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清社会:红楼韵事

第4章


这就像一个有钱有势的人赞助某人出了一本书,这本书往往标出这位赞助者是什么编委会主任或顾问等等,真是千古一理。
  既然凤姐拨了钱,芦雪亭联句为什么还要凑份子呢?这是因为芦雪亭联句还有着为新来的宝琴等几位亲戚的姑娘接风的意思。既然做东,大家就得凑份子,不然显得没有诚意。估计李纨从活动经费里拨了几两银子补助,光凭凑的份子那几两银子还是不够的。
出嫁前的最后一次人生演习(1)
  诗社,虽然是个“玩意儿”,但也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诗社的理诗们人数虽然少,却和红楼社会的整体生活息息相关。起诗社,办诗社,参加诗社的活动,对每一个理诗来说,是一次组织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训与考试,是姑娘们走上社会战场前的一次人生预演。
  经过预演、考核,探春得分最多。
  首先,诗社的组建,证明探春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诗社这种组织,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批诗人有组织地到民间采风,搜集民间诗歌,然后整理加工,最后出版诗集《诗经》。这些诗人组织恐怕就是中国最早的著名诗社了。到了后来,随着诗歌的发展,诗社更是层出不穷。诗社对于诗歌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诗社有一个传统,著名的诗社领袖,往往都是著名社会活动家,是当时的舆论领袖。
  宝钗、黛玉、湘云的诗才很高,自然十分熟悉诗社的历史。但她们都没有提出组建诗社的号召。为什么?就因为她们都是诗人,而不是社会活动家,从来没想过怎么推动红楼社会发展的问题。
  黛玉只爱哭,湘云只爱笑,宝钗只爱摇(头),她们不善于挑头做个什么事。
  迎春呆,惜春怪,也难以有大作为。
  唯有探春与众不同。
  探春的心愿是“要出去做一番大事业”。但她是个姑娘,大社会不会给她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她只好在大观园里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探春要考虑的问题,首先是起诗社,还是起文社的问题。经过思考,探春决定起诗社。作诗是短平快,适合于他们这群人。
  其次是诗社怎么个起法。探春决定由自己折简请大家商议。探春的这种勇敢作风一扫无所作为的社会风气。
  探春为什么选择这时起诗社?探春估计这时不是各位理诗的生日,也没有“外事”活动,理诗们可以聚得齐。
  探春果断地折简邀请,海棠诗社正式成立且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预想的成绩。
  反观林黛玉,情况就差远了。
  海棠社起于秋天,经芦雪亭联句后,转眼已到了春天,桃红柳绿。林黛玉诗兴大发,作了长篇桃花诗,约众姐妹看,准备恢复诗社活动。众姐妹欣然赞同,就改海棠社为桃花社。因诗社恢复活动是黛玉的主意,就推黛玉为社长。
  黛玉在这个问题上有些草率。春天是农耕大忙季节,贾府“外事”活动频繁,能否有足够的时间空当,黛玉就没有考虑。她连第二天是探春的生日都不知道,就贸然定于第二天活动,作桃花诗。
  没有周密的计划自然要出问题。先是探春不能来了,她要过生日。贾府的小姐过生日可不得了,她不仅要接受大家的寿仪,本人还要换了礼服,到贾府各处行礼。贾府大,“各处”也多,探春行礼完毕,最少得半天,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诗社?黛玉无奈,又将诗社的活动推迟了几天。
  不料事情更多了。除“内事活动”一波接一波外,“外事”活动也接连不断。王子腾(王夫人的哥哥)的夫人豪兴大发,派人来贾府,请凤姐和众小姐到王府去玩。贾母命令宝玉、探春、黛玉、宝钗四人和凤姐去王府探亲。常务理诗们都走了,桃花社也烟消云散了。
  黛玉应对社会的能力差由此可见一斑。诗社都办不好,出嫁后怎么能管理家政。虽是一个小小的诗社小社会,已经让黛玉焦头烂额了。她在诗社这个人生角斗场上无疑是个失败者。
  黛玉的第二个毛病是恃才傲慢。
  黛玉有才,但不知收敛,每每故意在别人面前显示。她自己不知,这样做暗里得罪了很多人。在海棠社成立之日作咏海棠诗,探春、迎春、宝钗、宝玉都很认真地在作诗,独独地只有黛玉闲看春色,毫不着急。宝玉催她,黛玉理也不理。等到别人都作完了,黛玉才提笔一挥而就。虽然诗作得不错,但引起了众人的不满。
