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第15章


同时天下的滔天洪水,闹得更厉害了,尧帝治水不得力,威望扫地,各部族对他都不甚服气,更得听凭大舜主事。 
                  
尧风舜雨六(2)
  大舜取代尧,可以视为起源于山东的东夷人,终止了起源于西部黄土地上的神农、黄帝一族(即华夏族)在中原的领导地位。大舜以东夷人的刚猛,取代了华夏人的宽厚,一上台就刷新政治,创立刑罚以治天下,一改从前尧帝的宽容仁让,并把这个工作交给了自己烧陶时的助理——皋陶来负责。
  皋陶(念“高姚”)研究了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脖子最细,皋陶就在这里发明了砍头;膝关节能弯,就发明了锯腿;臀部多肉,就发明了打屁股。总之皋陶有五种大刑:刺脸、割鼻、残足、割生殖器、杀头、小鞭子抽和罚实物。
  除了任命皋陶为“司法部长”(士)以外,舜还发号施令,任命华夏人后稷(念“继”)为“农业部长”;东夷人子契为“文教部长”(司徒);华夏人大禹为“水利部长”(司空);东夷人垂为“工业部长”(共工);东夷人伯益为“林业部长兼畜牧局局长”(虞人);东夷人伯夷为“祭祀典礼主持人”,主抓意识形态;东夷人夔为“歌舞团团长”,主抓文艺工作;龙先生则做纳言——采纳善言,接待群众上访和合理化建议;羲先生、和先生依旧世代管理天文历法,不变。
  舜的行政组织看起来比起尧帝时代要完备许多了,西来的华夏人与东方东夷人共掌中原这片沃土。此外他还有十二牧,据说是十二个地方长官。舜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决定人员升降。舜的政策得力,威服天下,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无不大悦,连当时的雨下得都很有规律,风也吹得温柔拂面,不敢抽打枝条。这个熙熙盛世连被后人誉为“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风不鸣条,雨不破块”,真是好哇!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服气,前“水利部部长”、“四凶”之一的鲧先生就还在张罗着给尧帝复辟。鲧先生虽然治水无功,早已被解除了“抗洪抢险总指挥”的职务,下放到山东南部的郯城锻炼,但他的那股堵水的顽固劲儿却没有改变,他说:“舜是一个匹夫,尧帝把天下政事让给他,不祥啊!让他还不如让我呐!”
  鲧作为华夏贵族,自然排斥东夷的大舜,于是他准备闹独立,跟舜对抗。他在山东四处游荡,给舜制造混乱,为当时还被软禁着的尧帝摇旗呐喊。
  鲧还修了一座坚固的城,作为自己的造反基地。鲧先生这个人堵水不行,修城却是专家,他借鉴堵水的办法,填土筑城,成为我国筑造城墙的先驱。从考古上看,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到四千一百年前的尧舜时期,中国大地上零星出现的城邑有三十几个,但都很小,只是一个中学大小。最大也就五百米边长,小的一两百米边长——这更应该叫土围子。
  鲧先生在山东搞独立,据土围子自守,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周边的东夷族把他看得紧紧的,这也是当初大舜选择流放他来东夷的原因。
  舜果断动用了自己的强力手腕,用武力解决了鲧先生,以正讨逆,攻破他的坚城,把鲧先生抓住捆了起来,杀死在羽山的祭台上。为了深刻教育类似鲧先生这样的异己,舜把鲧杀得慢条斯理,令人触目惊心。行刑者使用并不锋利的石刀,慢慢地肢解了鲧先生的body。鲧的叫喊声声,起到了活广告的作用,再没有人敢造反了。
  当然,鲧还是有人缘的,他在民间则变成了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人物,死法也被改编成了这样:鲧先生为了救民出于洪水,就盗窃了天神的息壤,息壤铺在地上不断增长,人们跑上去躲避洪水。天神发现以后,大怒,把鲧先生判了死刑。鲧先生这位“抗洪抢险总指挥”就这样因盗窃罪而死,于是死得比泰山还重。一直到现在,仍为中华人民念念不忘。 
                  
