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圣帝大舜

第三十九回 禅位于禹


第三十九回禅位于禹
    帝位传禹之事,帝舜虽说已经下了决心,但他总是觉得均儿未曾安置妥贴,必是禹践帝位之障碍。可是,要安置这个愚鲁不肖的儿子,帝舜确实很头疼。
    那帝舜虽有九个儿子,都是女英及三妃登北氏所出的,还都幼小。娥皇没有儿子,女英生下长子均后,自幼就归娥皇抚养,娥皇对均非常钟爱。由于溺爱之缘故,娥皇对均凡事迁就,骄生惯养。使均不好学业,只图玩耍。加之这个孩子天资愚钝,娥皇虽时常教导一些东西,但教之不进,只好作罢。均除玩乐之外,就喜歌舞。如此不肖之子,帝舜将帝位传于他,是完全不可能的。那么,要将帝位传与禹,势必要先将均安置妥当。帝舜是个大智之人,岂有不知之理?只是有一难题,使舜忧心不定。要预先安置均,势必要仿帝尧待丹朱的办法,分封于国,放之于外。只有这样,禹践帝位,才无障碍。但将均放之于外,均儿德能甚差,娥皇势必偕行。这样,不但形成了父子分离,夫妻也暌隔两地,心中着实不忍。加之这些年来,娥皇体弱多病,禁不得再有愁苦之事,以伤其心。因此,帝舜优柔寡断,迟迟下不了决心,一晃就是几年。
    帝舜二十九年,娥皇因疾病缠身已久,于仲秋之月撒手人寰。帝舜在帝都南苍陵谷选了墓地,将娥皇隆重下葬(光绪《永济县志》:“娥皇、女英陵:在县南苍陵谷”)。
    国母葬礼,自然隆重非常,不需细讲。葬期一过,帝舜便封均于商,择日赴任。帝舜的一块心病总算取掉了。传位于禹,已无羁绊。一日视朝,帝舜对百官道:
    “我自先帝上宾,恭陟大位,已有三十余载,现在年事已高,体力日差,实无精力来理这繁杂的国事。伯禹做事勤勉,儆戒至深,功劳之大,有目共睹。现在,我想传位于伯禹,诸位以为如何?”
    百官都言甚善,唯伯禹再拜固辞。帝舜道:
    “伯禹勿辞,此任非你莫属。洪水滔滔之时,全赖你之努力,你含辛茹苦,奋斗了一十三载,建立了这万世之功;平水以后,你统帅群臣,治国数载,励精图治,上下皆服;持家之道,你克勤克俭,为众人之楷模;处世之道,你仁爱可亲,进退屈身合于法度。待人接物,近乎人情,其行为可以为纲纪;宣导我的政教,以感化百姓,并且能比序其善恶,全是你的功劳。你唯其不矜,天下没有人能和你争能。我既佩服你之大绩,又佩服你之大德。天之历数,就在你的身上。顺应上天之托,为万民之平福,你完全应该挑起这副重担,不可再有推辞。”
    伯禹再拜稽首,仍推辞道:
    “现在我朝之中,贤臣甚多,请帝将贤臣们每个人都卜上一卜,看那个最佳,未必一定是臣。”
    帝舜道:“这个我早已考虑,占卜之法,自己先定了主意,再谋之于玄龟。现在我志先定,问之于众人,亦都赞同。鬼神许可,龟筮协从。卜筮之道,绝不袭吉,何必再去占卜。何况那日风雨雷电突降之时,我已问于苍天。天意人愿,都是一致,不必再有推辞。”
    帝舜如此一说,伯禹只好从之。于是,帝舜择了正月上日,在先帝祖庙里,宣布了伯禹摄政。一切礼节,都和从前帝尧一样。
    伯禹摄政以后,帝舜将伯禹单独唤入帝宫,嘱咐道:
    “你现在已开始代帝施政了。重任在身,我有一些话想嘱咐于你。”
    禹恭敬地说道:“愿听教诲。”
    帝道:“在这个世上,最难做的是人,最难管的也是人。要想管好人,自己必先做好人。要做一个好人,首先,自己首先必须战胜自己。因为,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帝喘了口气接着说道:
    “在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心。一个叫人心,一个叫道心。人心是极危险的,道心是最微妙的。人心和道心,每时每刻都在斗争着。如果人心战胜了道心,就会堕落为小人。如果道心战胜了人心,就可成为君子。*全是人心,因此,人心势众。所以,一般人都是人心占据优势。做为首领,你不能和常人一样。一定要保持道心为重。必须成为大家的表率”
