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不倒的李鸿章

第29章


这个条约以其空洞无物让觊觎更多在华利益的英国人的愿望落空了。应该说,面对强大的威胁,李鸿章依然能谈出一个明显存有抵抗态度的条约,是一件“值得惊诧”的外交事件,但从烟台回到直隶总督府的李鸿章还是因为赔款和开放口岸而背上了卖国的罪名。
  在与洋人打交道的一系列活动中,李鸿章一直是“出头鸟”。
  李鸿章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著名的,一个是中日《马关条约》,另一个是《辛丑条约》。
  首先看《马关条约》。
  李鸿章知道他去马关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在个人声誉和国家利益面前,最终李鸿章还是选择了国家利益。而在战与和之间,李鸿章终于签订了和平协议;在协议的内容方面,李鸿章把清政府的损失降到了最小。
  在马关的谈判中,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三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
  而当时,日军已经逼近山海关,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战争的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而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面对残局的李鸿章的选择。
  马关议和,面缠绷带、血染袍服的李鸿章显得惨烈,而《辛丑条约》的谈判,一边谈判一边吐血的李鸿章,则显得悲壮了。
  1900年6月12日,为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七月三十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一个月后,李鸿章抵京收拾残局,向八国联军求和。
  十一月初,联军照会李鸿章和庆亲王,提出议和谈判的六项原则:惩办祸首;禁止军火输入中国;索取赔款;使馆驻扎卫兵;拆毁大沽炮台;天津至大沽间驻扎洋兵,保障大沽与北京之间的交通安全自由。这六项严重侮辱大清国国家主权的“原则”,令李鸿章说出了列强犹如“虎狼群”的话,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结束大清国的厄运。
  逃亡至西安的慈禧在黄尘烈风中天天盼着李鸿章的“好”消息,“望电报如饥渴”。虽然大清国于1900年夏天发生的巨祸是由慈禧一手酿成的,但李鸿章必须在联军的追究面前维护住慈禧的权力。
  李鸿章病倒了,起因是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占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
  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南方的封疆大臣,力主不能在“议和大纲”上“画押”。李鸿章对“不明敌情”却“局外论事”的张之洞十分恼火,李鸿章表示,假如坚持不“画押”,谈判即刻便会破裂,结果只能是将大清国拖入无休止的战乱——联军在京城屯兵数万,有随时扩大战争的能力;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根本不可能打赢战争。内外皆危之际,高谈阔论哪里能解燃眉之急呢?一切都必须当机立断。李鸿章给张之洞传话说,电报每个字四角银元实在太贵,要他不要再发“空论长电”,凡事可以摘要发出,以节省经费。
  接下来就是赔款问题的谈判了。此时的李鸿章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十亿两白银降到四亿五千万两,是对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欺侮”。李鸿章接受了这个欺侮。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十一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闻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
  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后来,晚清名士齐如山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驻北京,朝廷公布由李鸿章全权担任议和大使并从广州赶赴北京时,整个北京城都在盼望着李鸿章的到来。的确也是这样,当整个清国陷入了最大的灾难,京城沦陷,清国的官员们死的死、亡的亡,或者袖手讷言、各求自保、麻木不仁时,只有李鸿章,算是挺身而出,走着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那就是,以个人的屈辱和牺牲换取最大限度的时局缓和。
  “李鸿章当然知道这样的行为本身极易被钉在民族和国家的耻辱柱上,极易在历史被简单化以及别有用心中充当牺牲品,但他无法躲避,也无法逃脱,只好走上前台。也可能李鸿章唯一能自我安慰的就是,这样的举动,避免了进一步的生灵涂炭,而他一辈子服侍的清国朝廷,也终于可以回到京城了。”
  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在清末的大臣中,李鸿章是最理智的。他在精确地为这个王朝算计着得失。他既像一个商人,又像一个赌徒。在一场一定会输的赌局中,李鸿章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破罐子破摔,也没有像有些人只会做冲冠之怒,而是一直在想办法把损失降到最小。因为他有这个能力,也只有他有这个能力。
  所以,尽管所有的人都在骂他,但所有的人还是希望他不要倒下去。因为有他在,就有办法。
  
