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成就健康

第7章


如果我们考虑到那些受骗上当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并不富裕、最不该被骗的可怜的人,这种害处就更大。
  吃保健品是中国人的“进补”传统的延续,今天的假保健品、假药也利用人们的民族感情,经常打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招牌迷惑人。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何看待中医中药的问题。我小时候也和几乎所有中国人一样,免不了会稀里糊涂地看中医、吃中药。到高中以后,由于阅读生物医学著作,才开始对整个中医体系产生怀疑。之后受到的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使我能更专业、更清醒地看待中医药弊端。
  几年来,我陆续写了一些批评中医的文章,无非是要告诉人们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中医,不要轻信中药的疗效,更不要忽视中药的毒副作用。这些文章起初只发在网上,近来由于我在国内报刊上开专栏,偶尔也涉及到中医的问题,引起更大的关注,以致有人误以为我对中医的批评是近来才有的。《中国医药报》曾有一篇文章评论我批评中药的文章说:“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尽管文章中有太多偏激和片面之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上对中药的安全性存在着不解和担忧。”
  我看不出我的文章中有何“偏激和片面之词”,介绍的不过是一些生物医学常识,基本上反映的是生物医学界的主流意见,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媒体上以前很少有这样的声音而已,如一些医学专家私下的评论:“说了我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如果为了维护“中医神话”,把理性、客观的批评当成了“偏激和片面之词”,掩盖真相,对中医药暴露出的问题百般宽容、狡辩,置公众健康于何地?
  当前中国假保健品、假药泛滥,不仅仅是由于缺乏充分的批评、揭露,而且还由于缺乏监督、处罚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仅有科学是不够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点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并具有科学的怀疑、实证和理性精神,不至于轻信虚假浮夸的宣传,那么至少能够做到自保,减少受骗上当、危及身体健康的机会。
  写作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不仅介绍医学、保健的基本知识,而且也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虚假保健品和医疗骗局,希望读者能够掌握一些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和自我识别的能力,警惕无处不在的医疗、保健陷阱。
  方舟子
  2007年1月于北京
------------
第一章 科学地看待保健
------------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健康长寿,但目前是保证大多数人健康长寿的最可靠途径。
  不要轻信保健品的神奇效果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其实还得加上一条,饱暖思保健。所以古代帝王,在填满三宫六院之后,往往还要求仙炼丹。一般人,淫欲大抵只能想想,保健在手里有点余钱之后却觉得可以试一试。平常的饮食无法保证我们不得疾病,更无法推迟我们的衰老,总令人觉得该再吃点什么才心满意足。小孩希望更聪明,老人想要长寿,男人害怕性欲衰弱,女人热衷美容减肥,人人又都担心突然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吃药是最省事的办法,但现代科学对此还没能发挥什么作用,于是伪科学乘虚而入,各种各样声称能够解除这些烦恼的保健食品蜂拥而来。
  其它产品效果黑白分明,是否有效,消费者自己就可以检验,难以长时间蒙骗下去,而保健品、药物的真正效果,除非是毒药,却是无法靠消费者本人的经验检验的,吃它的人本来就身体健康或只是偶有小病,在心理作用下,即使喝白开水也能达到保健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保健品、药物市场的假货特别多,被揭露一个又冒出一个,前仆后继,没完没了。
  中国本是崇古的古国,所以“祖传秘方”、“宫廷秘方”历来是推销补品、药品的羊头。但“祖传秘方”、“宫廷秘方”总有被用完、用烂的时候,总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何况科技的威力,使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切感受到了,于是“高科技”的羊头便后来居上,大有取代“祖传秘方”、“宫廷秘方”之势,连中医家也不再言必称《黄帝内经》、《伤寒论》,改而研究“第一代具有修复营养变异损伤基因(DNA)的特效药”,要让“生物体进入高能态”、“修复营养变异损伤基因”了。象这种说法,在专家眼中,不过是生硬捏造的胡言乱语。但是,读者们又如何才能不被其迷惑?四个字:我不相信!