虚无之夏一(1)
  鲧先生被杀死在羽山,他的儿子大禹被叫来谈话。大禹是个大个子年轻人,身高一米八五,虎虎生威。他虎鼻大口,耳朵上有三个孔(所谓耳有三漏),脚下有三颗痣,呈“己”字形,胸上印有玉斗,颇有神异。大禹见到舜,一头跪倒在地,哀求道:“我的父亲鲧尽心尽力,治水却没有成功,又违抗您的召令,据城造反身死名败,并不冤枉。可是您知道吗,父亲如果听取我的建议,治水就不会没有效果了。”
  “咦?你对治水有什么建议?”
  大禹发表了治水的高见,舜帝听后颇为赞赏,说:“你父亲连自己儿子的意见都不采纳,不得善终也不奇怪。按照道理你应该和他一起走,但我破例宽恕你。治水的事,从今以后就由你负责,请你一定记住你父亲的教训,审慎以行,莫负众望!”
  大禹意外免死,喜出望外,赶紧拜谢。舜帝又语重心长地说:“你不要跟丹朱学。丹朱作为尧的儿子,不上进,跟一帮贵族子弟聚在家里搞贴面舞会,脱了衣服集体淫乱,结果丢掉了继承权。他带了个坏头,我希望你为华夏族大家子弟树个好榜样,把水治好!”
  于是大禹在惶恐不安中玩儿命工作,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念“敲”),山行乘钉子鞋,经风沐雨,非常辛苦。人们常常看见这个古怪的大个子黄河长江地乱跑,四处调研。他左手捏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即圆规和三角板),像个数学老师,辛辛苦苦在风雨中奔波。大禹不听音乐,总是愁然沉思。他走在树梢下,帽子被树枝刮去了,也不回头找;鞋子跑丢了,也不回去拣(可能跟陈景润一样,沉思哥德巴赫猜想)。其实他不是不知道鞋子丢了,他是不肯花时间去捡。大禹弯腰捡鞋子的这一动作,合计7秒钟,等于延误了7秒钟的时间研究治水方案。方案拖延7秒钟,等于有3.5个人和1.2座房子被大水吞没,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折合几百万元,这个价值远远大于他的帽子和鞋子。他有句鞭策人心的名言:“大禹不喜欢一尺长的玉璧,却珍惜一寸长的光阴!”大禹惜寸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喜欢睡觉的懒人可以把它作为“床右铭”。
  盛夏,红日似火,炙烤着大地,茫茫积水经过毒日暴晒,热气腾腾,大禹走在水边像蒸桑拿,气喘吁吁。他看见很多猛兽跑出来吃人,人又被困在水里,格外好抓。还看见很多人跑到树上巢居,本事更高的则爬上山腰住石窟。
  大禹考察了一圈儿,发现黄河从峡谷中流出,进入平坦中原以后就变成一条任性扭动的龙,不断改道,到处漫游。从地图上看,它上翻下卷,游徙不定,由于河道浅,它一边游一边放水,像一个随地撒尿的孩子,留下一汪汪的积水。如果能给黄河两岸筑堤,夹持着黄河,使他不能乱跑乱撒尿,就没事了——当初鲧先生就是这个路子。可惜在鲧和大禹时代,都绝没有这个能力(这要到战国时期才开始实现),大禹时代使用石器工具,没有青铜器,怎能实现这样巨大的工程啊!
  那该怎么办呢?我在写此书时为此特地请教了修厕所的管子工,他和大禹的策略不谋而合:既然无法管束这个野蛮的孩子,笨办法就是由着他去尿,但要在孩子经常乱撒尿的地方预备好排尿系统,也就是大禹所预备挖出的九条河道。什么时候孩子跑到A地放一汪水,大禹预备在A地的河道就把它排干。一会儿孩子又蹿到B地放水,大禹又已在B地预备好一个管子。这就是所谓“播为九河,疏川导滞”,用九条河道把黄河泛溢导致的洪水积水排走。所谓九条河道其实是个虚数,大禹在祖国各地都因势利导,开挖这种“排尿河”。这就是他所谓的“疏导”,而不是他爹的“堵塞”。
  大禹考察完毕,召集“治水办”人员开会。参会人员名声显赫,都是舜时代的高干,其中大禹(水利部长)、子契(文教部长)、后稷(农业部长)、伯益(林业部长),这四个人后来分别成为了夏、商、周、秦四个朝代的祖宗先人,我们把他们合称为中国古代的“F4”——forefather 4。他们四人都有伟大的不同凡响的诞生经验:大禹据说是他妈妈吞了薏仁而怀上了他;子契则是他妈妈吃鸟蛋而生下的,所以是鸟蛋之子;后稷则是妈妈踩了外星人的巨大脚印而怀孕的;伯益的妈妈没吃什么东西,不过他奶奶吃过鸟蛋,吃完生下他爸。这些人都是受舜提拔,担任要职,一并帮助大禹治水。
  夏、商、周、秦的这四位先人,坐在“治黄办公室”里,夏的先人大禹首先发言:“黄河横流,泛滥天下,威胁民生,已经九年了。我看见龙蛇跑进了人们的房子,人们则跑进了龙蛇的肚子。运气好的人爬上树去躲,身手更敏捷的去了石窟。但老鹰从天而降,抓石窟里的小孩和老头吃。庄稼彻底泡了汤,人民衣食窘迫。但我发现所谓‘浸山灭陵,浩浩滔天’的洪水,其实比我爹那时候已经平和多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接受我爹的教训,放弃堵塞,改用疏导。怎么疏导呢?我的四字方针是‘高高下下’——把高的地方加得更高,把低的地方挖得更低,从而形成排水沟,使洪水和积水一刻不停地排泄到大海。这种排水沟要遍布黄河常去泛滥的中原各地!”
  现任农业部长后稷说:“我建议,排干后的沼泽洼地,上面可以种植庄稼,变水害为水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