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史揭密:那时唐朝

第23章


  粮草问题,必须要解决,几万人被困在贾胡堡,一天至少要吃掉上万斤粮食,眼看碗里的饭,一天天地变成稀饭和清水,士兵们也开始怨声载道,没饭吃,谁还愿意去打什么鸟仗?都会咬牙切齿地把破碗一摔,骂骂咧咧的,他妈的,饭都没得吃,谁替你卖命啊?况且有人来参军,为的就是混口饭吃。
  李渊急需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命部将沈叔安、崔善为等,带着一些老弱的士兵,迅速返回太原,运一个月的粮食来,以防万一,因为这仗,真不知道要打到何年何月。
  沈叔安他们领命而去。一连几天,雨仍是哗啦啦地下个不停,李渊的心情,也是坏到了极点。可是,自己是一军统帅,是不能被情绪所左右的,要坚强,一定要坚强!——困难,每个人都会遇到,关键,就看你怎么去面对和克服了。
  第三个问题,更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军心涣散,是肯定要打败仗的,军中谣言四起,竟然还有人说,刘武周已经打进晋阳了。那时候,没电视、没报纸、没电话,更不用说去哪里上一下网,要获取信息是很慢的,一有人造谣,就会人心惶惶。
  为争取主动,李渊只好又火速派刘文静第三次出使突厥,许诺给突厥更大的好处,拆散他们与刘武周的联盟,要突厥与自己眉来眼去,哪怕“摸摸大腿”也可以。
  刘武周这头老虎,天天窥视着太原,谁能担保他,不给你来个乘虚而入,搞个突然袭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毕竟咱全家老小,那可都还在晋阳城里呀!谁不会担心自己亲人的安危呢?
  是继续西进,还是退守太原?这是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李渊迅速召集部将开会。会上,大家意见不一,基本上,形成以裴寂和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为代表的两派。
  裴寂认为:隋军宋老生、屈突通据守险要,易守难攻,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得定的,李密虽然答应联合,但一向鬼点子多,谁能保证他不打招呼,就给咱们来一下?突厥更是唯利是图、贪利而忘义的小人,刘武周如今又向突厥称臣,他们勾结在一起,情况非常滴不乐观。太原是我们起兵的基地,义军的家属,都在那里,万一有个什么闪失,落入刘武周和突厥之手,那如何是好?必定会军心大乱。因此,形势对我们非常不利,只有火速回师,以救根本,再筹划日后的义举。
  裴寂说的句句是实,也没有夸大其词,因此大伙都纷纷投赞成票,李渊不作声,看着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宝贝儿子,会怎么说呢?
   
                  
嚎啕大哭
  两兄弟回答:“刘武周骄傲自满,突厥又不讲信用,他们表面上打哈哈,相互依赖,其实心里面都在互相猜忌,互不信任,如果突厥打太原,那为何会舍近求远,不取近在咫尺的马邑?可见刘武周对突厥,也是很有戒心的,所以他未必与突厥真搞在一起,眉来眼去是假,相互利用是真。如今朝廷已派兵拦截我们,如果临阵退却,撤回太原,必然导致混乱,甚至引起全军哗变。到时候,我们进又不是,退又不是,四处都是强大的敌人,腹背受敌的结果,就是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两兄弟讲得句句在理,分析得头头是道,还不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是害怕被淹死的人,就常常会被水淹死,如果撤回太原,其结果,也就是这个害怕被水淹死的人同样可悲的下场。
  李世民更不愧是有胆识的人,又接着补充道:“现在秋粮已熟,小麦、高粱、稻谷和草料到处都是,还怕没粮草,没饭吃?李密虽说是足智多谋,但洛阳还没打下来,又舍不得洛口仓的米,他是顾不得我们了,宋老生为人轻狂浮躁,一战就可以抓住他。我们本来是兴大义,起义兵,奋不顾身地拯救黎民百姓,就应当先入长安,号令天下!现在只是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要班师,还起什么兵,造什么反,像个什么男子汉?恐怕等我们返回晋阳,就都要变成落水狗和人人喊打的贼了,那样还有前途吗?命都没了,还打什么天下?”
  两兄弟坚持自己的观点,决不退缩,最后,还向李渊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老爸,等雨停了,若不杀宋老生,把霍邑拿下,儿等愿以死谢罪,决不反悔!”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李渊应该听吧?不料,李老大并不明确表态,只说是好好考虑一下,再做决定。他心里还是担心晋阳有失,怕失了根本,最后居然下令,撤军回太原!撤军的命令一经下达,大家也都忙开了,休整行装,大包小包地收拾好,准备打道回府。
  李世民听到撤军的消息,大惊失色,不会吧?如果真要是撤回太原,那起兵的事就算完了,哪有射出的箭又要收回去的道理?
  天色已晚,李世民去找父亲理论,不想卫士说李渊已经上床睡觉了,不能惊扰。李世民进不得军帐,越想越急,不禁泪如雨下,心里面那是非常非常地难过,竟然嚎啕大哭起来。可能是李渊并没有睡着,或是给吵醒了,听到哭声,问起是谁,卫士报告说是你的小宝贝李世民,李渊忙叫儿子进来,问怎么哭起了鼻子。
  李世民回答:“如今我们要退回太原,肯定是死无葬身之地,我都快要气死了,怎么能不哭鼻子呀!”
  李渊说:“没那么严重吧?”
  李世民分析道:“老爸你怎么也这么糊涂啊,你想想,行军打仗,全靠什么?靠的就是一股气势,如果退回太原,锐气全无,军心涣散,敌人前后夹击,咱们还能有活路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李渊醒悟过来,急道:“可,可是,军队都已经出发,往回撤了啊,那该怎么办?”
   
