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语文

第13章


当然,WORD也有失手的时候,比如你把"岳飞"转为简体会变成"嶽飛",这个"嶽"是错的,因为自古至今,这位抗金英雄的姓氏一直写成"岳",而不是"嶽"。
  近年来,关于汉字繁体和简体谁优谁劣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尽管简体字的地位已受到中国法律的明确保护,不可撼动;那些主张繁体字优于简化字的人,似乎是逆潮流而动,无理取闹。但既然学术无禁区,不妨让他们姑妄言之,我们听听也无妨。
二人转语言的变迁(或:二人转怎么啦?)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一位研究艺术的学者朋友,对二人转仰慕已久,他常跟我提起美学家王朝闻评价二人转的那段话:“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然而自从去年游了一趟东北,实地观看了几场二人转之后,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用他的话说,"如今的二人转,洋溢着裤裆气息的笑料上了一道又一道,令人心酸。"与他同去的另一位学者,更直截了当地把二人转称为"小丑的艺术"。
  二人转究竟怎么啦?最大的问题出在语言上。建国以后,二人转脱离了“蹦蹦戏”的前身,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逐步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那时人们对二人转有个概括,"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二人转演员和专业编剧。很多人所心仪的二人转优秀剧目,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当时二人转的语言,活泼灵动,但毫不鄙俗,更不会有“脏口粉词”。比如《妙玉思春》这出小戏,贾宝玉喝完茶走后,妙玉捧着宝玉用过的茶杯,芳心乱跳。她有洁癖,不想让朱唇沾到男人的唾液,于是,把玩着茶杯自言自语:“他是从这边喝的?还是从这边喝的?”这时候,后台有个帮腔,大声说:“他是转着圈喝的。”
  有时候演员们也会即兴调侃,但点到为止,并不露骨。我看过这么一出《梁祝》,演员演着演着,忽然跳出戏外,聊起天来。一个说:“大哥,我不明白!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三年,咋就没发现她是个女的呢?”另一个答:“那时候人封建呗。”“要搁现在呢?”“要搁现在,用不了仨小时就能分出来。”
  二人转语言亲切质朴,特别贴近观众。像梁祝的故事,本来发生在江南,但在二人转中,地点却挪到了东北。十八相送,祝英台唱:“粱兄啊,你看那――通红的高梁长得高,金黄的大豆开口笑。”二人转的唱词也有很多讲究,像“实惠磕”,专唱一些大实话;“扎心段”能把观众的眼泪给唱出来。
  然而,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艺术环境的变迁,二人转在民间走上了一条荆棘路。许多演员原属于地方文艺团体,院团转制后失去依靠,只好到市场中摸爬滚打。风云淡了,风月浓了,一些观众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于是,二人转跟诗歌一样开始转战“下半身”。对此,有位演员说了句交心的话:“大哥,咱也不想说这个,可兜里就剩五毛了!”
  为了让二人转摆脱庸俗路线,重返大雅之堂,这些年有识之士们没少忙活。前有小品演员摇旗呐喊,后有文化部门严查监听。但不管怎么努力,在如今这个手机黄段子满天飞的e时代,二人转重现辉煌,显然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当狗变成“犬只”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大概在十年前,“犬只”这个词从港台来到内地,开始进入报章和文件。从构词法上讲,单字名词加上一个量词,构成一个双音节词,在汉语中并不鲜见。“人口”、“马匹”、“车辆”、“船只”的叫法早已有之,所以说,“犬只”、“鸡只”的说法也可以成立。
  犬只,就是狗,但很多场合,为什么不用“狗”呢?“狗”和“犬只”各在什么语境下使用,又有哪些微妙的差别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在古代,犬和狗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中说,大者为犬,小者为狗。在现代汉语里,两者意义完全一样,但是“犬”一般用作书面语,“狗”更口语化。
  但“犬只”和“狗”就不一样,别小看这书面语和口语、单音词和双音词的一字之差,两者应用完全不同。
