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语文

第8章


查遍经典,也没找到出处。勉强拉上点关系的是《红楼梦》,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派贾蔷、贾蓉去赴约会,贾蓉说:"瑞大叔要臊我呢!"但这是"大叔臊"不是"臊大爷"。
  其实经过了前面这些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点门道。在北方,伯父往往是家族的族长,又是派头和权威的象征,骂了某人的大爷,实际上等于骂了对方的祖宗八代,等于扫荡了对手的一切权威,打击了对手所有的气焰。到了后来,“你大爷”就成了一句口头禅,失去了骂人的火药味,成为朋友之间发泄不满的一句话。今天,这句话不光男人用,有些美眉也在用。我听过漂亮美眉双手叉腰,大喝一声:“你大爷的!”,颇有巾帼气概。
  骂人不好,骂人大爷就更不好了。我们还是主张要文明说话,但既然“你大爷”很多人都在说,我们不妨拿来分析一番,要不,怎么叫语文运动呢?
  (完)
后花园里的方言歧视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前些日子,杭州市放出话来:“不当上海的后花园。”这话放在十年以前,谁都不敢说,说了也没人信。因为那时候,大家虽然明处不说,但背地里都想被册封成“后花园”。杭州卖山水,苏州卖园林外加墓地,一个个都盯准了上海“阿拉”的荷包。但是,买方经济,不但拿人家手短,挣人家钱也手短。久而久之,“后花园”里的老百姓对前来游玩的主顾积 
蓄了一腔不满。
  过去,很多上海人到杭州来,不敢说上海话。如果口音一露,问路,当地人都会故意给指条错路。1996年的时候,有两位上海朋友到杭州来,普通话说不利索,上海话又不敢说,于是两人一合计,决定用越剧道白――改良后的绍兴话跟当地人交谈,虽然腔调怪异,但总算没热麻烦。上海人对当地人的惶恐可见一斑。
  这种惶恐不是没来由的。十多年以前,杭州就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案子。两个上海人,在杭州一处小酒馆里吃饭,不知怎的,跟一个当地人发生了口角,双方大打出手。刚开始的时候,上海人说普通话,打的性起,上海话就暴露出来。你猜怎么着?刚才满屋子看热闹的杭州看客,发现打人的原来是俩上海人,于是蜂拥而上,把上海人打倒在地,几乎酿成血案。
  但是,讨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嫉妒。对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杭州人还是心向往之。前些年,为了模仿电影里的大户人家,上海人喜欢穿着睡衣招摇过市,杭州人也学着穿睡衣逛超市,这一景观,即使大冬天还能看到。上海人喜欢欧化建筑,弄了一个巴黎风格的“新天地”,杭州人马上也造了一个。
  这些年,随着浙江民营经济的崛起,杭州一下子阔绰起来。现在到上海度周末的杭州人多了起来。当别人的“后花园”委屈了这么多年,如今也该轮到咱抖擞一把了。上海人舍不得去的影剧院,去;上海人舍不得买的贵东西,买;上海人舍不得吃的大饭店,吃。一通疯狂消费回来,杭州人觉得挣足了面子。
  看来,当初做人家“后花园”都是无奈之举,等咱家阔了,谁当谁的后花园还不一定呢?不过,上海人并没有多少失落感,只要兜里有钱,“后花园”还不好找吗?你苏杭不愿当,后面有一堆愿意的正排着长队呢。换个角度想,杭州不再做后花园,受益的还是上海人,至少,现在来杭州,可以大胆地说上海话了。
写检讨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从古到今,从小到大,没写过检讨的人估计不多吧?一个人犯了错误,如果主宰他命运的人说:“你给我写份检讨!”不管口气有多严厉,对犯错者来说,肯定会求之不得,甚至感激涕零,.因为检讨往往意味着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连检讨都没的写,那问题可就真的严重了。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写过多少份检讨了。圈阅我检讨的人包括:父母、老师、领导、女友、护林员……久而久之,我迷恋上了检讨。我领悟到,不犯错固然很好,犯错之后又被原谅,更赚。
  当然,“更赚”的前提是检讨要写得好。一份好的检讨,应该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简述所犯错误,并定性之。这是对自己开的第一炮,一定要猛烈、响亮,不能不痛不痒。但切记,炮一定要往空中放,不可往实处打。聊天室里泡美眉是吧?那要这样检讨――“我单身时代养成的积习未改,不是一个好男人”,千万不能说――“我只不过想试试一夜情,换换口味。”
  二、描述犯错过程。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扎实、扎实、再扎实,新闻的五个W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一定不要漏掉一点,那就是在犯错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要凸现善与恶的搏斗,灵与肉的挣扎。搏斗得越惨烈,挣扎得越残酷,越能博得谅解和宽容。
  三、剖析错误原因。这是最见功力的部分,是决定一份检讨成败的关键。要彻底把自己打翻、砸烂、磨碎、煮熟,要揭开伤疤,触及灵魂,让杜鹃泣血,令岩石掉泪。这错误早期形成,长期发展,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里长城倒于自摸,百转千回不该这样走,千错万错不能这样错!当然不要忘了批判、控诉周围的环境――多么强大,多么沉重,多么凶险,多么肮脏!我本出淤泥而不染,奈何淤泥高过头;我本纯洁又无辜,奈何大家都有辜。看啊,这个人!瞧啊,这可怜的灵魂!