                  
抄小路
  李世民知道父亲已经改变主意,高兴得跳了起来,只差点没把天花板给冲破。
  李世民说:“老爸,这个倒不难,右军整装未发,左军虽然出发,但估计他们也没走多远,我去把他们追回来就是了。”
  李渊摸了摸自己儿子的头,笑道:“我的成败都在于你,明白了还多说什么呢?就按你的意思去办吧!”
  李世民和大哥李建成,连夜把左军追了回来,接着,好事连着来。
  7月18日,突厥使者到达军营,刘武周攻打太原的传言,不攻自破;7月28日,沈叔安的后勤粮草运到,粮食问题解决;8月1日,天气放晴,第一个问题也搞定。
  这下,可真是天公作美,上天也被感动,来助一臂之力了。
  三大问题,都一一解决,李老大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唯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闯关了。
  此时,全国各地的新闻,也日益增多——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占有河西五郡;陇右薛举,在金城作乱,称秦帝;窦建德击溃隋将薛世雄的3万精兵,薛老头子,只剩下10多个人,狼狈地逃回涿郡,被活活气死了;李密又连连击败王世充……
  还有很多爆炸性新闻,就不一一记录了,总之此时隋军的士气极为低落,宋老生和屈突通两只拦路虎,已成为孤立无援的光杆司令。
  李渊做好了攻取霍邑的准备,他先派小婿柴绍,带了一支侦察连,去霍邑城下搜集情报。柴绍可真是个天生搞特务工作的料,在霍邑城外侦察敌情,察看地势,竟然来去自由,多气派,简直酷毙了!
  小柴回营,向岳丈大人报告:“老泰山,宋老生不过是一个老匹夫,只要我大军一到,他必定出城迎战,只要他一出来,便可手到擒来,一把将他整没了。”
  好,太好了,李渊认为此次进军关中,真像是有天神相助,他手指着霍太山说:“这就是天神告诉我的地方,现在果然看到了,我就封此山为海内名山吧,以诸侯之礼祭祀。”
  然后,李渊命军中的本地人,设立祠堂,他要亲自祭祀,让全军将士,都受到神灵的护佑。李渊这样煞有介事地搞“迷信活动”,无非也是想借助神的力量,给将士们打打气,增强点信心,因为那时的人,都是特别迷信的。
  祭祀之后,李渊命部下晾晒铠甲、兵器、军旗、行装和包裹,检查各自的作战装备,不要因为枪头不牢,还刚刚干上,枪头就掉了;不要因为弓弦不紧,箭还没射,就“阳萎”了;不要因为马蹄子上有一棵竹签,冲击的时候,把你甩下马来,活活踩死,如果这样成了烈士,那就死得太冤了——磨刀不误砍柴工。
  8月6日,李渊为出奇制胜,袭击隋军,亲率数百轻骑兵,抄了70余里的山间小路,向霍邑城进发。刚出发时,还是大雾弥漫,不多时,就雾散云开,真是个阳光灿烂的的日子。
  一路上,李渊父子抓紧时间,讨论作战方案,李渊问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如果宋老生一直闭城自守,胆怯不战,该如何是好?”
  两兄弟献计说:“宋老生有勇无谋,不过是抓了些小强盗,得了点小名气而已,我们用轻骑兵进行挑战,他必然出击;如果他真的死脑筋,固守不出,我们便向长安散布谣言,说他与咱们勾结,他们内部,肯定疑神疑鬼,相互猜忌。宋先生为了辩诬,证明自己不是‘隋奸’,必定出城来战,以示忠心,我们也有机会下手。”
  李渊点点头,笑着说:“你们说的对,我军驻扎在贾胡堡时,刘武周勾结突厥,要侵袭太原的假消息满天飞,闹得人心惶惶,要是宋老生来进攻,我军必败无疑,不过他偏偏这么给面子,就是不出击,招呼也不来打一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