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语文

第12章


且看这个例句:“若不是消防人员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大不了全烧光,这结果不难设想。你看,在民间语言就从不用这个词,老百姓不会说,“爹死娘嫁人,后果不堪设想”,有什么“不堪”,“各人顾个人”呗。
  三、“火速”、“专程”――无意义的自我标榜
  以前的记者等新闻,现在的记者抓新闻,有人就觉得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在作报道,总忘不了提一句:“记者火速赶到现场”或者“记者专程飞到某地”。实地采访、亲临现场这是记者的职责,有什么好标榜的?至于“火速”,你有多“火”?你有多“速”?总不会乘火箭去吧?至于是不是“专程”,是不是乘飞机去,这些读者根本就关心!只要你写的新闻报道有价值又好看,哪怕你是坐牛车顺便采访回来的,又有何妨呢?
  四、“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哪种意义上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讲)”不知道是谁先造出来的,喜欢用它的人不在少数。这个短语用来修饰结论和判断,貌似很讲逻辑,其实是偷懒的表现。请看这个例句:“从某种意义说,她的性爱日记就是一种‘下半身写作’。”我们不妨追问一句,从哪种意义说?“内容”、“写作方式”还是“写作风格”?说这句话的人应当为我们提供答案,不能用“某种意义”搪塞过去?如果对结论和判断不很确定,那直接说“我认为”不就完了吗?拿“意义”来吓唬谁呀?
  新闻报道中的“废词”远不止上述几个,限于篇幅,就先拿这个几个开刀吧,剩下的,我们以后再梳理。欢迎大家就语文问题一起交流(我的信箱:redwangpei@sohu.com)。
“不必要”的麻烦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前些日子,一个讨论汉语的论坛上,一位网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必要”有必要吗?他说――
  看球赛,常常可以听到解说员这样的说,“出现了不必要的失误”。听的多了,便习以 
为常。实际上,这话是有毛病的,所有的失误都是不应有的,不存在必要和不必要之分。如果“不必要的失误”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必要的失误”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了。
  这位网友的问题问得很尖锐,的确,“不必要的失误”、“不必要的浪费”这类词组把很多人都搞糊涂了。按大部分人的理解,“不必要”就是“不需要”,如果说“不必要的牺牲”还能勉强解释过去(人还是需要一点牺牲嘛),那“不必要的灾难”简直在说胡话了,谁没事需要灾难啊?
  要理解这个问题,这得先从“必要”谈起。
  在现代汉语中,“必要”是指“必需”、“应有”,比如我们可以说,“必要的冲突”、“必要的牺牲”、“必要的装备”。“不必要”就是指“不应有”、“不必需”。“不必要的冲突”、“不必要的牺牲”、“不必要的装备”都说得通。
  但在古代白话中,“必要”却有“必然”的意思。请看《水浒》中第52回的例句:"今日我必要把你诛尽杀绝"。"必要"还有个同义词"必须要", 《水浒》中第51回:"小弟走了自不妨,必须要连累了哥哥。"在这两个例子说的都是一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推导,“不必要”说的是“不必然”,暗含“可以避免的”意思。“不必要的失误”指“可以避免的失误”,“不必要的浪费”指“可以避免的浪费”。但在古代白话小说中没找到这种用法的例句。
  “不必要”作为“可以避免”的用法是从近代开始的,这个词明显受到了英语的影响。
  在英语里,与中文“必要”所对应的词是necessary,这个词有"必定"、"难以逃避"的意思。所以,necessary的反义词unnecessary,指"可以避免","可以逃避"。邱吉尔写过一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著作"Unneccesary War",就应当翻译成《可以避免的战争》,本书的主题说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本来可以通过外交斡旋所避免,但遗憾的是,却最终发生了。
  正是由于“不必要”在古代白话中指“不必然”,英文的unnecessary又指"可避免",所以才产生了现代汉语中"不必要的灾难"这样存在歧义的短语,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麻烦,或者说不必要的麻烦。
