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园

第94章


  帅希望说,李处长在文革的时候、坐了十年大牢,吃的苦可大啦!要不然,哪里还是个厅级处长。李没说话,忧郁地看着脚下,如同在审讯我时那样.
  车子一直开到雨舍跟前,小雨在门前等着,拿着一大把腊梅。这花,我小时候很熟悉,  自从离开家乡,已经四十年没有见过。
  李奇明下车后,同她握手,指着我,给她说:“我把他好好的交给你了啊。”原来他要见一下小雨,就是为了,说这么一句话。二十六、  如是我闻出狱后,从各个方面听到的一切,使我十分吃惊。
  来自文化教育界的告密材料多加牛毛。反而是警察们的客观调查,排除了大量不实的指控。
  南大校长曲钦岳先生曾就我被捕一事,向江苏省委抗议。省委的回答是,他们不知道这事。但四川I省委的朋友告诉我,直到要放我的那天,省委书记顾金池还打电话给省公安厅,叫等一等,说他已向上请示,等有了回话再说。省公安厅回答说,已经放了,要是不行,可以再抓回来。
  小雨也曾在南大校园,见过那个穿便衣戴墨镜的家伙。我被绑架的那天她也被带走,刚被释放回家,那人就带着几个警察来搜查,让她在“搜查证”上签字。她告诉他,高尔泰是个病人,需要照顾。他讥讽地说:看来,你还挺同情他的吗?小雨说,为什么不?要是你坐了牢,你太太不同情你吗?
  他断然说,她不会的!话一出,似乎自觉不妥,忽然尴尬起来。
  小雨感到奇怪,这种东西,居然还会尴尬。
  罗兴雁参加搜查、发现了那本装满了小字纸的照片簿。是我五十年代被劳动教养时偷偷写下的记录。字极细小,他辨认了一会儿,低声对小雨说,这对你们,很重要是吧?
  几十年来,我为保存隐藏这些记录,付出的精力和承担的风险比写它们还大。在北京三年,是小雨替我保管。有多要紧,她和我同样知道。面对警察,不知怎么说。
  这时戴墨镜的过来了,罗把它丢到已看过的东西一边。
  他们把要带走的东西,登了记,分别装进了印着“南京市刑警大队物证袋”的牛皮纸口袋。有个清单,让小雨签字。
  小字纸照片簿不在其中。为防可能有的第二次搜查,小雨听从系主任许志英的劝告,把它寄存在中文系办公室的保险柜里,直到我出狱。
  没有它,我就写不出《寻找家园》中的许多篇章。
  小雨常说“警察也是人”。这使得她在同他们打交道时,不像我那样一再错位。当马丁寿给她说,“有落井下石的么,也有下井救人的么”。她立即就听懂了。这话,饱经风霜的老狼如我是听不懂的,必以为这里面隐藏着什么陷阱,一听到就要叫自己小心。
  事实上,如果他们真要怎么样我,再容易不过了:权力是天赋的,材料是现成的。无须拐弯抹角,更无须我这个土脑子所能想象得出来的那些下策。之所以有所不为,是因为马、熊、猩猩和猫头鹰们,都有一颗真正的人的心。
  去国十几年,与不同语言、肤色、异俗殊风的各国人等交往,最深的一个体验,就是人性的善恶。人这个物种的个体差异,和种族文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知识技能、社会制度和职业身份都没有关系。对于那些承担着制度的罪恶,戴着刑具的脸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量减少无辜者的痛苦,而又不为外界所知,甚至不为受益人所知的人们,我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和谢意。一直很想,不仅代表我和我的家人,也代表无数在绝境中因他们的看不见的、困难的和危险的努力而减轻了伤害的人们,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只因为怕我的感谢,反而会给他们造成麻烦,沉默至今。忽忽十五年就过去了。文中提到的诸位,该都已告老还乡,安全了吧?我在地球的另一边,头发也已经白了。但是每想起那些遥远的往事,仍然强烈地感到,那种对话的错位、那种人与入之间的隔膜之中,有一份深深的悲哀在。原载2005年《今天》杂志第二期(总第69期)雨舍纪事
  我是一株无根的转蓬,钩留在大西北,将近三十年。那些连绵不断的雪山,日夜浩荡的河声,辽阔戈壁上若有若无的羊肠小道;那些在一往无垠的朔风中不息地摇弋的高高白杨,和薄暮时分荒寒山村里凝聚着畜粪气息的炊烟……于我都
  有了一份乡情。当转蓬又开始滚动,不禁频频回首,如同离乡背井。
  内地有几个学校要我,想先去看看再说。拟取道成都,经津、京、宁、沪,南下汕头。汕头大学副校长李时岳先生一连给我写了三封信,邀我到那里主持一个美学研究室。听说那边的政治气氛宽松得多,我很动心。梦想着有一个临海的阳台,几扇临海的窗。夜深入静时分,听水和石的交响。
