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戴绿帽子

第21章


  宋徽宗不但送橘子,还亲手剥橘子。待他剥完橘子,李师师吃完橘子,俩人又调情片刻,宋徽宗起身告辞。这正合李师师的心意,但为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她却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
  而宋徽宗是个非常注意身体的人,有病的时候坚决杜绝房事。所以最终还是走了。
  这时候,可怜的周邦彦狼狈地从床底爬出来,心中醋海翻腾,感慨不已。情到之处,居然也即兴填了一首酸溜溜的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不巧的是,李师师太喜欢这首词了,后来宋徽宗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竟把它唱了出来。宋徽宗连忙问作者是谁?李师师大约喝得有点高了,就没过脑子地随口说到:是大才子周邦彦耶!还满脸的崇拜之情。
  宋徽宗立刻就明白了:原来那天周邦彦藏在屋里啊。于是脸色骤变,没过几天就找了个借口要把周邦彦赶出汴梁城。 
  对于这个结局,李师师心里十分愧疚。毕竟这祸是她闯的。为了表达自己的内疚之情,也为了留下自己最后一个老相好,李师师决定向宋徽宗求情。她求情的方式比较特别:唱歌。
  唱的是周邦彦谱的一首《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听了如此凄婉的哀歌,宋徽宗的文青特色又暴露出来了——他心软了,并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了:是不是太过严厉了?
  没等一袋烟的功夫,朝三暮四的宋徽宗在忧郁地怀疑完人生之后,马上派人把周邦彦招了回来,并人尽其才,封了他个大晟乐正的官——专门负责流行音乐的推广工作。
  据说,后来徽宗还和他成了好朋友呢(这对情敌真他妈的好玩)。
  日子就这么流逝着。李师师继续不痛也并不快乐地做着宋徽宗的编外二奶。
  可平静的日子最终被不解风情的金兵给打破了。1127年,入侵的金兵把徽宗与钦宗虏到了北国。
  李师师从此下落不明。
  十九、大辽太后萧燕燕——左手江山,右手情人
  (1)
  我一直认为,相比于汉族,少数民族是更加充满人性的民族,因为他们生来就与天地自然相处,几乎不会受到孔子这厮的儒家所谓思想的污染。
  就冲着这份“原生态”,我喜欢少数民族的人。
  比如那个曾经把大宋朝吓得屁滚尿流的大辽太后萧燕燕,就是我少年时的梦中情人。当然了,我对她的好感最初来自于电视剧《杨家将》中饰演她的那个女演员。但这并不防碍我在读了几本破史书后,对她的敬仰变得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好比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写自己的偶像,一般人都会手发抖,而写自己的情人,一般人会心跳加速。那我此时的感觉,就是两者的混合体。总之,我得先假装矫情地告诉你:这一刻,我诚惶诚恐。
  废话完毕。
  历史的幕布拉开,灯光,音响,music,有请大辽太后,萧燕燕——
  (2)
  萧燕燕名绰,字燕燕,生于公元953年,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是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的闺女。
  在辽国,“萧”氏是个尊贵的姓氏。因为萧家专门负责出产“皇后”。自从耶律阿保机始,到萧燕燕出生时,辽国已传了4位帝王,四位皇后皆出自萧家。“天下皇后出萧家”,这几乎成了朝野上下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这么说吧。在辽国,一提起“耶律”,你就会立即联想到“皇帝”,而一提到“萧”,你就会立即联想到“皇后”,而且,这完全是下意识的,就像由“狗不理”联想到“包子”一样理所当然。
  可见其根深蒂固。
  萧燕燕出身于如此之家,那就相当于从一出生就自动升级为皇后候选人。既是候选人,那就得接受考验。
  要过的第一关,当然是她的老爸萧思温——萧燕燕得在他面前击败自己的姐妹们。
  萧思温的考题比较有个性——他在一个漫天风沙的傍晚,装作漫不经心地让三个女儿去打扫院子里的垃圾。
  结果,年龄最小的萧燕燕打扫得最干净。就凭借这个,她赢得了萧思温的暗中赞许:“此女必能为萧家立下大业”。也就是说,老爸这关算是过了。
  你也许会问(其实就是我想问),萧思温这是选皇后还是选清洁工人啊?即使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也不能扫一下就定了啊,至少来个五局三胜什么的,不是貌似更加合理?
