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语文

第16章


  有人建议把“拥趸”改成“拥众”,这个改法倒也可以接受。在现代汉语里,“众”不一定表示众多,也可以单指一个。“一个群众”、“一位听众(或观众)”这类说法,已经逐渐约俗成。既然这样,我们说“一个拥众”有什么不可呢?“拥众”至少比“拥趸”通俗易懂一些。问题是,这个词与港台不接轨,目前还没有几个“拥众”。
  说来说去,“拥趸”这个怪词的流行,都是英语“fans"惹的祸。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译名,大家只好委屈一下,用"拥趸"来代替,拿来主义嘛。由于英语"fan"也有"扇子"的意思,我们也经常看到"我是莫文蔚的扇子"这样拐弯抹角、狗屁不通的句子。说到这里,我突发奇想,何不把"fans"译成"番厮"――喜欢番邦文化的小厮。别说我文化歧视啊,既然"番薯、番茄"这样的词大家依然使用,为什么不能用"番厮"?
面试很重要吗?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最近报社招聘记者,我也当了一回面试官。来求职的不少是应届毕业生,穿着比我们这些面试官都正式,难怪有人说大学附近的商店西装都脱销呢。现在大学生找工作不容易,我们也不想太难为他们,没有考“下水道盖子为什么是圆的”或“强盗分金币”之类的变态试题。只是简单地问问他们个人的情况和对我们报纸的看法。
  “我太喜欢咱们《e时代周报》了!"一位长得颇乖巧的女生说,"我记得有一篇《经典F 
LASH背后的故事》,我读完哭了一夜。"哭了一夜,太夸张了吧?我暗想。于是就问她,能不能告诉从几点哭到几点。她反问道:"你哭的时候还看表吗?"我登时语塞,有点尴尬,就换了个话题,问她,现在玩边锋的人很多,我们要不要开设一个边锋游戏专版。没想到她说:"没必要。牙刷每个人都用,难道说我们非得做个牙刷版吗?"我差点凝固。这个姑娘伶牙俐齿,是块做记者的好苗子,录用。
  接下来进来面试的是一个男生,他的笔试成绩不错,我们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可是他一坐下,身子就开始左右扭动,晃得大家有点眼晕。我问他脸为什么通红,是不是有点紧张?他说:“不紧张,你们房间里空调太热了。”我分特,报社为了节电,一个月以前空调就停了。接着,我的同事请他谈谈《南方周末》为什么“转型”?他想了一下,使尽气力回答:“因为市场上出现了强大的竞争对手――《e时代周报》!"这个回答让我们受宠若惊,但是像他这样明火执仗拍马的人,我们实在不敢用。
  看来面试真的很重要。
  古人说,充其内而显于外,语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汉语是很强大的语言,掌握了汉语,就等于找到一切学问的门径!措辞不仅是“能言善辩”的范畴,措辞是一种思辩的过程。一个人的才能、性格,都会通过言谈表现出来。我一位朋友曾说,他不指望儿子将来能有什么特长,只要写一手好文章,能够善于表达自己就足够了。
  他这话不无道理。汉语的逻辑性特别强,它不是线性的逻辑,而是多元逻辑,字词句篇,立意修辞,各个方面都差不得!差了,说出的话就不通,就会露怯。有一些人,以为搞点MBA,弄些案例研究,就是很了不起的学问,殊不知这些学问,早就隐藏在汉语丰富的信息之中了。
以讹传讹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我们山东老家有一个风俗,“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尽管头发已长得跟艺术家似的,我也一直忍到农历二月初二,才去理了个“龙抬头”。我这样做,倒不是迷信,只是为了照顾舅舅的情绪。将心比心嘛,我如今也是做舅舅的人,如果我妹妹正月里给她女儿理发,我知道后,也会很生气的。
  近来查了一些资料,找到这个风俗的出处。据1935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篇中 
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嗨!原来,什么"死舅",原来正月不剃头是为了"思旧"啊。看来,以讹传讹,的确害人不浅。
  语言在使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误差不断积累、重复,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势力。这类似于物理学上所说的“蝴蝶效应”,日本的蝴蝶振一下翅膀,北美就会刮起一阵飓风。
  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来历,对一般人来说,没必要搞清楚每个字的来历,但如果了解文字的渊源,肯定能避免好多语言错误。比如,很多人把“景阳冈”、“井冈山”误写成“景阳岗”、“井岗山”。其原因就是不知道“冈”和“岗”字的区别。“冈”是一个象形字,本身就有山的意思。“岗”字是一个“重形俗体字”,是不符合造字法的,因为“冈”字本来不需要加上“山”旁,也有山的意思。但“岗”以讹传讹保留了下来,结果造成很多人反而不敢用 “冈”了。
