道:
    “历山有一耕田的农夫,名叫舜。父亲是个瞽者,心不向善。继母刁恶,言不及义;弟象居傲无礼,顽劣心黑。他却能够和睦孝顺,天下之人共颂之。他为人心善,处事通达,可以继帝位。”
    “好吧!我要亲自去看看。果真如此就可以将帝位传给他。”帝尧说道。
    过了几日,有了一些闲空,帝尧便要亲自去暗访这个久负盛名的舜。
    作出决定以后,帝尧便带上篯铿等人微服轻装,前往历山私访。
    帝尧一行晓行夜宿,走了十多天路程,走到了雷首山的尽头。经打听,历山东去不远。一行人等便转弯东行。往东走了大约二十多里路时,便看见前边一片城邑。城邑的四周林茂粮丰,一片繁荣。帝尧惊道:
    “如此大灾之年,竟然还有这么好的地方!那是什么地方?”
    篯铿道:“那就是历山。”
    帝尧心喜,便催促快步前行。
    快到城邑之时,帝尧看见一片田里有一农夫在耕田,便走上前去探问。
    近前一看,那牛的屁股后边竟然挂着一个簸箕,帝尧觉得非常奇怪,便站在那里细看起来。只见那耕夫扬鞭赶牛,他的鞭子举得很高,但却不打牛的屁股,而是打在了牛屁股后面的簸箕上。“啪!啪!”之声使那耕牛不停步地努力拉犁。帝尧很感兴趣,便走过去问道:
    “你赶牛为何这般?”
    “牛费力为我耕田,我怎忍心去鞭打它?只要有了响声,牛就不停步了。咱为的是耕田,而不是为了打牛。”那农夫听到有人问话,扭过头回话道。
    农夫的一席话,使帝尧感到非常吃惊!一个耕田农夫,竟有这般厚德!竟有这般境界!不由细细观之。只见那农夫生得龙颜、目衡、方庭、大口,面颔无毛。两只眼睛都是一对重瞳。气宇轩昂,一表非凡。虽受农耕之苦,但气质却是极好的。心里估计,这不就是那个舜吗?于是便问道:
    “这里有一个叫舜的人吗?”
    “小人便是,有何见教?”舜道。
    “我等听说这个舜大孝大德,想拜访拜访他。”为了打听到真实情况,帝尧不暴露身份,站在地埂上与舜攀谈起来。
    舜见是远方来客,客人气宇不凡,一定是个贤者,而且是找自己的,便歇下了牛耕,走到地埂边与客人叙话。
    闲谈之时,帝尧从齐家、治国、交友、农耕、渔猎许多方面向舜提了好多问题,舜都能对答如流,而且见地深刻、独到。帝尧心里十分高兴,果然名不虚传!
    想了解的都问了,帝尧达到了此行的目的,便和舜道别,向历山城邑而去。(在妫汭畔虞舜见帝的这块地,后来住上了人家。因为是虞舜初次见帝的地方,后人将这个村的名字就叫做见帝村。)
    那帝尧为考察舜的德能,去历山是微服乔装的。他想再到村里面走走,向当地农人再了解了解。于是,和舜聊完以后,便带着一行人向历山城邑走去。
    到了历山城邑以后,帝尧四处观看了一番,心里非常满意。一个小小村落,竟如此井井有条,人际亲善,民风极佳。
    一行人在历山转了一会儿,眼看天色将晚,帝尧便决定在历山过夜。
    次日,帝尧从巷道耕民、妇孺中间又走访一会儿,了解了一些关于舜的情况。历山之人有口皆碑,帝尧心里益发得底,对这个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一切了如指掌,帝尧便高高兴兴地返回了帝都。
    帝尧回到平阳以后,心情非常愉快,视朝的时候,他对要臣们谈论了这次在历山的所见所闻、感受和想法,大家都很称奇。
    晚上,帝尧回到家里,又对家人谈起了历山之行的所见所闻,他起了舜的一些故事。一家人都这个孝子赞口不绝。
    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都在待字闺中之年。她们听了父亲绘声绘色的讲述,对舜很是敬慕。
    帝尧看到两个女儿对舜都非常感兴趣,便笑着问道:
    “既如此,你们谁愿嫁给他?”
