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那些事儿

第66章


“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马尽皆枵腹”,“尸骨山积,秽闻数里”,其状惨不忍睹。
  悲剧往往也伴随着喜剧,最具黑色幽默的一幕,发生在漳州城外的陈锦身上。陈锦感到,凭借一己之力已经不足以破解漳州的危局。因此,他一面向清廷请援,一面上蹿下跳干着急。赵本山的小品《策划》有一句台词说:“人一上火,就容易缺心眼儿”,此时陈锦最适合对号入座。
  别人缺心眼,大不了折点财、吃点亏,陈锦缺心眼,直接送了命。
  ——心急火燎的陈锦动辄打骂下人,于七月初七(真会选日子!)被忍无可忍的家奴合谋暗杀。
  陈锦意外地挂了,局势并没有任何改变。郑军闻着人肉的香味和死尸的腐臭继续围困着漳州,金砺率领的援军则日夜兼程赶往福建。
  九月十九日,金砺大军抵达泉州,会同福建提督杨名高前往漳州救援。
  郑成功自知不敌,将围城的兵力收缩到漳州城南高地固守。十月初三,金砺率部发起总攻,郑军溃败,退守海澄,先前占领的南靖、漳浦、平和、诏安等地再次沦陷。
  永历七年(1653年)二月,郑成功返回厦门。金砺并不打算就此罢休,而是积极准备进攻海澄、厦门,想趁势给郑成功来个“一锅端”。
  五月初一,郑成功亲自到海澄督战。初四,金砺率大军前来,双方在海澄展开激战。在这场攻防战中,大量配备的火铳、火炮成为双方的主力武器,战斗很快进入白热化,这也是史上第一次热兵器的大规模对决。
  初七,火器水平偏弱的清军遭遇惨败,金砺退回漳州,不久后被召回北京。郑成功损失也不小,不敢贸然扩大战果,双方在海澄、厦门一带形成僵持。
  会师长江!
  郑成功在漳州失利返回厦门时,张名振向他提出了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的动议:趁清军在南京布防空虚,率水师北上直入长江,“捣其心腹”。
  提方案容易,谁来实施?
  张名振认为,以“浙系”水师的实力,干这一票没问题!
  “浙系”经舟山惨败,一路南下有不少对前途失去信心的人离开,到了厦门又被郑成功搅和一阵,但主力部队损失不大,精华尚存。
  张名振需要的,不过是郑成功借些战船,给些粮食,补充些弹药,仅此而已。郑成功兵败漳州,正愁找不到机会报仇。张名振的动议,郑成功认为比较靠谱,欣然应允,给予鼎力支持。
  永历七年(1653年)八月,张名振、张煌言率战船五百余艘、兵士近万人从厦门出发,前往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清军在崇明的守军还是比较强悍的,考虑到“浙系”陆战能力有限,张名振对崇明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将部队分散到崇明附近的沙洲“筑圩耕种”,发展农业生产,为下一步沿长江进军建立一个比较稳固的前沿基地。
  张名振北上长江口,无意中与一个更加具有诱惑力的宏伟计划不谋而合。
  这个宏伟计划的最初动议者,便是前明旧臣、弘光元老、东林党巨头钱谦益。怎么可能?弘光朝廷覆灭后,钱谦益不是投降清军了吗?——谁说投降之后不能反水?人家老钱是在“曲线救国”!
  投降之后,钱谦益一度入狱,夫人柳如是(曾经跟“愤青”陈子龙交好的秦淮名妓)四处奔走,才将他捞了出来。从隆武到永历初期,钱谦益对南明抗清的形势并不看好,认为乌烟瘴气的小朝廷根本没什么指望。
  “战神”李定国“三战三捷”,让钱谦益等前明旧臣看到了“复国”的曙光。当时,江南有不少人想跟李定国联络,钱谦益也不例外。不过,一般人联络是为了“投靠”,钱谦益却是为了一个相当宏伟的计划——抗清武装大“合流”!
  随着清军在福建、湖南、两广等战场陷入僵持,钱谦益认为,集结所有力量,形成抗清大“合流”的时候到了!
  问题在于,南明的抗清势力派系众多,大大小小有好几个:
  ——西南有“大西系”,前身是大西军,名义上尊奉永历朝廷,事实上是孙可望说了算。其中,“战神”李定国还被逼得单干,在两广开辟新战场。这股力量战斗力惊人,可与清军一决雌雄。
  ——川东鄂西地区有“大顺系”,号称“夔东十三家”,成分复杂,以大顺军残部和前“摇黄军”残部为主,接受永历朝廷的册封。其中,李来亨率领的忠贞营旧部,还有郝摇旗的部队,曾经都是永历军队中的劲旅。
  ——东南沿海有“浙系”和“闽系”,名义上遥奉永历正朔,以水战见长,特别是郑成功部,拥有当时全国最强悍的水师。
  ——“地方系”,即遍布全国各地的义师,力量不均衡,成分更加复杂,唯一的共识是抗清,充其量可作为“民兵”使用。
  如此复杂的局面,想“合流”,谈何容易!