  “狗”是我们生活中见到的那个活蹦乱跳的动物,当我们说这个词的时候,一般都带着感情。“狗不嫌家贫”,这是赞誉;“狗娘养的”,这是咒骂。而“犬只”则是一个抽象的畜类,人们说起这个词的时候,不搀杂丝毫的感情。请看这条地方法规:“未经批准擅自养犬的,由犬类主管部门没收或者捕杀犬只。”再看这则新闻标题:“广东狂犬病疫情回升,所有疫区犬只就地捕杀。”
  在政府文件中,为什么管“狗”叫“犬只”?这是因为双音词用在句子中,读起来比较齐整、正式、庄重。用句时髦的话,是为了“宏大叙事”的需要。文件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描红绣花,当然要不苟言笑、一本正经。而用单音节的“狗”就不行,不信?我们把上面的法规换种说法:“未经批准擅自养狗的,由狗主管部门没收或者捕杀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象话啊?至于新闻机构,作为“喉舌”,当然也要套用官方说法。
  现在你知道两者的区别了。当你的“狗”被人称作“犬只”的时候,意味着有两种情况可能发生:一、你该交钱给它办“户口”了;二、它的大限到了。
  我办公室不远就是杭州市“打狗办”的所在地,当然,“打狗办”是民间的不规范叫法,它有个正式的名称,太长,老百姓记不住。有一段时间,每天夜里“打狗办”那边都传来狗哭狼嚎的声音。我知道,是那些主人无力赎回的无证“犬只”被执法了。
  几个月前,有同事送给我一条小狗,我养了三、四天,跟它也渐渐有了感情。但是一想到办一个狗证要5000元钱,而这相当于我大半年的房租,我还是我把狗还给了同事。爱狗的认朋友,不要谴责我。你想,我一个外来"人口"(不是本地"人"),它是一条无证"犬只"(不是有证"狗"),养什么养?还是等我和它都混出个"人模狗样"再说吧!
  (完)
普通话产业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推广普通话,功莫大焉。中国方言众多,如果没有普通话,人们很难进行交流。但是,凡事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矫枉过正,你让全国人民说话都跟罗京、李瑞英似的,既无可能,也没必要。事实上,普通话在各地与方言结合,产生了许多变种。济南人说的普通话总带着一股“土味”,浙江人说的普通话里总能听到古汉语里入声的痕迹,即使大多数北京人说的普通话也不标准。而“济普”、“浙普”、北京话,都可以看作普通话大家族中的一员,九斤老太的后代,一生下来不一定非得九斤不可。语言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交流才是其目的 
。只要不影响交流,普通话说的不够标准,又有何妨呢?
  语言的推广和学习需要付出成本,这个成本有时会非常高昂。中国语言文字网百家论坛有一位网名叫h883550的网友,因为是南方人,参加了三次普通话测试,先后花费了600多元,还是达不到"二乙"的标准。达不到"二乙",就意味着没有任教资格,告别讲台。h883550慨叹,考普通话怎么比考大学还难哪!
  近年来,各地开始加大了“推普”的力度。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普通话水平从高到低分为三级六等,一、二、三级,下分甲、乙二等。天津规定,如果中专以上院校教师,普通话达不到“二乙”水平,暂不发《教师资格证书》。上海普通话在电视小品中一直是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但以后再说上海普通话可要当心了。因为上海市规定,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乙”,比人事部规定的“三甲”更加严格。其他各地,各种类似的规定也纷纷出台。
  普通话测试收费,各地不一,一般在40元左右;普通话培训收费,按天津的标准,每学时需2.5元,一般人需要学习40个学时不等,花费100元。如此说来,普通话将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按照前两年的统计数字,全国有教师1000多万人,公务员500多万人,如果这些人都参加普通话测试,按每人花费140元计算,普通话产业的产值就是21亿元。当然这还不包括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和广大学生。如果把他们计算进去,普通话产业这个蛋糕将更大。
  人的行为动机无非有两种,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有一个男人去减肥,被关进一个笼子,里面走出一个美女,衣服上写着:“抓到我,我就是你的。”男人追呀追,一天减掉20斤。他还不满意,第二天又进了笼子,这时跑出一只母猩猩,身上写着:"追到你,你就是我的。"男人跑啊跑,一下减掉40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快乐的动力远不如逃避痛苦的动力大。现在公务员和教师为了保住饭碗,摆脱失业的痛苦,学习普通话有了巨大的动力,为此,花多少钱也认了。看来,普通话产业前途真的无可限量!
成语中的“三”惹谁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