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那些事儿

第78章


  在长江、福建都不靠谱的情况下,已经初显暮气沉沉的郑成功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台湾!
  前来投奔郑成功的人叫何斌,原本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招募的“当地职员”,而且职位还不低。
  何斌是从台湾逃回大陆的,荷兰人盘踞台湾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早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兰人就曾染指澎湖,后来被明朝军队揍跑了。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人卷土重来,不仅重新占据澎湖,还向台湾本岛渗透。两年后,明朝军队收复澎湖,却对尚未设立行政机构的台湾本岛不屑一顾。从此,荷兰人得以在台湾立足,并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开始了殖民统治。
  何斌详细介绍了台湾的地形地貌,其实郑成功早就掌握这些情况。他虽然没去过台湾,但郑氏集团长年垄断海外贸易,从郑芝龙开始就跟台湾有贸易来往,郑军内部熟悉台湾的人不少。
  郑成功不是没有想过去台湾发展,但搞不清楚对方实力如何、自己能不能拿下,因此始终下不了最后的决心,毕竟郑军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了。
  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旗下的高级官员,何斌对荷兰人在台湾的布防情况了如指掌。在向郑成功和盘托出后,何斌又给出了一个相当权威的结论:国姓爷收拾那帮红毛,小菜一碟!
  打定主意之后,郑成功开始着手准备,一找向导二筹粮。找向导不难,郑军内部就有不少。只有粮食比较麻烦,还是得靠打秋风,要么找浙江,要么找广东,需要一点时间准备。
  永历十四年(1660年)初,郑成功的筹粮队伍还没出发,奉命清剿郑成功的达素大军就南下福建,复台计划被迫暂时搁置。
  由于厦门、金门城防坚固,清军又不习水战,达素没有取得预定战果,勉强对阵几个月后北撤。年末,郑成功的筹粮大军终于开拔,前往潮州。
  永历十五年(1661年)正月,郑成功召集高级将领在厦门召开了一次秘密军事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复台。
  在这次会议上,郑成功第一次小范围公开了复台的战略计划。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计划刚抛出来,便遭到一片激烈反对。
  部将吴豪率先“吐槽”,提出了三大反对的理由:
  其一,从大陆攻打台湾“水路险恶”。
  其二,荷兰人“炮台利害”。
  其三,台湾“风水不可,水土多病”。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去台湾不容易,打台湾更难。即使撞大运打下来,想在那个鬼地方活下去更是难上加难!
  吴豪去过台湾,发言比较有权威性。大多数将领本来就不愿意远离故土,听了吴豪的话,也纷纷摇起脑袋,认为此事不妥。
  眼看复台的计划就要黄了,部将马信突然站出来,坚定支持郑成功的复台计划。
  马信先是替郑成功讲明了复台的重大战略意义:打台湾,是要寻求更广阔的根据地,以利于长期坚持抗清斗争。(藩主所虑者,诸岛难以久拒清朝,欲先固其根本,而后壮其枝叶,此乃终始万全之计。)
  接下来,马信从战术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首先,打仗肯定是有困难的,但任何地形、任何敌人都是有相应的办法去对付的。(红毛虽桀黠,布置周密,岂无别计可破。)
  其次,咱们闲着也是闲着,侦查一下未为不可,能打就果断打过去,万一不能打,再作商议也不迟。(今乘将士闲暇,不如统一旅前往探路,倘可进取,则并力而攻;如果利害,再作商量,亦未为晚。)
  马信有理有据、言辞恳切,一边倒的态势得以缓解,特别是郑军元老杨朝栋也表示赞同,使会议的气氛发生了扭转,多数将领纷纷鼎立支持。
  最终,厦门会议达成了来之不易的共识。郑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当即拍板定调,准备武装复台。
  马信替郑成功讲得很清楚,复台是扩地盘,而不是“搬家”,拿下台湾的同时,大陆沿海的前沿阵地也是不能丢的。
  因此,郑成功对沿海基地的布防做了周密的部署:
  ——世子郑经率洪旭、黄廷、王秀奇等部镇守厦门,并由郑经全权调度沿海各岛。
  ——郑泰、蔡协吉两部镇守金门,同时支援厦门大本营。
  ——洪天祐、杨富、杨来嘉、何义、陈辉等部分别驻守南日、围头、湄州各岛,策应金门守军。
  ——陈霸部镇守南澳,牵制广东清军趁虚而入。
  ——郭义、蔡禄两部调防铜山,加强张进部的防守力量,策应南澳守军。
  永历十五年(1661年)正月,郑成功举行誓师大会,正式向全军公开了复台计划,收复台湾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辗转抵达浙江沿海的张煌言得到消息,赶紧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这不科学!