  你这个问题很好,但也很弱智。你难道不懂吗——无意间流露出来的东西才是人的本真。若真的要弄个什么五局三胜,那真的就是招聘清洁工人啦。
  (3)
  如果按照正常的剧本情节发展下去,萧燕燕最多是个贤惠而得宠的皇后,至多像唐太宗的长孙皇后那样传于后世。真是这样的话,也许她会安逸地过一辈子。可周星驰告诉我们: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萧燕燕自小就是个能力出众的人物,老天当然不会放过她,它得让她承担更大的责任。
  不好意思,这是该死的宿命论了。事实是,她的男人辽景宗需要她承担更大的责任。
  辽景宗并不是个不理朝政一心玩乐的堕落皇帝,相反,他是个有志青年。但不幸的是,他有志未遂。
  为什么呢?
  因为病。
  辽景宗打小患有一种类似羊癫疯的疾病,他不发奋图强则罢,一发奋就犯病,病起来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生活不能自理。
  生活都不能自理了,那朝政当然更理不了了。没办法,他得找个替他掌控局面的人。这人必须是他绝对信任的,还得是有能力的。找谁呢?
  兄弟?不行。那些王爷们个个都对自己的皇位虎视眈眈。找他们,简直等同于让大好江山羊入虎口。大臣?不行。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只能是辅佐者,不可能代替他发号施令。
  选来选去,到最后他觉得还是自己的老婆最可靠。于是,萧燕燕在从事皇后这个正业的同时,开始兼职皇帝的工作。
第23节
  一开始,景宗觉着这也就是个权宜之计。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可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发现,人家萧燕燕把他的大好江山打理得有条不紊,光芒万丈。在对许多事情的处理上,甚至比他自己都要高明。
  景宗放心了。同时也对自己的身体彻底地死心了。他开始全面放权,自己退居二线,总揽大政方针和革命路线,剩下地全都交给萧燕燕去做。
  萧燕燕也没让他失望,天才般的悟性,让这个原本对政治不甚了了的女人迅速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政治家。
  景宗彻彻底底地放心了。到最后,他把一个皇帝所能给予的最高嘉许给了妻子。他召来史官,说:“从今往后,凡记录皇后说的话,也可以称‘朕’。”
  这个奖励更像一个委婉的告示,相当于昭告天下:大辽有两个皇帝了,且两个皇帝具有平起平坐的地位。
  大概在冥冥中,真的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辽景宗破坏了这个规则,但上天却维护了它——乾亨四年九月(982年),辽景宗病逝了——这相当于让他下岗了。
  根据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
  萧燕燕知道,遗诏只是一张不值钱的纸,那些手握兵权的王爷们,个个都对皇位垂涎三尺,蠢蠢欲动,再说大辽一向有不按遗诏办事的传统。要想踏踏实实地让儿子坐稳龙椅,她必须找到坚定可靠的盟友。
  于是,在一个风雨阴晦的夜晚,她召来了最可能成为其盟友的两个人——大臣耶律斜珍和韩德让。她右手牵着12岁的儿子,右手抹着眼泪,凄凄惨惨戚戚又楚楚动人地说道:“俺娘俩该咋办呢?”
  一个29岁的美丽少妇的眼泪是很有杀伤力的,何况这个少妇还是尊贵的皇太后。顿时,两位股肱之臣只觉一股热血汹涌而上,抱着一颗英雄救美的心,他俩当场盟誓:“只要你信任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得,不费吹灰之力,盟友搞定了。
  更重要的是,萧太后确实比较有眼光,她选定的这两个盟友的确能干,三下五除二,就把诸位王爷给唬住了,没有一个敢轻举妄动。
  就这样,辽国顺利完成了皇权更替。这一年,是公元982年。
  从此,萧燕燕开始以“皇太后”的身份放手治理国家。虽然这时的辽帝是她的儿子耶律隆绪,但一个12岁的孩子能懂得什么呢?所以说萧太后才是真正的大辽“皇帝”。此时,尽管宗室们仍然有些不轨之心,但朝中各族臣工都对这位年轻太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的才能钦佩得五体投地——她得到了治下臣工“多得其死力”的忠心。
  大辽正式进入“萧太后”时代。
  (4)
  在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全力辅佐下,已经全方位掌权的萧太后放开手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诸如释放奴隶、奖励农耕,厉行廉洁、治理冤狱、推行《唐律》等——这使原本就不羸弱的大辽进一步走向兴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