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圣帝大舜

第四十回 安抚三苗


第四十回安抚三苗
    伯禹的九州贡赋之制实施以后,那些诸侯们对伯禹恢复九州,制定贡赋的方略纷纷响应,实施倒也顺利。唯只有那三苗头领成驹反抗禹的方略。成驹不肯遵例纳贡。为了抵制伯禹的方略,他还不断阻止南方各地为帝都纳贡上赋。
    伯禹决定杀一儆佰,当即校阅军马,讨伐三苗伯禹即校阅军马,讨伐三苗。三苗兵士凭借天险,负隅顽抗。
    (上古时代赣江、鄱阳湖区域。三苗的先民。曾经凭借山川之险、水路之便,聚集四方百族,崛起于鄱阳、洞庭两湖之间,创建了一个负陆面诲、势力广被、声威远播的南方酋邦王国。是一支风格殊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苗——南方稻文化的首创者。三苗酋长自称“有苗氏”,和他们最早发明水稻种植有关。三苗文化和华夏、东夷等地区文化形成过鼎足之势。)
    (三苗先后与黄帝、尧、舜、禹竞雄于世。蚩尤曾在涿鹿之野和黄帝大战,血流百里。蚩尤被黄帝擒杀之后,苗民迁居赣江、鄱阳湖一带。帝挚期间,驩兜曾为三苗诸侯,驩兜曾发明鼓风机冶铜,被称之为“苗民”之父。当三苗再次重整旗鼓、北上争雄时,被尧遏阻在豫境丹水之浦。舜继尧位以后,和三苗化干戈为玉帛。自从出了亡国之臣成驹以后,三苗为政不善、内部分裂、国运陵迟。旋又发生空前严重的大地震,“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国运日衰。)
    成驹自恢复彭蠡(li)、洞庭以后,三苗遗民很拥护他。三苗地盘广了,人口多了,声势也大了。舜帝时期,三苗之所以不背叛,是因为没有给帝都纳贡上赋。这次,伯禹的贡法一颁布,成驹不肯遵例纳贡。为了抵制伯禹的方略,他还不断阻止南方各地为帝都纳贡上赋。
    伯禹决定杀一儆佰。当即将讨伐三苗的计划报奏帝舜,帝舜听完之后,觉得伯禹的作法不妥。对禹道:
    “君子之道,重在责已。三苗不服,是咱们的教化行德不到。以后咱们加强教化,施德于有苗,他就自然会照章纳税。”
    伯禹说道:“三苗包藏祸心已久。三苗之地南有衡山,北有歧山,右有洞庭,左有彭蠡。他们居险心野,早有不臣之心,岂是喻教仁德所能感服?”
    帝舜觉得伯禹之言也有些道理,加之讨伐三苗是伯禹主政以后的首次重大决定,还是应该给他一定自决权的,于是,便不再制止。说道:“既然这样,你就去征讨吧。”
    伯禹稽首受命。
    退朝以后。伯禹即校阅军马,以伯益和伯夷为谋师,真窥、横革、之交、国哀各帅一军,分路前去征讨三苗。
    帝师一路浩浩荡荡,直奔江南。
    一路上,各地诸侯纷纷出兵助战,帝师更显威武。
    帝师刚到云梦大泽,就同那成驹派去迎战的兵士打上了。帝师军士勇猛,阵势浩大,三苗兵士抵抗不住,溃不成军,首战大败。
    帝师渡过大泽,在南岸安营扎寨。伯禹不愿生灵涂炭,派人前去劝降。那知,那成驹竟然置之不理。凭借天险,负隅顽抗。
    虽说有苗山险水恶,怎敌帝师兵多将勇!开战以后,帝师打得那三苗军士连连败退。连日来,帝师攻占了一山又一山。
    此时,正值盛夏。雨蒸日晒,瘴气大盛,北方兵士万万不能适应。虽说攻打了一个多月,占了几个山头,但过了一山又有一山,要灭三苗,还不知要到何时。
    近几日,帝师军中已有不少兵士病到。伯益纵观战局,甚感不妙。一怕北方士兵不能持久,瘴气瘟疫漫延,会无辜损兵折将。三苗之兵乘机攻来,局面不可收拾。二者怕从征诸候由此而藐视朝庭,因此带来国之解体。于是,在打完一个胜仗之后,便把各军头领,从征诸侯召到一起。对大家讲道:
    “帝师教训三苗,三苗兵已无力抵抗。如果乘胜攻击,不难把苗兵全歼。臣服蛮民,攻心为上,要以武力,实不妥当。如果将苗民尽行屠戳,实太残忍。我帝以仁慈为怀,成驹之过,不能降祸于民。若不尽戳,则仇怨愈深,终必为南方之患。我想,苗民虽则顽蠢,终究也是人,没有感化不了的。就说帝舜与他的父亲瞽叟和继母姚婆。瞽叟虽顽,继母虽恶,帝舜还是把他们感化了。至诚之道可以感动苍天!三苗之民只要以德感化,肯定会转变的。我以为,现在三苗已受重创,教训已有效果,应该适可而止,就此收兵,不知妥否?”
