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奇特的是,在象牙塔中,研究生也用“老板”来称呼导师。至于闹市中的乞讨者,更是见了谁都叫“老板”。你看,老板何其多,在大街上扔一块砖头,都能砸到一个老板,还能招来20个老板围观。
这几年,国家机关已经明令禁止用“老板”来称呼领导,但还是有个别不自觉的人喜欢在背后这样叫。为什么机关领导称为“老板”,我的朋友忍痒曾做过一番考证。他说,起初有少数领导由于工作需要,会到一些娱乐场所微服私访,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不暴露身份,就吩咐下属叫自己“老板”。这样一来二去,“老板”就叫开了。这个说法是否确切,有待语言专家继续考证,姑且聊备一说吧。
导师怎么成了老板呢?我想,这大概跟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有关吧。有的导师,一个人带40个研究生,这气派比老板更老板吧?更何况,导师的学生中有很多就是企事业单位的大老板。我认识一位在读博士,告诉我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他的老板要做一个演讲,把他叫去说:"你把这个题目初步地弄一下。"博士哪敢怠慢,赶紧把老板的笔记本电脑抱回去,马不停蹄地把演讲稿写好,制作成Powerpoint。老板演讲之前,他把笔记本恭恭敬敬地放在讲台上,把Powerpoint打开伺候着。这还是"初步地弄一下",要是老板说"深入地弄一下",不知道博士还要熬多少个不眠之夜!
正因为老板太多了,当老板越来越不容易。有一位老板回到家,对老婆说:“我怎么总有一种被人偷了的感觉。”老婆问:“怎么了?上班有人睡觉?”老板说:“那他们倒不敢。但一想到这帮孙子每个月都从我这里领工资,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他老婆说:“那好办,从明天起,提倡义务劳动。”
(完)
闹了半天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有个栏目叫《汉语桥》,曾经搞过一个“国际大学生汉语大赛”。大赛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我们以为你去西单了,闹了半天,你一直在王府井。请解释‘闹了半天’的意思。”主持人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原来”。我的问题是,“闹了半天”是否就是“原来”的意思?
我们知道,“闹”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吵闹”、“哭闹”,比如说:“这个孩子闹了半天,吵死人了。”也可以指“折腾”,比如:“王老五自从在网上认识了女网友,就开始闹着跟老婆要离婚。”上述题目中的“闹了半天”,有一点“折腾了半天”的意思。到底是谁在“折腾”,可能说话的主体――“我们”,我们想来想去,在脑海里折腾了半天,原来都是白折腾,你没去西单,而是去了王府井。也可以指这句话的客体――“你”,你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没去西单,而是跑到了王府井。
说起这个词,我想起一个很经典的阿拉伯的故事,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这样的……
古时候,在巴格达住着一主一仆。有一天早晨,仆人到集市上去,看到一个穿着白袍子的人,那人撩开头巾,对着仆人诡异地一笑。仆人大吃一惊,他认出来了,原来这不是别人,正是死神。仆人失魂落魄地跑回家,对主人说:“大事不好了,我今天在集市上遇到了死神!麻烦你把你的好马借给我用用,我要到大马士革去躲一躲。”主人二话没说,就把马给了他。仆人骑上骏马,风驰电掣般逃往大马士革,因为这是一匹宝马良驹,估计当天晚上他就赶到目的地。
到了下午,主人到了集市上,看到了穿白袍的死神。一般来说有身份的人是不怕死神的,所以,主人走到死神跟前,问:“你今天早晨为什么吓唬我的仆人?”死神说:“没有啊!早晨我看到你的仆人,我只是感到惊讶,怎么在这儿遇到他!本来我是想今晚在大马士革跟他见面啊!”
故事讲完了,我们可以用“闹了半天”造句了。仆人以为逃往大马士革可以躲避死神,闹了半天,死神就在那里等他!
你看,“闹了半天”的结果往往是白闹,结果往往比不闹还要差。中国人向来很清楚“闹”的结局,所以,就用“闹了半天”来指一件事本来的样子,这里面多少有点宿命的味道。久而久之,“闹了半天”就演化成一个语气衔接词,用来表示“结果,原来”的意思。
嗨,闹了半天,《汉语桥》的标准答案一点问题都没有!