  上路第一站,是四川I成都,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城市。残留着许多古城的韵味,语音兼有北方的厚重和南方的清圆。街头巷尾茶馆很多,家家满座,一股子休闲的气氛。似乎生活的节奏,比其它城市缓慢。同人们交谈,常感到地灵人杰。有时你会发现,一个期期艾艾的小青年,理论素质之好,超过不少京畿沿海的文化明星。有时你会发现,一个吊而郎当的家伙从口袋里掏出来的一张皱巴巴的纸上,写着一首好诗,掷地有金石之声……。
  可以栖身之处,有两个:四川I大学和四川I师范大学。前者和兰大一样,在市中心。“全国重点”,经费足资料多,交通生活都方便。但出门人挤入,日夜市声喧,我怕。后者是省属学校。房舍陈旧,设备简陋。但位在城外山上,长郊绿无涯,有一种古典的宁静,我喜欢。
  川I师中文系主任苏?先生,校长工钧能先生,和校党委书记袁正才先生都劝我留下。他们说,现在户口制度是硬的,要是本单位卡住粮食工资人事档案,谁都难办。你既然喜欢这里,就让我们先试试。办不成,再去汕头不迟。办成了想走,我们不卡你,算是帮你搭了个桥。言辞恳切,也在理,我感谢地接受了。
  学校在请示省委以后,派了两位老师,万光治老师和邓元宣老师,持外调证明到兰大看我的档案,趁机把它偷了过来。这种事,连我都觉得匪夷所思,一贯保守的兰大党委,反应之强烈,可想而知。但是隔着省,川I师大不响应,他们也没法,只能通过甘肃省委同四川I省委交涉。结果是,兰大答应放我。为防节外生枝,学校派周治虎老师代替我回去办手续和接孩子。不久周老师就把高林带来了。稍后书籍和行李也都运抵。
  此事如此顺利,得力于四川I省委的支持。但因此我的逃避政治之行,又被涂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刚安顿下来,省委书记冯元蔚和副省长韩邦彦两个,前呼后拥,到师大来看我。说,欢迎到四川I来。说,有什么解决不了,找我们就是了。据说自师大建校以来,他们谁都没有来过。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说明他们不过是演戏(正如甘肃演坚持原则,他们是演改革开放,后台不同之故。),把我当作道具,我还真的以为,可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呢。
  学校在刚落成的家属楼里,给了个四室一厅的单元。与邻楼很近,窗子对窗子。看电视炒菜,声味与共。在苏?先生的帮助下,我用它换了一套山坡最高处年久失修、三室一厅的老屋。虫蚀木,如石鼓文,雨漏墙,若抽象画。但有六个大窗,窗外便是山野。朝暾夕照,霁色晴光,气象万千。我得之,很庆幸。但校园里议论纷纷,说我怪。有人写了篇《教授学雷锋》,说我是“哪里困难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偶然见报,哭笑不得。
  苏?老师说,可以理解。你越是和人家不同,人家就越是盯着你。和大家一样,就没人管了。人管人的文化,是产生大一统主义的温床。
  搬家后一直很忙。除了教书,有写不完的东西要写。高林在师大附中插班,进度比甘肃快,日夜赶功课。屋里一直很乱,风过处,一地的书籍纸张翻飞。直到和小雨结婚,她从首都博物馆调来我校艺术系教书,一同粉刷了墙壁,油漆了地板门窗,购置了必要的家具。书上架,帘上窗,才象个家了。
  妻名小雨,成都又多雨,家因名雨舍。雨舍地界,不限四壁。当窗的老树,原始的山野,带着云影霞光和草木气息的风,没有电灯的夜景,不掺杂着噪音的雨声,和若有若无的淡蓝色的地平线……都是我们极为宝贵的财富。
  除了初到敦煌的三年以外,这是我一生中最安定也较顺利的时期。上面给了我一个叫做“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的头衔。是全国统一的政策,各省都有几个名额。就像五七年分配坏角色,这次是分配好角色。好角色有好角色的待遇:涨两级工资,“以资奖励”,外加当“政协委员”。我得之,如同中彩。
  可惜我演不好这个角色。听说在政协会上,有人(川I大教务长唐正序)因我不去政协,骂我“不识抬举”,预言我“没好下场”。骂对了,也预言对了。渐渐地,麻烦来了:巴蜀书社出《高尔泰文选》出不来,哈佛邀我讲学出不去,甚至南开录取高林也被取消……直到后来的捉、放一场,都莫明其妙。
  关键是莫名其妙:都没有人说明理由,也没有人承担责任。
  经历过太多的大张旗鼓,觉得这种鬼鬼祟祟的做法很奇怪:权力无限的他们,怎么还用得着鬼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