第八章 处变不惊,沉稳的人才不容易倒
  1.做事执着,才能不被困难压倒
  对于做官,曾国藩曾不无批评地评价李鸿章:“少荃拼命做官。”
  《马关条约》签订后,此时的李鸿章,国人皆曰杀,朝廷也不用他,他仍不肯走,住在京城贤良寺中,等待机会。有人讥笑他“热衷”做官,他也乐于承认,并为之解说:“今人多讳言‘热衷’二字,予独不然。即予目前,便是非常热衷。仕则慕君,士人以身许国,上致下泽,事业经济,皆非得君不可。”
  先不说李鸿章热衷做官的对错,如果仅从追求的层面上讲,李鸿章是没错的。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目标,隐忍且执着,这应该也是李鸿章官场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
  1896年11月19日,《纽约时报》发布了一条消息:李鸿章可能会辞职!报道说:“自从清国北洋大臣李鸿章出洋访问回国后,一直受到清廷冷遇,而他自己也已对此深表厌恶。因此,他已经打定主意,决定向皇帝陛下请辞,退休去过安静的生活。”
  其实,《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不切实际之处,李鸿章确实受到了冷落,但李鸿章没有辞职。李鸿章不可能辞职,他从来不是一个头脑容易发热的人。
  李鸿章“退居二线”,是朝廷的有意安排。1896年,在世界各国周游了一圈的李鸿章,于十月二下日回到北京,不知什么原因,李鸿章出城到圆明园废墟“禁苑”转了一圈。二十四日,马上有人揭发,以“李鸿章擅入圆明园游览”的罪名,交礼部评议。三十日,交上来的动议是革去职位,西太后手下留情,“旨改为罚俸一年,不准抵销”。这样不客气地对待刚刚周游各国,搞定外交乱局的“洋务”功臣,目的是要杀他在洋人面前的威风,同时也平息北京对他的“卖国”指责。
  其实,早在1895年8月的时候,李鸿章的命运已经确定了,当时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回京,销完病假后进京上朝向光绪汇报所有情况,光绪阴沉着脸对李鸿章说:“身为重臣,两万万之款从何筹措;台湾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伤国体。”光绪说得义正词严,李鸿章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
  很快,光绪皇帝的圣旨也下达了,李鸿章被留在北京,奉旨“留京入阁办事”,实际上是留其“文华殿大学士”,给李鸿章一点面子,让他赋闲在京。当时的伦敦《特报》曾这样评论说:“和议既定,入阁办事,非尊之也;借此以夺其柄,所谓飞鸟尽而良弓藏也。”
  因为在京城并没有房产,李鸿章从此住进了京城的贤良寺。李鸿章在这里一住就是五年。
  七十多岁的年龄,政治上已经靠边站,名声上更是全国的公敌。一般人在这种境遇中,应该对官场不会再抱什么希望了,但李鸿章不。他知道,只要自己活着,清政府终究会有重新起用自己的一天。
  从署理江苏巡抚以来,李鸿章难得有这样清闲的时候,李鸿章一直井井有条地安排着这段时间的生活。他的起居饮食,都非常有规律;从曾国藩那里,李鸿章学到了严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案无留牍,门无留宾。
  每天,李鸿章就像一个国学大儒一样,总是六七点钟起床,在院落里走上一走,盘算着一天的事情。贤良寺在早晨的时候显得非常清幽,除非碰到严寒冰雪,李鸿章从不穿长衣。散步时从走廊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往返数十次。吃完早饭后,李鸿章开始按部就班地处理自己的一些事务了,写一点信札,处理一些事务。
  但李鸿章从未放弃对外部世界的警觉,有一天,袁世凯来到李鸿章所住的贤良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