出嫁前的最后一次人生演习(2)
  当时,李纨认为黛玉的诗风流别致,风格优美,其他诗作皆不及黛玉的诗作潇洒;但若论诗作的含蓄深厚,还得数宝钗的那首。据李纨的评论,只认为这两首诗是最好的,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并没有定下名次。探春马上接过话来,称赞李纨评得好,潇湘妃子当属第二。李纨并没有分名次,是探春把黛玉压到第二名。众人对探春的排名竟也没有意见。看来,当时探春对黛玉的那种不认真且傲慢的创作态度是很不满意的。
  在诗社的活动中,黛玉又失了一分。
  史湘云没有参加海棠社的创作,没有看到黛玉的傲慢。但是,她对黛玉的小性儿却深深地领教过了。诗社活动时,她好几次不费吹灰之力打败黛玉。芦雪亭联句时,湘云夺了第一。在中秋凹晶馆二人联句时,湘云步步进逼,最后一句“寒塘渡鹤影”逼得黛玉无法往下联。黛玉又失了一分。
  在诗社的活动中,得分较多的是薛宝钗。
  第一个拥护宝钗的是史湘云。
  史湘云本来和黛玉好,她一到贾府就住在潇湘馆。后来她不去了,一到贾府,就住到宝钗那里去。为什么?她喜欢宝钗。
  且看宝钗是怎么帮助史湘云的吧。湘云生性豪爽,一参加诗社就要做东。宝钗详细为她分析了怎样做东的道理,虽是玩玩,但也要办得好,自己不吃亏,大家高兴。宝钗建议湘云,叫薛蟠通知庄家捉些螃蟹来,再从铺子搬些酒来,大家持螯赏桂,岂不是很有趣?这次湘云做东没花什么钱,都是宝钗为她张罗布置。湘云生性厚道,贾母一来如实汇报,这一切都是宝姐姐帮她布置的。贾母连连称赞宝钗心细。
  宝钗赢得了非常重要的一分。
  宝钗还很谦虚。持螯赏桂诗会,她第一个揭了诗题开始创作,表现了很认真的创作态度,给众“诗翁”做了榜样。
  宝钗还很热情,只要接到诗社的通知,立即应邀前往,表现了很谦虚的为人态度。
  所有这一切,都为宝钗连连赢分,她在贾母中的形象越来越完美了。
避风港变成破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充满温馨亲情的“避风港”。
  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大观园中,贾府这个大家庭已不再是“避风港”,简直就是惊涛骇浪中一艘失去动力的“破船”。
  在这艘“破船”上,贾府的女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绣春囊事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使出浑身解数,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特殊战争”。
  这场特殊战争是贾府长期的复杂而严重的矛盾的集中爆发,其剧烈程度与影响仅次于朝廷查抄贾府。在这次“战争”中,荣国府里贾赦和贾政的争权矛盾、王夫人与邢夫人争夺贾府“总经理”的矛盾、王夫人和贾母在选媳问题上的矛盾、王夫人要推翻贾母权威的矛盾、凤姐同邢夫人之间的婆媳矛盾、探春和王夫人在嫡庶问题上的矛盾、主仆之间的矛盾、仆人之间的矛盾等暴露无遗。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是,贾府中原本脆弱的亲情荡然无存,人们都预感到这个大家庭倾覆已为期不远。
无权的滋味太难受
  荣国府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袭爵的荣府公子、“一等将军”贾赦本应住在荣国府的大院子里,奇怪的是他没有住在荣国府,而是住在府外的一个院里。住在荣国府的是贾赦的弟弟贾政。
  这是什么原因?也许是贾母不喜欢贾赦,也许是贾赦觉得住在外面干起坏事来方便些。受董事长贾母委托,掌管荣国府家政大权的是贾政和他的妻子王夫人。贾赦被排除在荣国府的领导核心之外,心中的怨气可想而知。虽然贾赦的儿子贾琏和妻子王熙凤具体管理着家务,但贾琏的角色只相当于秘书长,在大事上要听命于董事长贾母和总经理王夫人。贾母这个董事长平时是不管家务的,她只管财权和人事,其他的一般事务都由王夫人这个总经理来管。
  在《红楼梦》全书里,贾赦很少露面。元妃省亲是何等的大事,但从筹备接待元妃,到修建大观园、题对匾额,一切事务都由贾政一手操持,根本就没有贾赦的什么事。他的儿子贾琏和儿媳妇凤姐,也根本没有把贾赦和邢夫人放在眼里。贾赦要收鸳鸯做姨娘,贾琏无法阻挡,只好推托鸳鸯的父亲有病,无法商议。凤姐呢?则是千方百计往后面躲,变着法儿让邢夫人亲自出马。结果呢?邢夫人叫贾母狠狠地熊了一通。他们在贾府没权没地位之状态,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