说“秀逗”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有一次在网上聊天,有一个美眉说我很秀逗,我听了很高兴,以为是在夸我“谈吐风趣、说话很逗”呢,后来才知道她原来是在骂我,秀逗者,大脑进水也。
  “秀逗”一词是从港台流传过来的,是日文对英语“short"的音译,本来是指电路短路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大脑"短路",也就是"一时犯傻,脑子转不过来"。
  我有一位同事,自号“西湖情侠”,是个泡美眉的高手。他有一个绝活,就是在跟美眉一起喝酒的时候,通过玩游戏,让美眉秀逗,从而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他惯用的把戏是对对子。他说“我卖米”,美眉对“我卖面”,他又说“我卖葱”,美眉对“我卖蒜”。几个回合之后,他突然大喊“我卖金”,美眉往往不假思索地跟着喊“我卖银”。在众人的爆笑声中,美眉的粉拳雨点般落在他身上。他还有一个更狠的游戏,教美眉说绕口令――“鸡蛋糍粑我也吃,糍粑鸡蛋我也吃”,美眉越说越快,说着说着就成了“鸡粑糍蛋我也吃”。结果,美眉秀逗他得趣,屡试不爽。
  这些美眉秀逗是因为被西湖情侠捉弄,还有美眉秀逗却是因为自讨没趣。话说有两个美眉去赴宴,一个天仙,一个“恐龙”,席间有一位自称会看相的“半仙”对天仙美眉说,我看你头上笼罩着一团瑞气。恐龙美眉雀跃地问,你看我呢?“半仙”端详了她半天,说,你头上也笼罩着一团气――傻气。
  人啊,千万不要太自信,否则秀逗在所难免。我们家乡有一位办公室主任,一向觉得自己见多识广,看人眼睛毒,没想到有一次却在阴沟里翻船。原来,我们家乡要来一位新市长,是个大美女,由这位办公室主任负责接待。美女市长先到一步,坐在宾馆大堂里等。他到了宾馆,做梦也没想到,面前坐着的就是市长,看对方的相貌发型,还以为是从事那种行业的小姐。就没好气地对下属说:“市长马上要来了,这儿怎么还坐着一个小姐?”市长臊得脸通红,脑子先短路了,或者说秀逗了,她想:“是不是我的发型太不得体了,才让当地人有这种看法。”于是,赶忙跑出去,找了家美发店,换了一个李双双式的发型。最秀逗的事情发生在当天的接风晚宴上,还是这位办公室主任,端详着新市长,说:“市长,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
  要想不秀逗,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家乡有一位副市长,中午喝酒太多,主持着回忆竟然睡着了。会议进行到下一议程,秘书轻轻叫醒他,副市长懵懵懂懂,说了一句永远载入我们家乡史册的话:“服务员,上饭!”
“钱锺书”是谁?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这个问题问得好傻呀!钱锺书谁不知道?就是《围城》和《管锥篇》的作者啊。可问题出在这个“锺”字上,按照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鍾"已简化成了"钟"字,"锺"是一个没有任何依据的错别字。但是在杨绛的新书《我们仨》以及很多报章中,"钱钟书"依旧写成"钱锺书",据说这么写是为了尊重钱老本人。但这个理由没有说服力,因为如果真为了尊重钱老的话,他的名字应该都印成繁体――"錢鍾書"。
  这引出我们今天的话题――繁体字的错用问题。
  自上个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以来,简化字在中国内地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繁体字并没有因此而寿终正寝。一方面在港台和海外依然使用繁体字,另一方面在内地人们还是离不开繁体字。事实上,大部分内地的读书人不得不掌握繁简两套汉字系统。为什么说"不得不"呢?因为如果不认识繁体字,不但古籍、书法、网页看不懂,很多影视的字幕都会变成天书。许多内地的年轻人,就是因为看了许多部港台影视片和只有繁体字幕的影碟,才慢慢认识繁体字的。
  但是由于繁体字已走下神坛,我们从小所受的语文教育中又没有繁体字这项内容,使得不少人在使用繁体字的时候,犯了不少错误,闹出一些笑话。比如一些书法家把“皇后”写成了“皇後”、“青松”写成“青鬆”、“范仲淹”写成“範仲淹”,而不知道“后”、“松”、“范”乃是汉字没简化之前本来就有的字。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出了一套“百年书签”,把“行万里路”的“里”写成了“裏”,殊不知表示距离时“里”才是正字。百年学府尚且如此,一般人就不用说了。于是,才有了“钱锺书”这样不繁不简、不伦不类的错误。
  这些错误其实不难避免,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如果你在汉字由简到繁的时候吃不准,使用微软的WORD,进行繁简体转换就可以了,准确率很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