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戴绿帽子

第22章


  放眼望去,大辽一片和谐盛世。
  但萧太后的头脑是清醒的,她知道,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大好局面,与耶律斜轸、韩德让二人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为了表彰二人的功绩,也为了让这盛世坚持下去,萧太后必须给他们适当的恩典。
  于是,统和元年八月,在萧绰萧太后的安排下,辽圣宗耶律隆绪当众与耶律斜轸交换了弓矢鞍马,结为生死之交——就是金庸小说中的“安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拜把子兄弟——和皇帝成了兄弟,这恩赐算是比较巨大了。
  那韩德让呢?他得到的更多——萧太后把自己都给了他——也就是说,韩德让成了皇帝的继父。
  当然,碍于某些不成文的避讳,两人并没有登记领证、举行婚礼,基本上属于无证上路,但他们的确成了实际上的夫妻。连萧太后的儿子圣总都默认了这个事实,并在老妈的教导下,对待韩德让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
  萧太后对待韩德让也是一心一意,体贴备至,为了不让韩德让分心,她还亲自赐了一壶毒酒,把韩夫人给鸩杀了。
  如此鸠占鹊巢,不怕人家背地里骂娘吗?萧太后的回答是:不怕,因为我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当年,一个宫廷侍卫喝醉了酒,大谈特谈她和韩德让的绯闻,但她只是微微一笑,把侍卫“杖责”了事。可见其内心之“身正不怕影子歪”。
  关于萧太后和韩德让之间的夫妻生活,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从一些小事情中,我们可以旁敲侧击地推断出二人的情深深雨蒙蒙。
  据说,萧太后是个铁杆的“球迷”——当然,不是足球橄榄球也不是篮球棒球网球高尔夫球,而是马球。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包厢里欣赏球赛。有一次,业余爱好者韩德让为了博得红颜一笑,也拿杆上马,替补上场,加入了马球大战。战正酣时,忽然,一个不长眼的叫胡里室的家伙用力过猛,把韩哥给撞落马下。本来,裁判吹个犯规——至多给张黄牌,也就过去了。但众人意想不到的是,萧太后居然因此勃然大怒,硬是给胡里室判了死刑——斩首。弄得群臣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此时若猜度他们的心理,应该是被嫉妒填满的。
  尽管此举有点小题大做,也不合体育精神,但由此,可窥见萧太后的“护夫”心切。
  如此情深意浓,可谓只羡鸳鸯不羡仙了。
  但生活从来不能完美,有一个小问题也烦扰着这对无证夫妻。那就是韩德让的户口问题——韩德让是个汉人。
  这在契丹人的眼里,是很让人瞧不起的——就像城市户口瞧不起城镇户口,而城镇户口又瞧不起农村户口一样。
  咋办呢?萧太后自有办法。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太后大笔一挥,赐韩德让姓耶律,改名德昌,徙封晋王。不久,她又下诏韩德让“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后”,赐名耶律隆运。什么是“横帐”呢?就是辽国开国之主耶律阿保机的嫡系子孙,是大辽皇室中最尊贵的人。这样,再也没人敢在户口问题上说长道短了。
  这下,韩德让真是赚大发了。从此,他更加尽心尽力地替萧太后娘俩卖命。
  (5)
  人家这边妇唱夫随着励精图治,和谐得不得了,不远的宋朝那边却意淫出了一个笑话。
  和所有弱智的笑话一样,它起源于几个傻逼。
  话说雄州(河北雄县)知州贺令图及其父岳州刺史贺怀浦等人,通过同样傻逼的谍报人员打听到了萧太后的所谓风流韵事。这让他们如获至宝,迅速联同文思使薛继昭等人向宋太宗进言:“如今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而其母与韩德让不清不楚伤风败俗,定然招来国人痛恨,辽国肯定内乱,这正是对辽用兵的大好时机。”
  而一向比较英明的宋太宗在听了众人的汇报后,也突发性傻逼,信以为真,于宋太宗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三月,令大军北上伐辽,此即历史上的“雍熙北伐”。
  本来井水不犯河水,为什么宋太宗非要伐辽呢?是他的大国沙文主义在作祟吗?
  不是。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征伐。辽宋两国之间一直存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那就是后晋皇帝石敬塘割让给辽国的幽云十六州的归属。此事关系到领土主权问题,不能随便妥协。而且,这片土地不但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范围辽阔,还是交通枢纽、战略要地,所以双方互不让步。
  这的确是个难题:宋朝认为,这属于前朝签订的卖国条约,俺们坚决不承认,所以应该收回。而辽国认为,你们汉人咋这么不讲信用?给我们就是给我们了,岂能说要回去就要回去?你泱泱大国,不是以诚信为本吗?