  汉语中有不少成语来自于一些专业术语,如果不了解这些术语的本义,很可能会误用,以至于以讹传讹。比如“压轴”这个词吧,许多人都以为是指最后一个节目,其实不然。按照《辞海》的解释,“压轴”指的“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最后一个节目,术语应该叫“大轴子”。
  汉语中最容易误用的是成语,起初有人望文生义,其他人以讹传讹,久而久之,正确的用法反而没多少人掌握了。比如, “侃侃而谈”这个成语,出自《论语》,本指从容不迫地讲话,暗含理直气壮的意思。但很多人看到这个“侃”字,以为是“侃大山”的意思,就把“侃侃而谈”当作“很能侃”来用了。久而久之,以讹传讹,不管什么人在什么场合,都“侃侃而谈”起来。说起这个词,顺便表扬一下《南方周末》。《南方周末》去年头版曾有一篇文章《襄樊官场》,提到一孙姓官员不重视文物保护,被媒体曝光,随后文章中写道:“不久,中央某大报就受托发表了一篇报道,称襄樊市历来重视文物保护,其中孙在报纸上侃侃而谈,只有成绩,没有过错。”这个成语用得十分准确!如果记者们都这样写文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以讹传讹了!
程序员的语言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我最佩服的人是程序员,他们不但为我们编写出各种各样的软件,而且创造出大量鲜活、生动的语言。
  程序员平常一般都喜欢沉默寡言,但他们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顶别人几十句。我有一位程序员朋友,他每天都和同一个姑娘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他对这个姑娘一见倾心,但由于生性腼腆,不敢主动搭讪。他想出一个套近乎的办法,给这个姑娘让座。他注意到,公共汽 
车每次都要绕一段立交桥,由于司机开得很快,每到这时,乘客就会被离心力甩得东倒西歪。他回到家,拿起纸和笔,认真计算起公共汽车离心力的大小以及乘客的运动状态。他按照计算的结果,每天上车都抢一个座位,等待意中人“运动”过来。长话短说,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汽车开过立交桥,姑娘一个趔趄,向他跌过来。他克服了强大的离心力,猛地站起身,顺势把姑娘托到自己的座位上,同时说出了准备已久的两个字――“请坐。”
  当年拳王大战,泰森咬了霍利菲尔德的耳朵,一位记者在报导这一事件时,用了一个电脑术语――“两字节,无内存”,这话真把泰森骂到骨头里。我猜想,这位记者大概是程序员出身吧。
  我一向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是最美丽的诗篇,程序员是真正的诗人。孔子有个概括――“诗言志”。这里的“志”本义不是“志向”、“意志”,而是“士心”。什么是“士”?“士”就是能够推十合一的人,能够举一反三的人,换句话说,就是脑子不进水的人!程序员有句口头禅:“垃圾进,垃圾出”。意思是指,如果编写程序的人脑子是垃圾,那么开发出的软件也会是垃圾。这跟“诗言志”说的是一回事。好的程序员不但脑子不进水,而且具有诗人的审美观,程序员看到一段臃肿、繁琐的代码,不说“你看,它多罗嗦”,而是说:“你看,它有多丑!”
  一件事,如果让程序员来说,往往会非常形象。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某个宿舍里,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唠叨,你猜他的室友怎么说他――“要是把你丫打到震动上就好了!”清华有一个程序员,这样讽刺不识数的人――“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识数的,一种是不识数的。”
  当然程序员的脑子也有偶尔短路的时候,在水木清华BBS上,有一个人慨叹道:"假如居里嫁给爱因斯坦,人类科技史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有人跟贴:"兄弟,你想说的是玛利亚吧,居里,据我所知,好像一直是个男的!"
歌词翻译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翻译歌词比翻译诗歌更难,因为歌词是用来演唱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韵脚都应该与原词尽可能一致,这样才便于演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