  客观地说,从东南沿海的态势来看,复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张煌言身在浙江,不太了解郑成功面临的具体困难,反对是情有可原的。
  最重要的是,郑成功在长江战役中扔下“浙系”自己跑掉,让张煌言难免心存芥蒂。因此,他对郑军复台的真实目的产生了质疑,认为郑成功这样做,是想远离战祸、偏安一隅。(不过欲安插文武将吏家室,使无内顾之忧。)
  一竿子捅这么远,谁知道你是去干什么?
  张煌言有意见,但反对无效,郑成功根本没工夫搭理他。——自己玩自己的去,管闲事还轮不到你!
  二月初三,郑成功率大军出海,次日抵达澎湖,留下陈广、杨祖等部镇守。初八,郑军前锋在台湾本岛的鹿耳门(今台南安平镇附近)强行登陆,并在几千中国人的协助下建立滩头阵地,大批战船随即驶抵赤嵌城(今台湾台南)海湾。
  荷兰在台湾有军队一千多人,由长官揆一统一指挥,主要驻防在热兰遮(今台南安平古堡)和赤嵌城附近。郑军水师主力首先向赤嵌城海湾的荷军水师发起强攻,荷军战船虽然只有三艘,但吨位大、火力强、射速快,刚一交火就给郑军水师造成很大的伤亡。不过,郑军水师有六十多艘战船,在数量上占据压倒性的优势,靠挤也能将对方挤兑死,荷军占不了什么便宜。
  一场激烈的炮战之后,荷军战船有一艘被击沉,另外两艘负重伤后仓皇逃窜,海战胜利结束。
  海面酣战的同时,先期登陆的郑军也向荷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阵。荷军虽然单兵装备优良,但难敌“人海战术”,纷纷退入城内固守。二月初十,郑军攻占赤嵌城,揆一率残部龟缩在热兰遮负隅顽抗。
  三月二十九日,郑成功向荷兰军队下达最后通牒,揆一咬牙死扛,继续固守在热兰遮城内,等待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援军。
  五月,郑军第二梯队抵达台湾,热兰遮已经唾手可得。
  就在郑成功准备最后一战时,驻防铜山的蔡禄、郭义于六月初三发动叛乱。郑经虽然早就怀疑这两人有反意,但一直没有采取反制措施。
  得知铜山叛乱后,郑经才匆忙从厦门调集军队进剿。十九日,叛军将铜山抢劫一空后,从容投奔清军,厦门军队扑了空,看到的只是铜山的一片焦土。
  铜山叛乱虽然被“平息”,但严重干扰了郑成功的既定部署,转而对热兰遮实施“铁桶战术”,令其不战自降。
  八月十二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援军逼近台湾,但看到前方郑军的战船黑压压的一大片,吓得调转航向跑掉了,揆一最后的希望破灭。
  十二月十六日,郑成功趁部分荷兰士兵出城投降之机,向热兰遮发起总攻。十八日,已陷入绝境的揆一无条件投降,率残部滚出台湾。
  此后,台湾成为郑成功抗清的大本营,与厦门、金门、南澳等地遥相呼应,搅得东南沿海的清军不得安宁。
  为了对付郑成功,清廷从永历十五年(1661年)八月开始,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实行“沿海迁界”。由于当时的台湾尚未全面开发,郑军的粮饷主要依靠到大陆沿海“打秋风”补给,因此处境愈加困难。
  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朱由榔被俘的消息传到东南,郑成功的内心极其苦闷。永历政权的倾颓,自私自利的“闽系”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或许,郑成功除了苦闷之外,难免有一些愧疚与悔恨之情。
  不过,当张煌言提出拥戴鲁王继统时,早已习惯于自行其是的郑成功根本不屑一顾,依旧以“延平王”的身份,打着永历政权的旗号,继续跟清廷死磕。
  屋漏偏逢连夜雨,国事倾颓,家事也不安宁。留守厦门的郑经与四弟奶妈通奸生子,谎报侍妾所生。郑成功先是欢喜一场,得知真相后急火攻心,加上早已积存于胸的悲愤,竟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郑成功不禁悔恨交加、仰天长叹:“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五月初八,郑成功在绝望与悲愤中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八岁。
  郑成功去世后,张煌言又向郑经提出拥戴鲁王的动议。但是,郑经比他爹还要差劲,除了嗤之以鼻外,还停发鲁王的“宗禄”,任其自生自灭。十一月十三日,四十五岁的鲁王朱以海病逝。
  郑成功英年早逝,郑氏集团在郑经的领导下愈加混乱,文武官员陷入争权夺利的内讧之中。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郑经病死,各派势力加紧了篡权步伐。次月,郑经长子郑克臧被暗杀,冯锡范等人拥立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承王位,借以把持“朝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