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十二婳

他生莫作有情痴


蓬莱山。
    晨曦初露,烟锁漠漠,树林阴翳,山壑相缪,攒峰玉立。天高气泬寥,风叶鸣燮燮。悠然晞风坐桴栰,山水鸬鹚薄泊飞。心目豁然,水鸟秀媚可爱。陵风万顷,湖光湛湛然。
    ~~~参见陶安的《游龙鸣山记》、《题吴门范氏秋夜课子读书图》、周繇的《白石潭秋霁作》、恽敬的《游庐山记》断章取义所得,不必深究。意译:清晨烟云袅袅,近观林荫幽暗,山水交错,远望峰峦高耸。秋日气象清朗,叶落摇摇。乘着木筏,让风悠然地吹拂着,鸬鹚在水中浮游。见之怡悦,任凭船的去向,湖上光景熠熠。
    壎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沆瀁,鱼鳖跳喷。泓澄奫潫,澒溶沆瀁,莫测其深,莫究其广。
    ~~~参见谷神子的《博异志·吕乡筠》、左思的《吴都赋》。意译:飨傅吹着壎,泛着湖上清风,水波微动,鱼鳖跃出水面。水深而清,回旋着广阔流驶。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参见陶安的《游龙鸣山记》。意译: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登岸弃伐,行到近处,莓苔如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参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意译: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
    莞萱,“南方早已草木凋落,蓬莱却野花杂踏(纷杂繁多)。相传为仙人所居,实为仙山。”
    飨傅,“传闻这蓬山是仙府神仙收藏秘录、典籍的地方,东汉学者也称藏书东观。”
    “可是嫏嬛洞府?”
    “嫏嬛为天帝藏书之地,兴许只有得道中人,方能此生目睹一回。”
    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无人处,翠丛深窅。
    ~~~参见陶安的《游龙鸣山记》、宋施岳的《解语花》。意译:两岸势起如高台,相间百步,曲折向东。寻到幽寂处,草野平阔,深邃其中。
    蹑蹬而上,陟彼崔嵬。黄栌片林(叶片秋季变红),红叶乌桕(落叶乔木,春秋季叶色红艳),似非人间。
    ~~~《周南·卷耳》踩踏石级,攀登高山。黄栌与乌桕一色,鲜艳夺目,好似仙境。
    莞萱,“蓬山有撩人景色,经途易变。不知前路还有多远。”
    “百余步内,便又是一番独景。”
    顺着山路前行,眼下是一道竹桥,四面环绕梧桐,桥下槐花落尽,溪涧浮藻,眼帘中瀑水悬流,迢迢(水流绵长貌)皑皑(浪花雪白)。
    莞萱,“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厓转石万壑雷。李白书载于《蜀道难》的这句诗,不恰是眼前这景致吗?”
    “先上桥去。”
    跟着,转睛头顶,一条绿藤凌挂于桥上,相隔一跬(半步)便坠着一块铅椠(古人用作书写的木板片)。
    “上述的是何文字?秦篆吗?”