  理念不同,立场不同。无法沟通。
  既然这样,那么,就用枪杆子沟通吧。于是,宋太宗决定先下手为强。
  一开始,雄赳赳气昂昂的宋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不幸的是,随着战事的深入,局势开始扭转,最终,宋军大败而归。
  宋军因此元气大伤。从此以后,辽国改被动为主动,而宋朝却改主动为被动,对辽国多以抵御为主,战略进攻变成了战略防守。辽国从此占了上风,成为压在宋朝头上的一块巨石。
  而促成此战的两个傻逼——贺令图父子,在白白葬送了几万大宋将士的性命之后,他们自己也于当年12月死在了辽将耶律休哥的刀下——活该。
  (6)
  这一仗,让大辽摸清了宋朝的底牌——原来是这么个不中用的玩意。看清了这一点,勇武的萧太后就有恃无恐了。她心想:来而不往非礼也,以前你大宋老来打俺,现在,俺也该主动打你一次了。
  于是乎,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深秋闰九月,萧太后左手牵着辽圣宗、右手挽着韩德让,率二十万精锐之师挥兵南下,向大宋还礼去了。
  结果,辽军势如破竹,宋军一泻千里。仅仅两个月的功夫,这20万人马就乾坤大挪移般攻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距北宋都城开封仅一河之隔。
第24节
  消息传到开封城,朝廷一片惊慌。此时,老皇帝赵光义早就挂了,在位的是他那不中用的儿子宋真宗赵恒,此子没有先皇的半分勇猛,惊恐之中顿时两股战战,不知所措。
  皇帝不行,有几个有能耐的臣子也行啊。可正应了那句俗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放眼满朝文武,文弱书生当道。这真是秀才遇上兵了,未战胆先破,大概唯有撒腿跑路了。
  经过一轮紧急磋商,这些软蛋拿出的方案果然不出所料——迁都。
  好在,就在这关键时刻,宰相寇准大喝一声,站出来,发挥自己能把死人说活的绝世口才,力排众议,坚决要求宋真宗发扬前辈们的铁血精神,避免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以硬碰硬,以战止战。最后,他还连哄带骗的把几乎尿裤子的宋真宗忽悠上了战场——官方说法叫御驾亲征,实际上就是到前线上露个脸,让广大官兵们以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而激发出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炮灰精神。
  这招还真管用。一看到亲爱的皇帝陛下,宋军仿佛打了鸡血一般,顷刻之间士气大振,立即打了一个胜仗,把人家萧燕燕的亲兄弟——大将萧挞凛都给射杀了。
  如果在胜利的余威下,宋军趁热打铁,那结果很可能是一个胜利连着一个胜利,什么幽云十六州,拿回来肯定不在话下。
  连萧太后自己都几乎相信这点了。所以,她突然有点厌倦了,有了和谈的意向。恰在这个时候,一直胆战心惊的宋真宗给萧太后送来了她想要的东西——和谈。
  本来,宰相寇准和大将杨延昭都主张乘胜追击,趁机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宋真宗实在是怕得厉害,更要命的是,这次他坚决不听从寇准的建议,铁了心议和。并且贱兮兮地对谈和使节曹利用说:“只要萧太后答应退兵,不割地,就算给100万金帛也不成问题。” 
  人家毕竟是皇帝。那啥,彪悍的寇准也没办法。那就只好议和了。
  经过一番交涉,和谈成功,著名的“澶渊之盟”就此签订。两国商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赵恒为兄,赵恒则称皇太后为叔母。维持宋辽之间旧有的疆界。北宋每年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这个条约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宋辽之间旧有的疆界。意思很明白,幽云十六州“合法”地归属了辽国,大宋要想收回它,已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了。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正式形成了辽宋南北对峙、互不打扰的局面,此后120年间,两者再未发生过大的战事。
  这是萧燕燕一生最著名的杰作之一。
  替儿子解决完内忧外患的萧太后,有些累了,也该歇歇了。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十一月,她为辽圣宗举行了契丹传统的“柴册礼”,将皇权正式交还给了自己的儿子。结束几十年的“摄政女皇”生涯,去南京(今北京)安享晚年。这一年,她57岁。
  但天不作美,也大概萧太后是个劳累命,不能闲下来。就在南行的途中,她染上了疾病,就在十二月初,她逝于行宫。  
  辽圣宗大恸,为母亲上谥号“圣神宣献皇后”,隆重安葬于辽乾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