    大家听了伯益之言,个个点头称是。伯益便将情况禀报伯禹,伯禹也以为然,于是,便班师回朝。
    却说那些三苗之人这些日子也确实让帝师打怕了,居于险位竭力垂死挣扎。这天,忽见大兵退去,却不知何故。成驹以为是伯禹的诱兵之计,只敢坚守,不敢妄动。过了几日,仍不见动静。就派了人前去探听。探子回来报告:
    “帝师大兵确已退去。”
    成驹大感不解!伯禹之兵千里伐兵,为的是消灭三苗。为什么乘胜不追过来,反倒退兵走了。真是不可理解!
    过了几天,成驹遇到了玄都诸侯,才知道了伯益说的那一番话,才明了伯禹退兵的原因。成驹笑道:
    “他要以武力伐我,我定和他打到底!大不了三苗人退到三危去。他若要以厚德让我心服,我亦不和他决裂。”
    成驹回到三苗以后,心里仍不踏实,派了几个精明的秘探,暗地里到蒲阪去打探究竟。
    且说那伯禹班师回都以后,即日陛见,将班师之原故向帝舜奏报。帝舜历来就是尚德不尚力,听完奏报,心中非常满意。便对伯禹说道:
    “这样做很好,咱们德不厚而行武,本来就不是我的治民之本,臣服诸侯,咱们还是以德感化,不复用兵。”伯禹称是。
    却说那几个有苗暗探到了蒲阪之后,使尽浑身解数,探得了帝舜的方略是不复用兵,以德治理天下。再看了看帝都的情况,到处是秩序井然,人人亲和,繁荣昌盛的景象。心里暗暗佩服帝舜的德能。回到三苗,将所见所闻如实禀报。
    有苗国君从未去过中土,更别说帝都了,听了探报,就想到那里去看看。但有苗与中土必竟有隙,心里很不踏实。想去,又不敢去。思谋了几天,最后还是下了决心,上表谢罪,并请入朝。
    一切准备妥善,有苗国君便带了几个得力臣子,前往帝都朝拜那久负盛名的帝舜。
    且说伯禹自从有苗回来以后,甚觉帝舜的方略棋高一畴。于是,就按照帝舜的吩咐,广布文德,实施教化。一日,忽然收到有苗的谢罪表文,心中大喜。帝舜之方略,果真英明。德教果能柔服远方的蛮夷之人。于是吩咐内侍,准备延接典礼,对三苗国君特加优渥,让他心悦诚服。
    过了一段,三苗国君果然到了。帝舜着皋陶、伯益等重臣到南门外迎接。欢迎仪式之隆重,使有苗国君受宠若惊。朝觐礼毕,帝舜赐宴招待。其间,帝舜询问了一些三苗的风土人情,民间冷暖。严然是慈父形象,有苗国君奉若神明。闲谈之间,帝舜婉转训勉,言道:
    “过去,有苗狐功反道败德,实不是治国之策,万不可行。以武力侵犯周边的小国,遏阻他们朝贡帝都之路。这不仅是背叛朝廷,也大失睦邻之道。常此下去,必受世人谴责,实属下下之策。”
    帝舜的一席话,既体贴关怀备至,又寓以深刻道理。且夹带训勉告诫之意。这等风采有苗之人何时见过?有苗国君对帝舜佩服得五体投地。
    宴礼结束以后,帝舜厚加赏赐,有苗国君感激不尽。
    宴毕,帝舜着人带上三苗国君游览帝都。这中土繁华之景,使三苗国君一行留连往返。一连游览了几天,才拜辞而归。
    自此以后,三苗臣服,年年朝贡。伯禹从这一件事上,深感自己与帝舜之间差距太大。从此以后,每逢要事,他都与帝舜商量,学一点帝的方略,仿一点帝的德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