    “女儿愿意!”娥皇接住父亲的话说道。
    “女儿也愿意!”女英也接着说道。
    两个女儿都说愿意,为此,姐妹俩还争执不休。看着两个女儿的不休争执,帝尧却不知如何是好了,反过来征求夫人的意见。夫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说道:“这个事还得你来做主。”
    就寝之后,帝尧竟然失眠了。心里一直在琢磨这个舜的事。经过一个晚上的深思熟虑,帝尧筹划了一个继续考察虞舜的计划。他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虞舜,以观察他的治家;让九个儿子,都去历山伴他耕田,以观察他的为人处世。(《白话史记》载:“尧便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观察他怎样治家;又使九个儿子与舜共处,观察他怎样处世。舜住在妫水湾里,家居行为认真不苟,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身份高贵而骄傲,侍奉舜的亲人能遵守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都更加友爱。”)
    做出这个决定以后,他便着篯铿前去历山提亲。
    篯铿奉命到了历山,径直找到舜的家里。
    二人相见,相互施礼问侯。
    舜见是前些天来过的人,便问道:
    “贵宾一行数人,为何只剩你一人?”
    篯铿道:“他们都已回到平阳。”
    “你们是帝都的人?远道而来,有何贵干?”
    “你竟然不知,那日和你说话之人是帝尧。”
    舜大惊,说道:
    “小人有眼无珠,竟然不识。他们回去了,你为何没有走?和我有事吗?”
    篯铿道:“我是从平阳返回来的,这一次是专程来给你道喜的。”
    “有何喜事,舜愿洗耳恭听。”
    “帝有意将二女下嫁于你,不是大喜吗?你欲如何?”
    舜听罢,诚惶诚恐,连忙推辞道:
    “婚娶大事,必须父母之命。父母尚远,小人不可自作主张。再者,我一介庶民,耕田农夫,何德何能,敢上婚天家?帝女下嫁农夫,亦是辱没,实在不敢当!”
    篯铿道:“重华此言差矣!帝尧何等之人,你竟然不知!他从来不分贵贱、尊卑。持躬以俭、齐家以礼。娥皇、女英重承庭训,熏陶涵育,性情纯良。若非如此,那有今日之事!你就赶快答应吧,不要错过良缘。”
    不管篯铿怎样说,舜总是不敢答应。篯铿急了,故意面露不悦,不耐烦地说道:
    “你年龄已经三十,正是受室之年,帝女愿意下嫁于你,也是你的福德所至,不可推辞。我要回都复命。你该怎样办,自己酌处。”
    舜听罢免强答应道:“既如此,恭敬不如从命。我这两天专门回家一趟,将帝尧赐婚之事告知父母。父母若答应,婚事便成。若不答应,亦不好说。”
    篯铿见舜答应了,便说道:
    “你就抓紧准备一下,过些天帝尧就会来送亲。到时候,我还会来的,别忘了给我酒喝。”
    舜稽首称谢。篯铿即告辞而归。
    舜是个大孝之人,婚姻大事,必须告诉父母。送走篯铿以后,便做了一些回家的准备。因为要走远路,他随便收拾了以下,就早些休息了。
    次日一早,虞舜一大早就起来,洗罢脸立即动身回家向父母禀告婚事,取得父母的许可,婚姻大事必须让父母来定,自己决不能自作主张。
    因为事急,舜走的时候也没有带多少行李。轻装赶路,他一路走得很快,午时刚过,便到了村口。
    刚一进村,就遇到了秦兆老伯。好久不见,两人亲热地寒喧了一会儿。闲谈之中,舜将帝尧赐婚之事告诉了秦老,说他这次回家,就是专门秉告父母,让父母为他做主的。秦兆听后说道:
    “我觉得你要想点办法,想法和你父亲好好商量一下,不能将此事告知你的母亲!她若知道了,此事肯定就不行了。”
    “这样做不可能。只告诉父亲,不告诉母亲恐怕是不现实的。非得让她知道此事,取得她的同意。”
    “孩子,这些年来,你知道有多少人上门给你提亲吗?但都被你那母亲辞掉了。不管好与不好,你母秦都坚决不应。她不是嫌不合适,而是不想让你娶妻的。按她所想,绝不能让你成婚。你无妻,便无后。鳏居无后,便为不孝。她的居心,是要毁掉你的孝名。要你一辈子打光棍。你是个明白人,为什么突然糊涂了?”
    虞舜听罢,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婚姻大事,需得父母之命。若不告诉父母,是为不孝。若告诉父母,母亲不允,就不能娶妻。无妻便无后,无后又是最大的不孝。满腹惆怅,想不出个好办法来,只好告别了秦老,返回了历山。
    那边帝尧已择定吉日,准备嫁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