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那些事儿

第75章


  朱由榔暂时得到了“解脱”,李定国却依然在滇西煎熬。
  昆明的粮食够吃半年,清军完全不需要为肚子发愁,于是马不停蹄地跟在李定国屁股后面穷追猛打。
  永历十三年(1659年)二月十八日,吴三桂率军进入永昌,三日后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今云南腾冲)。
  李定国相当抑郁:澜沧江、怒江是滇西的两道天险,清军相继顺利通过,再这么打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盘算一番之后,李定国决定打一次伏击,给吴三桂一点眼色看看,鼓舞一下萎靡不振的士气。
  打埋伏,怒江西岸的磨盘山绝对是首选,这里丛林密布、山路狭窄,清军只能以“长蛇队形”通过,简直就是专门为李定国准备的。(所入之路坎陡,箐深屈曲,仅容单马。)为了打好这一仗,“战神”李定国发挥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做了相当周密的部署。
  永历军的伏兵共有三道,依次是窦名望、高文贵和王国玺。按照李定国的计划,清军完全进入伏击区后,三道伏兵同时倾巢而出,将清军的“长蛇队形”堵住首尾,拦腰截断,聚而歼之。
  吴三桂一路凯歌,基本上是哼着小曲向前进,根本想不到李定国会整这一出。可以说,这是一次胜负毫无悬念的伏击战,“战神”又将重现江湖。
  千钧一发之际,意外再次如影随行——永历政权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投敌,将永历军设伏的部署告知了吴三桂。吴三桂大吃一惊,紧急下令已有一半进入伏击区的清军回撤,并一路搜杀伏兵。
  永历军的三道伏兵没有接到信号,不敢擅自出战,因此被后撤的清军干掉了不少。窦名望感觉到情况有变,果断鸣炮出击,各道伏兵杀入敌阵,将清军搅乱,固山额真沙里布当场阵亡。李定国听见炮声混乱,发现不对劲,赶紧派预备队增援,永历军以极大的代价将清军彻底击溃。
  磨盘山之战,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惨烈战役。
  清军遭遇惨败,又因滇西道路崎岖,后勤补给困难,于二月底“振旅班师”,回到昆明。李定国获得惨胜,“战神”无力再战,被迫撤往孟定。
  至此,清军占据了滇西边境地区以外的云南全境,张佐辰、龚彝、钱邦芑、狄三品、冯双礼等永历官员纷纷投降。坚持斗争的永历军残部分散在中缅边境地区,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再无反攻之力。
  “战神”虽在,但南明气数已尽,什么时候走到终点,全凭清军将领的心情。
  第二十二章 沧海
  和平换食品
  朱由榔出了国,清军攻势暂停,李定国率永历军队残部在滇西煎熬,云南的局势突然平静了下来。我们再换一次台,将目光转向东南,看看号称“遥奉永历政权”的郑成功这些年到底在干什么。
  李定国两次进军广东,郑成功连“打酱油”的兴趣都没有,直接导致“三南并举”的中兴局面化为泡影。前面说过,郑成功不出兵,主要是担心破坏与清廷和议的局面,这事还要从清廷策略的转变说起。
  随着抗清进入“高潮期”,需要清军频繁调兵、用兵的包括三大战区:西南战区(孙可望)、两广战区(李定国)和东南战区(郑成功、张名振)。以清军的实力,应付三线作战的局面确实有极大的难度。由于战场分散,清军虽然频繁用兵,但往往收效甚微,除了舟山收拾得比较干净以外,四川、湖南、广东、福建都陷入僵持的局面。
  负责作战的兵部虽然疲于奔命,但总的来说还能支撑。军队多跑路算是拉练,多打仗算是演习,养这么一群人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负责财政的户部就比较惨了,朝廷运转需要钱、兵部打仗需要钱、刑部办案需要钱、礼部摆谱需要钱、工部建设需要钱、吏部发工资也需要钱,户部又不是孙悟空,缺什么变什么。眼看国库日渐空虚,户部的黑锅越背越大。
  清廷上下,从顺治帝到各部官员,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继续这样打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话虽如此说,但三大战区的抗清武装又不听清廷的指挥,你让他消停他就能消停,怎样才能扭转局面?
  永历六年(1652年)初,一封密奏送到了顺治帝的案前,让顺治帝眼前一亮,不禁豁然开朗。密奏只讲了一件事:利用郑芝龙,招抚郑成功!
  高,实在是高!只要能摁住郑成功,清军就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先在两广收拾李定国,再挥师杀到西南清剿孙可望,最终平定天下!
