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姊妹尽管可以指男性,在不同的方言中,用法也不尽相同。在很多地方,一家中的平辈如果全是男性,就用“兄弟”指称,反之,如果全是女性或者有男有女,就用“姊妹”。在广州话中,“姊妹”可以指姐妹、姐弟,但不指兄弟、兄妹,即兄弟姐妹中年纪最大的是女性,就统称“姊妹”。比较极端的是江西话,我一位江西的哥们儿告诉我,他的外婆老是叫他跟他弟弟为“两姊妹”,搞得他很郁闷。
为什么姊妹也可包括男性呢?有人大胆推测,这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语言痕迹。这种说法,因年代久远,几乎无法考证。
其实,这是古代汉语称谓词的性中立化留下的“语言化石”。据考证,春秋时,“孙”可以当“孙女”讲,在佛经中“兄弟”也指哥哥和妹妹。“姊妹”可以包括男性,“兄弟”可以包括女性。因为有些称谓词在使用中并不注重性别的区分,只需要概而言之就够了。
(完)
电视剧呀,求你饶了我吧!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近来为了接一部电视剧编剧的活,我不得不改变对电视剧的成见,老老实实坐在电视前观摩起来。不看不要紧,越看越郁闷,我不得不承认,那些动辄就弄出三、四十集电视剧的人,确实有超人一等的素质。这素质就是电影《普通嫌疑犯》里所说的:“做常人不愿意做的事。”
有一部反映警察生活的电视剧,里面一位女警官分配到派出所,跟老所长经常闹别扭。老所长壮烈牺牲,女警眼含热泪跑到派出所门口,仰天长叹:“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啊!”这都是哪跟哪儿啊!
还有一部电视剧,一个女人在吃方便面,另一个女人跑进来,问她为什么要吃方便面。吃面的女人说:“这就是现代意识。”
最近看的一部电视剧,讲的是《封神榜》的故事。一个儿子派人给老爸送饭,在饭里面藏了一册竹简。我心想:不错,这部电视剧的编导还挺尊重历史的,没有放一张A4纸进去。我倒要看看这竹简上写的什么。只见此人的老爸拿出竹简,电视里响起了儿子的画外音:"爹,你一定要当心啊,某某某是叛徒......"我差点喷饭,原来古代的竹简上,写的都是这种大白话!
目前正在热播的一部反映下岗女工的电视剧,女主人公深情地问一个百般刁难她的女人:“你知道什么是理解和爱吗?”拜托了,编导,你对白再有深度,也该照顾一下观众,你以为这玩意是《哈姆雷特》呀!
不知有多少部电视剧里,编导为了让观众明白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总是安排他们自言自语,跟个神经病似的。一般是某个对头刚走,剧中人就开始咬牙切齿地道白:“王小山啊王小山,看我怎么收拾你!”或者“这小子,真够恨的,哪天落到我手里……嘿嘿!”
不过,也有比较聪明的编导,遇到不好处理地对白就巧妙地绕开。我看过这样一集电视剧,一个女人吃醋,男人走后,女人没有自言自语,而是背对着镜头,把小腰晃一晃,屁股扭一扭,坐下,镜头停留10秒钟。
最绝的是前几天看的一集电视剧,一个犯罪分子,雨天在家里对天发誓,一定要发财。他的老婆孩子害怕地躲在墙角,犯罪分子转过身,开始对老婆孩子演讲,用北京人的话说,开始debi debi......编过剧本的同志们都知道,这个时候他老婆孩子应该做出反应,他两人的对白很难写。你猜人家编导是怎么处理的?说出来能把你气死――这俩人是一对哑巴!
我咧苍天啊!电视剧,求你饶了我吧!
变态语文试题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古代焦仲卿上吊,是他妈给逼的;现在孩子们接受语文应试教育,却是整个社会给逼的。现在的语文试题,可以作为谜面打两个《西游记》人物的名字,谜底是:刁钻古怪、古怪刁钻。
前些日子,网上流传一个帖子《天才学生的天才回答》,里面讲到这样一道语文考题:“请写出鲁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全名。”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藤野菜菜子,藤野英二狼,藤野武大郎,藤野花道,藤野五十六,藤野内丰,藤野隆史等等,最绝的答案是:藤野大色狼等……结果气得老师在广播里骂学生们“无知”。
学生们的回答确实好笑,可再一想,真正好笑的是这个题目。藤野先生的全名?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人未必都能答得出是“藤野严九郎”吧?凡是读过高中的人,大都会记得藤野先生,但问题是,我们有必要记住藤野先生的全名吗?有利于中日邦交?有利于加深中日人民的友谊?
