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第50章


  杨门女将的形象塑造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1)大胆热烈,率真可爱。
  从佘太君、柴郡主,到穆桂英,再到杜月英、窦锦姑、鲍云飞,这些嫁入杨门的女子都能够放下少女的矜持,不受世俗界限制约,勇敢大胆地示爱。
  她们要么有高出男将的本领,要么有高于杨门的地位,人又贤慧通达,愿意以身相许,由于她们总是处于强势,容不得男人不接受这门婚事。
  穆桂英在生擒杨宗保后见其“生的眉目清秀,齿白唇红”,不禁心动,“暗忖道,若得此子匹配,亦不枉生尘世”,于是“密着喽啰将匹配之事道之”,就这样二人成就了一桩美事。令婆最后说:“此女真吾孙之偶也。”
  杨文广与三位女将的婚事,也都是在打斗中擒将逼亲。她们对杨文广一见倾心,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很实在。一是杨家小将甚是俊美,二是杨家为名门,自己终身有靠。杨文广的貌美被宣扬到极致,他六十多岁出征的时候,犹被敌方视作美男。
  最初月英把想与杨文广“成就鸾交”的心事告诉了锦姑,没想到锦姑先下手为强,率先逼杨文广成亲。本来女孩的私房话就不轻易与人,月英得知锦姑占了先机之后,一怒之下率兵攻打锦姑。
  为了嫁个如意郎君,两个昔日的好姐妹差点成为仇敌。以今天的眼光看也够大胆火辣的了,何况是在程朱理学统治思想的年代。她们不仅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婚姻,而且都是最后的胜利者。妇女的婚姻由自己决定,一旦看中就大胆、主动地去争取,完全没有门第观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敢于追求幸福的胆大妄为,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而备受人们的憧憬和喜爱。
  (2)英勇无畏,充满智慧。
  杨家归宋后,在“兄妹晋阳比试”一章中,八娘九妹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情节很像“三国”里温酒斩华雄的关羽。辽国大将土金秀、麻哩招吉、麻哩庆吉驻兵晋阳约战宋兵。刚一交战,宋军主将贾能被辽将麻哩招吉刺落马下,危急关头,杨八娘如风骤出,接战三合,把红绵套索一抛,麻哩招吉应声跌落马下,被杨八娘活擒而归。
  后来宋军大将赵彦又被辽将麻哩庆吉杀败,杨九妹舞刀迎敌,只数合便将敌将斩于马下,杨门女将之英勇由此可见。
  在风云变幻的战场上没有男尊女卑,没有男强女弱,有的是一样的责任、一样的危险。
  杨门女将往往是在与男人的对比中展现智勇的。八娘的勇武与贾能的战败相对,九妹在与赵彦的对比中大放光彩,通过这些一对一的较量,女将们的英雄形象大放光彩,令男士们汗颜。
  八娘和九妹两个人物形象还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她们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称七娘子、八娘子,在另一部杂剧中称八娘子和九妹,后来逐渐固定为八娘九妹。九妹艺高人胆大,为打探六郎的消息,她化名胡元,深入敌军心脏,后与五郎里应外合打败了辽军。
  关于九妹还有些歧义,《下河东》称其为杨延瑛,字秋菊,排行第九故又称九妹,书中惯称杨瑛,她从小喜欢诗词歌赋,声称“只要男子做得到,女子也一定能做到”。明代杨家将小说《北宋志传》,十二寡妇中的杨七姐和杨秋菊都是杨六郎的女儿,即老令公的孙女,与八娘九妹差着辈分了。
  杨门女将每次取得胜利,都能全身而退,依赖的不仅仅是勇武和运气,还有她们的满腹韬略。杨门女将中最先登场的是杨业之妻佘令婆,她与杨业并肩出战,打着白字令旗,一出场就力敌二将,勇不可挡。
  北汉主被困太原,杨业染病之时,她一人前往救主,在太原城下箭射潘美,刀砍洪家兄弟,套倒党进,令宋将胆战心寒,四处逃窜。若论智谋的话,她做事比杨业更为决断。宋朝用了反间计意欲招降杨家,但杨业始终犹豫不决,佘太君帮他分析利弊,痛下决心归宋。
  杨门女将与杨门男将平起平坐,甚至更为重要。国家遇有困境,男性身陷重围,往往都是女将前往解救。杨业染病时,有佘令婆力敌宋将;杨六郎一筹莫展时,有穆桂英大破天门;杨宗保被困柳州时,是杨宣娘率兵解围;杨文广兵陷白马关,是十二寡妇力挽狂澜。
  在小说戏文里,宋神宗对杨门女将曾大加赞誉,“朕今日视杨家女将出兵,军前锐气,胜如边将远矣”,正因为此,杨门女将的受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大破天门阵后,真宗“宴犒征北将士”,“杨家女将皆与其席”,在“评定幽州之勋”时“八娘授银花上将军、九妹授金花上将军”……穆桂英以下十四员女将俱皆受封。后来杨门女将征西成功之后,杨宣娘又被封为代国夫人,满堂春等十一员女将俱为骠骑将军。
  历史上,女性封官的很少,封军职的就更少。在中国,只有提拔当官才意味着一个人的价值被认可,虚拟世界里杨门女将被大规模封官,是对女性的极端褒奖的想像。