  说干就干,清廷马不停蹄地做着准备工作,主要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册封郑芝龙为同安侯,授予其子郑世忠为二等侍卫,并提高生活待遇,大加笼络。
  第二,敕谕浙闽总督刘清泰,适度调整政策,为招抚营造友好氛围。
  第三,追查郑成功家产遭抢夺一案,将当年率军进攻厦门的张学圣、马得功、黄澍、王应元等人革职查办。
  “过场”演完,正戏正式开场。永历七年(1653年)四月,浙闽总督刘清泰奉朝廷之命,开始与郑成功接洽招抚事宜。
  此次招抚,无论从动机来看,还是就行动而言,清廷无疑是相当有诚意的。招抚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郑成功的态度。
  虽然郑成功对永历政权一向爱理不理、若即若离,但对待清廷的态度却是相当坚决的。
  隆武帝“当尽忠吾家,无相忘”的嘱托,郑成功不会忘记!
  曾经苦劝父亲“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于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郑成功不会忘记!
  母亲田川氏受清军凌辱而选择自尽,郑成功更不会忘记!
  让老子投降?你没睡醒吧?
  郑成功是政治家,不是“愣头青”。——“愣头青”只会感情用事,政治家善于深藏不露。
  面对清廷抛过来的橄榄枝,长年因粮饷发愁的郑成功决定陪他们玩玩儿,上演一出“和平换食品”的好戏。(将计就计,权借粮饷,以裕兵食也。)
  清廷提出“和议”,郑成功没有表示反对,而是抢先提了一个意见:金砺大军就摆在我家门口,你们准备用嘴巴谈判还是用火炮谈判?
  清廷从郑成功的话中感觉到有谱,赶紧在六月调金砺部离开福建,一方面表达“和议”的诚意,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付孙可望、李定国的需要。
  搬开堵在家门口的“太师椅”,郑成功趁机派军前往福建、广东沿海征兵买粮,赚得盆满钵满。
  永历八年(1654年)二月,清廷册封郑成功为海澄公的敕印抵达福州。这让郑成功有点措手不及:闲着没事跟你们玩玩儿,怎么还当真了?
  为了防止假戏真做,郑成功立即表明态度:受封可以,剃发免谈!他明白,只要不变发型,这敕印就发不下来。
  清廷来使也怒了:你怎么提上裤子就不认人呢?
  郑成功不管这么多,索性打着“海澄公”的旗号,派部队到清军控制的地区大肆征粮。那群地方官搞不清楚状况,打又不敢打,只能乖乖交粮,回头再向朝廷伸手要。(有司莫知攸措,剿抚两无适从。)
  一方认认真真,一方逢场作戏,时间一长难免穿帮。北京的一些大臣发现不对劲,还没谈出啥结果,粮食损失不计其数,搞得福建、广东沿海各地苦不堪言。顺治帝也察觉到郑成功是个“大忽悠”,准备结束“和议”,继续付诸武力。
  清廷的态度陡然生变,郑芝龙急眼了:郑成功你个小兔崽子,这不是把你亲爹往黄泉路上送吗?!
  为了保命,郑芝龙屡次上疏,要求再做一次招抚的努力,并提议让儿子郑世忠前往福建劝降。郑芝龙如此诚恳,前期“和议”也确实忽略了打亲情这张牌,顺治帝决定再试一次。能和平解决,谁愿意干仗啊,就像蒋介石所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
  永历八年(1654年)八月,郑世忠跟随清廷“和议”官员抵达福州,开始劝降。郑成功还是老套路:只要不剃发,什么都好谈!踩过清廷红线的态度没有变化,地盘方面的要价却越来越高,郑成功压根就没想谈成,“和议”再次陷入僵局。
  郑世忠着了慌,苦口婆心地劝郑成功“不看贼面看父面”,总不能置亲生父亲于死地吧?
  忽悠了这么久,郑成功总算在自家兄弟面前说了一句肺腑之言:“吾不剃发即可保全父命,剃发则父命休矣。”——没了利用价值,岂止是郑芝龙性命堪忧,郑家老小都会全部玩完!
  十一月,清漳州千总刘国轩、守备魏标因对上司不满,主动派人找郑成功接洽投降。眼看清廷逐渐清醒,继续“忽悠”已经没有市场,郑成功决心利用这次机会大扩地盘。
  十二月初一,郑成功派洪旭、甘辉部夺取漳州,又相继攻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仙游等地,对泉州形成铁桶合围之势。
  一方如梦初醒,一方原形毕露,“和议”已绝无可能,顺治帝终于下定最后决心,付诸武力。
  十二月,清廷任命济度(济尔哈朗世子)为定远大将军,率满、汉军进剿福建。次年二月,失去利用价值的郑芝龙被囚禁,几年后被清廷处死。
  得知济度大军南下,郑成功深感郑军陆战能力薄弱,决定扬长避短,主动放弃先前占领的漳州、泉州两府属县,并进行坚壁清野,集中兵力固守厦门、金门。同时,郑成功又派出两支水师分别前往浙江、广东袭扰,牵制济度大军对福建的清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