  不要相信“科学术语”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相信科学,但是,虽然科学道理是用科学术语来解释的,科学术语本身并不等于科学。不管在广告中堆砌了多少让人似懂非懂的科学术语,都不足以证明其科学性。越让你觉得高深莫测的,越不要轻信。尤其是那些跟形势跟得特别紧的,跟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后面推销“基因食品”、“基因药品”的,跟在“纳米技术”后面推销“纳米产品”的,跟在“干细胞技术”后面推销“干细胞保健品”的,更不要相信。一项科学成果要得到应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不会一夜之间创造出奇迹。
  不要相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
  虽然科学研究是科学家做的,但是个别的科学家并不能代表科学。科学家也是人,也会想发大财,也会被收买,也会说假话做伪证。对那些拿了人家的红包的,那些被聘为技术顾问或以技术入股的,甚至本身就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董事长、总经理的科学家所发表的有关言论,都应该大打折扣,或干脆置之不理。只有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的话才是有份量的。
  不要相信权威机构的“鉴定”
  机构也是人开的,在腐败盛行的社会,权威的机构同样能被买通。何况鉴定的内容往往和广告的内容没有关系,例如卫生部给某种“DNA生命剂”批准的功能是“补充B族维生素”,给“脑白金”批准的功能是“改善睡眠、润肠通便”,给“核酸保健品”批准的功能是“免疫调节”(没有药效的安慰剂也能“免疫调节”),都和它们包治百病的广告内容无关。还有些鉴定干脆就是捏造的,例如所谓“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鉴定”,FDA并不给保健品、中草药做鉴定。
  不要相信名人的“证词”
  在科学上,证词(不管是不是名人,有名到多大程度)不被认为是可以信赖的证据。一种保健品、药品是否有效,只依靠双盲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才能验证。
  那么还有什么可相信的呢?为避免受骗上当,不妨先相信常识再说。常识未必总是正确的,但是常识在绝大部分时候是正确的。常识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东西,没有“不老仙丹”,晚期癌症至今还是不治之症……如果有人要推翻这些常识,我们就先请他去拿个诺贝尔奖再说。他既然已到了当众叫卖的程度,可别告诉我们不希罕诺贝尔奖的名利。
------------
第一章 如何识别假保健品
------------
  国内市场上的保健品可谓此起彼伏、前仆后继,一个品牌倒下去,更多的品牌又站起来。这些新老保健品的推销手段如出一辙,而许多消费者似乎又特别健忘,在上了某个保健品的当之后,又马上去追逐新的保健品。而且,在某个保健品被揭发之前,其鼓吹者早已赚足了钱。消费者如何自己识别这类炒作、骗局呢?在这里,我归纳出假营养品的几条特征:
  它们往往声称对一般人关心的大部分或所有健康问题有良效,比如增进智力、抗衰老、增强性能力、美容、减肥、抗癌、预防心脏病。而且,它们往往把药理归结为“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这种模糊的说法。
  它们往往声称老少咸宜,毫无副作用,诱使许多人抱着“反正吃不死人”的心理去试一试。“吃不死人”只是说明它无毒,而无毒并不等于无副作用。有些食品、药品的毒副作用要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逐渐表现出来。
  它们往往自吹是最新科学成果,或是祖传秘方被最新科学研究证实。
  它们往往拉出“著名科学家”唬人,其试验或理论依据,往往是来自于一位科学家或医生的发明。比如“核酸营养”宣传文章的依据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医生富兰克。但是科学研究的特征是可重复性,某个人的实验结果是不足为凭的,因为可能造假或出差错,只有经过不同实验室的独立、反复的验证,才能成立。
  它们往往声称服用过的人都说有良效,并会列出一些人,特别是名人的证言。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证言从来不被当作证据。一个人吃了某种东西而觉得有效果,不一定就真是这种东西在起作用,可能是别的东西,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只有严格控制、反复测试、双盲、有对照组的试验结果才是可靠的。
  它们往往隐瞒主要成分,广告所说的主要功效成分与其向管理部门申报的成分不符,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生物活性物”实际上不过是非常常见的药物。
  底线是:我们真的需要保健品吗?如果饮食结构合理、平衡,没有服食任何保健品的必要。如果饮食不平衡,也只需添加那些必需营养物(例如维生素、微量元素)。长期饮用传统的饮料,比如茶、葡萄酒,可能对身体有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