110为什么读作"幺幺零"?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把“110"读成"幺幺零",而不是"依依零",同样,"911"也不读"九依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究竟是国家红头文件规定,还是老百姓约定俗成呢?
经查,国家的红头文件并没有规定要这样读,恰恰相反,按照普通话的有关规范,“1"应当读做"yi"才对。那为什么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数字读音跟普通话规定不一致呢?这要从历史中去找原因。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出过一个通信兵,他探亲回来对我们说,在部队里“1234567890"要读成"幺两三四五六拐怕狗洞"。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还以为通信员在战场上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怕钻狗洞呢?后来学了点声学和语音学知识,我才理解了其中的缘由。
闹了半天,这种特殊的数字名称,起源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革命军队里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说起话来难免南腔北调。其中“2"的发音最为混乱。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这个音就发不好,管"二哥哥"叫"爱哥哥"。很多南方士兵,把"2"读成"ni",或类似的音。为了避免发音混乱,通信兵就用普通话中的"两"代替"er"的读音。同样的道理,南方人发后鼻音也有困难,所以"0"就不能读做"ling"而读成"洞"。其实,现在很多地方打麻将的时候,也喜欢把"饼"读做"桶"或"洞"。还有,在很多方言里"b""p"不分,"p"是爆破音,发声清晰,于是"8"就读成了"怕"。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韵母的频率。据研究发现,在汉语韵母中“i"的频率最低,清晰度最差,跟"a"比,"i"的功率只是"a"的一半,差了至少3 分贝。大家知道,战场上噪音很大,通信兵如果发“i"对方可能听不清楚。通信不畅,在生活中尚且会造成许多麻烦,若发生在战场上,可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于是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全面替换"i"音,因汉语里"幺"指小的意思,所以把"1"读做"幺","7、0"则根据其形状重新认读做"拐、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由于其声母"q"发音极不分明,改用"拐",辅音"g"的爆发声带来了宝贵的清晰度。同理,"9"也就读做"狗"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这套特殊读音,也就由军用转为民用。到了今天,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普通话日渐普及,在民间,数字的特殊读音也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那为什么“幺”还存活了下来呢?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则,声母“i"的发音问题依然存在;二则,"1"是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数字。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很多场合下,还是习惯把"1"读做"幺"。这就是"幺幺零"和"九幺幺"的来历。
“大爷”的来历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初到北京的外地人,最困惑的一个词肯定是“大爷”.一方面,"大爷"是对老年男性的尊称,另一方面"你大爷"却又用来骂人。大爷怎么了?为什么会用到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语境里?我研究"大爷"已经多日,现在把我的考证公布一下,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在北京话和其他北方方言里,大爷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伯父,这个不用解释了,二是前义的引申,指受人尊敬的老年男子。前两者“爷”字要读轻声。三是指很有身份、很有派头的人,引申为空有派头、傲慢无礼的人。在这里“爷”字一般读二声。
大爷虽然在辈分上与爸爸平级,但地位显然比爸爸要高。王朔小说《我是你爸爸》中,马林生跟他儿子怄气,儿子喊:“爸……”马林生说:“叫大爷也来不及了。我决心已定,谁也甭劝我。”正因为如此,在北京,被人称呼一声大爷,是件很受用的事。老舍《正红旗下》中的定大爷“只要有人肯叫‘大爷’,他就肯赏银子。”足见老北京人对“大爷”的重视程度。
至于作为第三层含义的“大爷”,在现在,大多用作贬义。因为告别了封建社会,人人讲平等,不太用的着派头十足的“大爷”。邓友梅《烟壶》中,寿明劝乌大爷:“事由是有,可就是得放下大爷的架子。”王朔《无人喝彩》中,也有这样的话:“你成天在家玩,大爷似的。”在报章上,偶尔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谈谈某地服务业的大爷作派》。
“你大爷”是什么意思呢?熟悉北京话的人都知道,这实际上是“X你大爷"的简称。现在问题来了,骂谁不好,为什么偏要骂人家大爷?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