    “是籀文(又称大篆),形近于秦篆,但字形多重叠。”
    莞萱相随而上,平坦的桥身,踩踏不起声响。
    飨傅接言译文,“灭见沉思沙,入了般涅槃。
    无明三种惑,分段两生死。
    生来作古,常乐我净。
    贪嗔痴苦,缘情浅薄。
    静妙之乐,圆寂见佛。
    中有七珍尽不同,菩提三德生净土。
    恶恶之人从明心,好恶之人离正道。
    诓汝者不仁,弃汝者无义。
    若有斯人,以德报怨。
    孟子浅论,人心本善。
    蓄纳良知,只谨为孝。
    尘寰所欲,浮生之丝。
    生我者为天,养我者为亲。
    宿缘犹寐,似酲似醒。
    轮回千载,经年一瞬。
    坐等来生不可待,旧尘遗梦不可追(原创)。”
    ~~~自命题曰《涅槃》,移译不析。
    一道走来,不时传闻“哈哈—”拟声,至桥尾方看清它的“面目”。一颗乔木,约七八米,树干深褐,叶形椭圆。每个枝杈间长有一个皮果,形像铃铛。
    “是笑树。”
    莞萱蹭躅(犹踯躅)不前,对着树上数不胜数的红缎子,相系树杪,掩映着繁密的叶子,念思半晌。
    “我带你去拜谒山中的一位智僧。前面就是蓬莱阁,过了午时我们再继续游山。”
    且落得应允,便带了路前行。
    离距五十余步,有一道棕红的门墙,橑檐(房檐)垂铛,雕琢刻镂,筒瓦虹梁(高架而拱曲的屋梁),榱题数尺。视其巍巍然,清风幽意(幽闲的情趣)来。
    寺院前一小僧正清扫着纷纷满地的落叶,待二人上前相去。飨傅十指掌合,卑躬行礼,有礼相道。“小师父,可方便待见住持。”
    小僧回礼恭拜,“请二位施主随我入寺,住持已候多时。”
    莞萱疑讶之色露于颜色(面色),却见飨傅安之若素。
    蓬莱寺。
    飨傅向莞萱耳语,“蓬莱阁的住持正是当年救万民于水火的高人。”
    随后小僧将二位带进阶堂(厅堂),叩门适礼。小僧轻手推开了禅门。
    其时香客未到,堂内光堂平滑。烛架尚虚,庙祝放下琉璃灯来取火点烛(出自《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见殿上琉璃灯下,蒲团之上,有一个老僧在那里打坐(出自《西湖佳话·灵隐诗迹》)。手背一扬,小僧会意而转话给二位,“已近日中,住持请二位施主先用膳。”
    随后将二人带去斋堂,一顿清斋素食后。闲步于一处别苑,一座凉亭,一间禅扃(禅房)。偏处置一口水井,井上辘轳。
    适才,飨傅便悄步跟上。莞萱走近了观瞩,“井甃(井壁)不生苔藓,沦坳(凹陷的地方)无裂罅(裂纹)。忽渟洿(渟滞不流貌),忽迴旋其姿,忽翕忽张,乍阴乍阳,屡迁(改变)光景(摘自沉德潜的《说诗晬语》)。果真奇怪。”
    “此乃罗布泊的遗迹,是仙湖的重生所。吸日月精华将其滋生,另一头是魔界的冥渊境。”住持杖策(拄着手杖)而至,宽衣博袖,着了偏衫。鬓须皤然(须发苍白),年有耄耋(年纪八十)。双眸炯炯,看似精力强壮。手柄禅杖上鸽血红宝石,弥漫着一股强烈的生气和浓艳的色彩。宝石浮图,状象灵龟。
    莞萱很是惊诧,相言,“这是西域的摩谷鸽血红宝石,附有不死鸟的化身。”
    “仙姑通晓天地,蠢动含灵(犹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出自洪迈的《容斋续笔·蜘蛛结网》)。佑我含灵(具有灵性的人类),锡兹介福(出自《宋史·乐志十》,赐予祉福)。正因如此,仙姑要历经的可谓是毁生、造生、弃生啊。”
    莞萱愈是惑解(迷惑不解),而见飨傅,不论住持说什么话,总保持一贯的平和。
    “小仙愚笨,但会警记住持说的话,好好思忖。今日得见知名高人,洽闻之硕儒(摘自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多闻博识)。”
    “待我问仙姑,寺外那株笑树,可参以会悟(可参悟出什么来)?”
    莞萱不经三思道出,“禅心如水,静修蕴合。怡景随意,不入涅槃。
    菩提无树,莲华清明。浮尘无相,形影虚妄(原创)。”
    ~~~意译:欲得禅定之心,需有宁静的志趣,淡泊谦如水,禅修的内蕴无边无际。随心所欲,怡情留恋于凡景,不得超悟禅道成佛;菩提并非是实物,而是个人对佛法的认识,圣莲清净高洁。世间的尘埃外物没有具体形态,皆是莫可名状的。
    “仙姑如今上丹霄(绚丽的天空),赴绛阙(仙宫),步瑶台(神仙居处),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出自贾仲名的《金安寿》)。待一轮回,仙姑又有另一番别解(不同寻常的见解)。这笑树正是仙种栽种,既仙姑与佛有缘,老衲便赠你一璞玉。”
    玉石有手指般大小,光泽滑润,条条纹理曲折回旋,形如心状,苍翠欲滴的。
    莞萱顺手接了去,挂在脖子上。顿时闪出丝丝黑冲冲的微光,顷刻便消失了。
    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