  看似不靠谱,钱谦益却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天然的契机——“长江大会师”!
  我们先沿着长江看一下各方的态势:
  三峡以上——基本上由孙可望控制,清军李国英部盘踞在嘉陵江上游的保宁(吴三桂、李国翰主要在陕西汉中驻防);
  三峡——“夔东十三家”;
  江汉地区——清军,目前是洪承畴率领的少数汉军。永历八年(1654年)四月后,屯齐率领的尼堪残部从湖南撤至武昌。经历衡州惨败,又在湖南与孙可望纠缠了一段时间,屯齐清军损失惨重,主要任务是待命回京休整;
  安徽沿岸——处于半真空状态,清军基本不设防;
  南京以下——清军以岸防为主,防备东南沿海水师入江;
  海上——郑成功、鲁王水师的天下。
  可以发现,长江就是一条纽带,将实力最强的南明武装联系到了一起。如果能在长江一线形成“合流”,抗清形势必将翻开新的篇章。
  按照“合流”计划,孙可望在江之头,郑成功、鲁王在江之尾,抗清武装便可能从各自的“一根筋”,变成大家一起“两头堵”,一举拿下南京、安庆、九江、武昌等沿江重地,依靠“战神”李定国的部队,对江南的清军“关门打狗”,夺取半壁江山,再图北上恢复。
  永历七年(1653年)七月,奉钱谦益之命前往西南联络的姚志卓抵达贵阳,面见了孙可望,后又到安龙觐见朱由榔。钱谦益“长江大会师”的宏伟计划,得到了朱由榔、孙可望的支持,他们都认为这个“合流”计划相当靠谱。
  钱谦益利用刘孔昭(弘光覆灭后投到鲁王麾下)的关系,联络上了张名振、张煌言。二张对这个计划更是喜出望外: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咱早就未卜先知,在长江口蹲着了。
  张名振还给钱谦益吃了一颗定心丸:江浙一带粮食多,郑成功肯定会支持这个作战计划!——看来,郑成功早已饿绿了眼,地球人都知道!
  两头都有了回应,钱谦益、柳如是夫妇率领其他江南抗清义士也积极行动起来,散尽家资招募江南、江西抗清义师,接应从两端进攻的正规军。
  可以断定,这将是南明政权“翻盘”的最后时机!
  永历八年(1654年)正月,张名振、张煌言、刘孔昭抢先采取行动,率舟师第一次进入长江。
  “浙系”水师的实力不是盖的,一举冲破清军多道江防要塞,包括南通狼山—常熟福山、江阴—靖江、常州孟河—泰兴杨舍、扬州三江—镇江圌山等四道岸防封锁线,于二十一日抵达瓜州。
  在瓜州地区,张名振等人率五百多名兵登岸,缴获清军的江防大炮,并在金山寺遥拜地处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
  下游开打了,长江上游却静寂无声。
  张名振、张煌言没有等到孙可望开始动作的消息,却等来了清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派出的援军,张名振不想打草惊蛇,率部撤退。
  回到崇明,张名振百思不得其解:老钱不是说联络好了吗?“合唱”怎么成了“独唱”?
  转念一想,张名振觉得是自己太着急了。崇明到南京不过几百里水路,孙可望却要走几千里,还要一路攻城略地。人家又不是空军,哪有这么快!
  估摸着时间应该差不多了,张名振于三月底率六百余艘战船再次进入长江。
  四月初七,“浙系”水师抵达仪真。可是,长江上游还是没有消息,马国柱又开始调遣军队围剿,张名振继续选择撤退。
  张名振有点不甘心,如今物价飞涨,出来一趟不容易,总不能空着手回去吧?上次白跑一趟,好歹缴获几门大炮,又在金山寺遥拜了一下,这次说什么也要有些斩获。
  但是,清军坚决不能再打了。万一揍得太狠,引起清廷的警觉,再派大军南下布防,“长江大会师”的计划可就麻烦了。
  张名振也是损,军队不能打,就勒索路过的盐商。可做大生意都“刷卡”(当时叫银票),身上没带多少现钱。张名振不甘心,索性放把火烧了六百多条商船,然后打道回府。(索盐商金,弗与,焚六百艘而去。)
  张名振本来想在五月三入长江的,但出了一点麻烦——跟郑成功一样,饿!
  虽然“浙系”军队已在崇明开荒种地,但作物生长需要时间,总有青黄不接的时候。迫不得已,张名振只得亲自率船队去温州买米。郑成功是连买带抢,看来张名振还是要厚道一点。
  出来一趟不容易,张名振顺道去舟山骚扰了一下,又索性走得更远一点,到厦门跟郑成功叙叙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