  杨门女将高于男将的智识,还在于她们面对奸佞当道的现实并不一味愚忠。
  《杨家府演义》第八卷“十二寡妇征西”,朝廷曾听信谗言,将杨家将尽数收捕,后虽赖周王周旋得以免罪,但杨门女将深以为耻。
  杨宣娘出征前有一段话掷地有声:“今朝廷听信谗言,不肯矜恤我家,动辄全家抄斩。亦不须领朝廷兵。我今聚集家兵与满堂春、邹夫人、孟四嫂……等去救兄弟而来。”宣娘有如此气概,比起一味诺诺听命于昏君的男人,更令人平添了许多畅快。
  (3)奇门功夫,仙化妖法。
  明代英雄传奇与神魔小说相互影响,杨门女将多有奇门功夫,能够仙化妖法。穆桂英有仙授飞刀与神箭,百发百中,天门阵中,她以飞刀斩铁头太岁,平西夏中又以飞刀斩束天神。
  《杨家府演义》后半部不是凡人在战斗,全成了神仙斗法,里面的人物动辄就能飞上云端。特别是十二寡妇征西之时,女将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宣娘和满堂春都会飞行,能够撒豆成兵,呼风唤雨。
  十二寡妇征西的很多情节跟《西游记》相像,特别是活捉鬼王一段,宣娘与鬼王互相变形斗法,简直就是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翻版。先是宣娘化作苍蝇,向鬼王念咒。鬼王变作蟒之后,她又化作鹰,将蟒啄得遍体鳞伤。鬼王无奈又变作木头,宣娘解下衣带,欲变作铁链将它锁住。鬼王化作一只鹁鸽冲天而去,宣娘脱下征衣变作天罗地网。鬼王无处可躲,宣娘念动咒语,将网越收越紧,最终将鬼王捉住。
  这样的故事看似荒诞,却有着深刻的寓意。
  宋、元、明、清时代,中原备受侵扰,国家危亡不断,近现代更是饱受西方列强欺凌。不同时代编戏的、演戏的、看戏的,都拿杨家将说事儿,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和形象塑造,杨家将故事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想象与愿望,因而与历史真实越来越远,甚至超越现实,玩起了魔幻。
  杨门女将大显神威,也是对宋代以来,在外族欺侮之下“雌了男儿”的绝妙讽刺,外敌当前,满朝文武无人能挡,众多男儿束手无策,只能靠想象中的十二寡妇血洗沙场,这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的巨大讽刺。
  另外,从说唱艺术以及戏曲艺术的发展角度来讲,纯男人的戏是没有太大吸引力的。“杨门女将”的出现,受戏曲艺术的影响很大。国庆六十周年的献礼片《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最初的片名叫《沂蒙六姐妹》,后来发行商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加上了“战争中的女人”几个字。
  旧时的戏曲也是要迎合市场和观众的,观众喜欢看旦角,自然要加大女性角色的分量。剧目要吸引人,就要出奇制胜,同男将相比,女将更具吸引力。大人打不过小孩,男人打不过女人,会给人以颠覆性的刺激。
  在对抗外族入侵的过程中国家屡战屡败,雌化的男儿沙场无用,在山穷水尽之际,让被男人看不起的女人征战沙场,迎来柳暗花明,实在是可以让民众情绪高涨的兴奋点。杨门女将的出现,迎合了当时百姓的心理,给遭受战乱折磨的人们一些安慰,让长期处于郁闷之中的心灵得到某种解脱和安慰。
  杨家将故事,越到后来女将越突出,女人不再是点缀,相反经常居于主导地位,男人也要听命于她们帐下。比如杨六郎、杨宗保都曾经被穆桂英生擒,杨文广在与女将的交锋中更是占不到任何便宜。战场上男人是配角,女人处于支配地位。文艺作品用一种很有趣的方式折射了时政的无能,讽刺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杨家将故事是一种艺术真实,反映了一种社会存在,但不是历史真实。北宋时杨家将只有杨继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代,至于女将,都没有切实可靠的历史事实。
  元代以前,杨家将故事中出现的女性只有佘太君和柴郡主。在元代杂剧情节中,威武作战的杨门女将没有出场,直到明代后期的杂剧《三关记》,佘太君才开始出现在边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门女将”日渐增多,故事逐渐丰富。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杨家府演义》,出现了“穆桂英擒六郎”、“宣娘化兵截路”、“十二寡妇征西”等章节。清代以后,戏剧繁盛,《佘赛花》、《天门阵》、《杨金花夺帅印》、《杨八娘游春》等戏剧广为传播,女英雄的身上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建立后,按照剔除糟粕、推陈出新的原则,戏剧中杨门女将的故事,无论是思想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