    “道心是为善之心,要保持道心,就必须要执着一个‘中’字。这个中字,是帝尧当年传授于某的。道心虽是一个至善之心,但是,应起事来,不见得一定都对。天下有许多败事之人,一开始心并不坏。但做起事来或偏,或倚,或过,或不及。毫厘之差,谬之千里。就是因为不能执着这个‘中’字。”帝尧年龄大了,说道这儿便停顿了下来。歇了一会儿接着说道。
    “现在,你肩上的担子最重。第一要慎,第二要敬。吾尽吾敬以事吾上,故见为忠焉;吾尽吾敬以接吾敌,故见为信焉;吾尽吾敬以使吾下,故见为仁焉。这三句话,我已试之多年,每每有效。你当取以为法。假使四海困穷,天禄亦从此永终了。尤其可怕的是这张口。事好是这张口,为祸亦是这张口。你细细琢磨,好好的去做吧,我就不再说了。”
    帝舜的谆谆教悔,伯禹洗耳恭听,深表受益匪浅,再拜稽首。
    伯禹主政以后,首件事就是恢复九州之治。他在治水的过程中,早已将九州贡赋规划妥当。帝舜执政之时,天下是分为十二州的,当时是经帝尧许可的。伯禹当时不愿与帝舜方略相佐。现在,他受命摄政了,自己以为正确的方略,就不可能不去实施。何况财为径国之要,而财又是由贡赋所出。因此,伯禹决定开始实施他的九州贡赋之制。
    以前帝舜所制定的五瑞税赋之法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实际上,诸侯们只是名义上接受帝君之令,然而却不能全部落实。诸侯肯服从帝令与否,一般不甚能看得出来。若某个诸侯有背叛,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当然,帝舜执政时,由于他以德服人,整个社会和谐有序,这种现象没有出现过。但其他人执政就不好说了。因此,伯禹不得不按自己的方略施政。
    伯禹的这种办法,是帝都集权之法,在管理上比帝舜的方略要更进一层。九州贡赋规定,各地诸侯不但名义上受帝之统率,并且实际上每年诸侯国都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贡赋上缴帝都。贡赋是有一定的规定性。实物的多少与种类,都是由帝来确定。如果那个诸侯每年必须交纳的贡赋不能到位,即是背叛之据。
    如果在以前,诸侯们还可有托词,可以推说道路不通,不能朝贡。现在则不能有这个理由。因为,九州的道路在大禹治水之时都已通好。各处之水,多数都与黄河相通。帝都就在黄河之边,各州水路,都能通于帝都。可以说是条条水路通帝都:
    雍州到冀州,从积石山乘船,绕过从前的阳纡大泽,直到龙门山,就可以直达帝都了。
    梁州到冀州,由西倾山的桓水乘船,经过潜水、沔水、到渭水,就可以由黄河入都。
    衮州到冀州,只须在济、漯二水中乘船,即可以由黄河而达帝都。
    青州到冀州,由汶水转入济水,以达黄河。
    徐州到冀州,由淮水、泗水径到黄河。
    扬州到冀州,由大江乘船入淮水、泗水,即可抵达黄河。
    荆州到冀州,或由江之沱水,或由汉之潜水,穿山到洛水,即可进入黄河。
    豫州到冀州,更为方便,径从洛水就可直达。在治水之时,伯禹已将此方略勾画于心中。因此,现在用之,则极为便利。
    这种帝都集权的办法,其它人办不到,伯禹能办得到。因为,当时洪水泛滥,百姓面临性命之危的时候,是伯禹平治了洪水,保全了百姓的生命,保全了他们的土地。受人点滴恩惠,当以涌泉相报,亦是国人之美德。伯禹规定的这些贡赋,各地是决无异议的。再者,治水之际,伯禹曾亲临各地。且不说同甘苦,共患难,就是伯禹那种种神力,诸侯们都是亲身体验了的。即是想反抗,亦是不敢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