  四、分析错误的影响,假设继续犯的后果。错误严重,辜负期望,影响很坏,教训深刻,若不是领导及时指出、老师及时发现、父母及时提醒,女友及时查觉、有关部门及时介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不堪设想”这个词用的好啊!不但省下了许多笔墨,而且推脱了不少责任。所谓不堪设想,说白了就是谁都没工夫去想。
  五、表一表决心。这很简单,想想你平常是什么样子,反过来说一遍就行了。
  恭喜你,你已经被彻底洗白,生活又一次归零。这一次,你终于学会不再莽撞行事,行事之前,已打好了下一份检讨的腹稿。
做梦也想不到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晚上睡不着,打开电视,看杭州电视台正在播放一则新闻。说的是,当地政协开会,请了一些群众列席,一位当地的司机反映乱收过路费的问题。新闻播完,主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位司机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能在政协会议上发言,反映自己的问题。”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在我国,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听取民声,反映民意乃是政协的主要工作。老 
百姓遇到了问题,当然有权利向政协代表们陈情,这是睁着眼也能想到的,怎么能说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呢?估计,电视台的记者在采写这条新闻的时候,心里觉得老百姓没有列席政协会议资格,才替老百姓感恩戴德了一番。
  做梦也想不到,指不可能的事最终发生了,表示惊奇、出乎意料的意思。但这个词却常常被滥用,把明明可以想到的结局,硬说成“做梦也想不到”。其实,很多情况是,很多说“做梦也想不到”的人,要么出于无知,要么自欺欺人。
  南方一位文人,写了篇纪念钱钟叔的文章。文中提到曾经收到钱老的复信,信中钱老尊称此人为“兄”,自称为“弟”。于是作者开始感激涕零起来――“钱老复函这样的写法,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以钱老的年高德劭,却自称为‘弟’,而以‘兄’字称我这个区区无名的晚辈小卒……”这位作者不知道,称兄道弟是传统书札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兄”不仅可以称呼长辈,也可以用来称呼晚辈,甚至女士。在《两地书》中,鲁迅经常称呼小他17岁的许广平为"广平兄"。作者无知,不知道书信中"兄""弟"的来历,还以为钱老要跟他拜把子,这恐怕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
  在很多关于贪官落网的新闻报道中,也经常看到“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短语,但基本上都是在误用。比如,一篇报道中说;“某贪官做梦也想不到,在他仕途如日中天的时候,竟然东窗事发。”写这篇报道的记者,肯定没有学习过犯罪心理学。大凡知法犯法者,从作案的那一刻起,早已心惊肉跳,恶梦连连。对将来面临的法律的惩罚,他们再清楚不过了,只不过存在一丝侥幸心理,自欺欺人而已。怎么能说“做梦也想不到”呢?应该是“做梦都想忘记”才对。
  不过,也有一些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的时候,确实“做梦也想不到”。今年发生的民工偷窃“天价”葡萄事件,几个民工,在林果所的葡萄试验田里大快朵颐,就没有想到会锒铛入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绍刚在评论这个案例的时候说:“这几名民工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用法就对了,值得提倡。
国家地理,谁的国家?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美国有一本著名的地理杂志,叫《National Geographic》,国内译成"国家地理杂志",在美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里的图书馆都有这本杂志的身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