老师骂不知藤野先生全名的学生“无知”,看来出题的人真是“有知”,连这些鸡零狗碎的事都知道。但是这样的“有知”有什么用处吗?能够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培养写作水平?还是能够“塑造美的心灵”?依我看,这种“有知”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扼杀学生语文的兴趣。
前些日子,北大中文论坛上来一名中学生,向哥哥姐姐们请教了十道选择题。面对标准答案,北大学子们都傻眼了,这题目如果让他们去考,及格就算幸运。请看试题
――利用紫外线的光激发光的特性,可以将在可见光下看不见或看不清的细微痕迹、图案花纹、文字和细小物质(A. 显示B. 显现)出来。正确答案:A,为什么不选B呢?老师的解释是:"显现"太书面化,不如"显示"通俗。我K,直接用东北话"整"岂不更通俗吗?
――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A. 不止B. 不只C. 不仅 D. 不光)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正确答案:B。老师解释:A、B是同音近义词,A太书面化。D是纯口语词。"不仅"跟"而且"是平等的,不能跟"更重要的"呼应。我K,这一会儿要口语,一会儿要书面语,还让不让人说话了?这道题目出得不仅混乱,更重要的是变态!
唉!不用再举更多例子了,我知道现在的语文水平普遍下降的缘由了。整天面对这样的变态试题和弱智答案,你能指望学生学到什么东西?有人说,再过几十年,现在的语文考卷将会成为后人的笑柄,我要说,那简直是一定的!
年终总结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年关将至,单位里领导要做述职报告,普通员工要写年终总结。在中国,写总结是一门大学问。总结写的好,短处变长处,总结写不好,优点也会变成缺点。套用一句广告词,工作干的好,不如总结写的好。
单位领导的述职报告会在富丽堂皇的报告厅举行。领导历数了自己一年来的业绩,把单位的形势概括为八个字:“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当然最后,领导也忘不了谈谈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缺点之一:有时候为了工作,对下属要求过为严格,工作方法不够和风细雨;缺点之二:整天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新技术的学习;缺点之三:一年来为大局操劳太多,在某些具体事务上没有事必亲躬……”我在下面听着,心里嘀咕:咳!这哪里是什么缺点?分明都是优点和长处嘛。严格要求下属说明领导雷厉风行,没掌握网络技术,说明领导上班时间没有QQ,没有事必亲躬正是运筹帷幄的体现......这样的领导,连缺点都这么闪光,我等群众怎能不"一百个满意、一千个放心"呢?
普通员工的年终总结,篇幅没有领导的长,成绩没有领导的多,缺点也没有领导的有创意。但是在格式上却跟领导的述职报告没什么两样。先谈思想认识,再谈工作成绩,最后说说缺点和不足。百分之八十的总结都是这样写的:“本人思想认识端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中取得了以下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意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为领导分忧不够,对同事帮助不足。”看到这样的总结报告,领导还有什么可说的?只有大笔一挥,在总结上批示:“望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员工的思想究竟端正不端正?靠现在的科学手段,还测试不出来,只能听任他自己说吧。日常工作大家倒是有目共睹,但一个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一个人业务能力差,别人一个小时能干完的活,他吭哧吭哧一天还干不完,实际上是“效率低下”,但也可以总结成“勤勤恳恳”。所谓“经常加班加点”,往往是两种情况造成的:上级管理无方,布置给下属的工作太重;下属自己太笨或太懒,该在上班时间完成的工作没有完成。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都不是什么成绩和优点。至于是不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停发他的年终奖试试便知。至于辅佐上级、帮助同事,那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他不越俎代庖是对的,这算是什么缺点啊!
年终总结类文体,反映出汉语的多面性和欺骗性,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被这样的文体蒙骗了许多年。
汉字是象形文字吗?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有这么一个笑话。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