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人格

第8章


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因此,他也就能够在头脑中消灭一切界限;可是对于坏的感性来说,对于现实的人来说,这当然丝毫不妨碍这些界限仍然继续存在。      
    此外,凡是表明普遍自我意识的有限性的一切东西――人及人类世界的任何感性、现实性、个性,在黑格尔看来都必然是有限。全部《现象学》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自我意识是唯一的、无所不包的实在。“      
    马克思在对《精神现象学》做了尖锐的分析批判的同时,仍对此做了高度的肯定,其认为辩证法、真理观、异化观等,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作为主观精神的一环的《精神现象学》以阐明主观意识的发展进程为己任,按照辩证的原则分析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三个阶段,是一部真理生长的科学。其中有对历史深邃的识见,对人生中肯的把握,对社会具体的阐释。美国新黑格尔主义者鲁一士曾把《精神现象学》的绝对精神看作一个战将,“万古以来所有人类精神生活的精血,全都在他身上了;他走到我们面前已经鲜血淋漓,伤痕遍体,但是凯旋而来”。      
    黑格尔用绝对主体――客体(是自然界和人类)――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代替了人和自然界的真实联系。完成了精神发展的历程。      
    贺麟先生从四个方面肯定了《精神现象学》的意义,这就是,一、把它作为逻辑学的导言来研究,也就是把它作为人类认识发展史来研究;二、把它作为意识发展史来研究;三、把它作为意识形态学来研究;四、把它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来源和秘密来研究。      
    要真正理解《精神现象学》的意义,还必须全面的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深入到黑格尔哲学的全部秘密中去。
    “一个自己回到自己的圆圈”“yigezijihuidaozijideyuanquan”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heigerzhexuetixidegoucheng      
    黑格尔毕生致力于建立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是谁都知道的。      
    那么,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      
    我们来细致分析这个问题。要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这是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
    一、两种划分方法      
    对黑格尔哲学感兴趣的人都知道,第一个明确提出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人,不是西方的黑格尔哲学专家,而是中国的学者贺麟先生。      
    贺麟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提出了“对黑格尔哲学系统可以有两种不同看法的问题”。      
    1978年,经过长期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贺麟先生明确提出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通常是把构成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三大部门: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当作黑格尔的体系。“      
    “对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二种看法,便不单以《哲学全书》为准,而是统观黑格尔的全部著作以求其全体系的重点所在,精神所注以及中心论证辩证发展的整个过程,加以合理安排。      
    依此看法,便应以《精神现象学》为全体系的导言,为第一环;第二环是《逻辑学》……;以《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包括《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等)为逻辑学的应用和发挥,统称“应用逻辑学”为第三环。      
    贺麟自信地指出:“我认为,这第二种看法是比较能够表达出黑格尔哲学的整体及其辩证法发展的内在联系的性质,而且也是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一致的。“      
    早在法兰克福时期,黑格尔就萌发了建立一个哲学体系的思想,同时也提出了关于体系的结构的设想。      
    他在1800年《一个体系的札记》中构思了一个“绝对精神”的体系。这个“绝对精神”把自己的本质展开为理念、自然和伦理,与此相应,哲学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关于理念的学说即逻辑和形而上学,关于自然的学说即自然哲学,关于伦理的学说即伦理学。这里是后来《哲学全书》雏形。在耶拿的十年中,黑格尔有了充足的时间和较好的条件来着手建立他的哲学体系。      
    他的讲课和著述都以此为目标。然而,他的计划在不断变化和修正着。最初,他想先写成和出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并在讲演中做了预习,其后,一再延期终至放弃了这个计划,而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表达其哲学体系的著作。他在给歌德的信中说:“在这个冬季,我希望完成一部讲义,这一著作的目的是对哲学作纯粹的处理。”      
    他在致友人的信中一再提到这本书的出版计划,可见,大约在1803年夏秋之际,他关于哲学体系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从那时起,他认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应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是整个体系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才是他原来构想的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内的哲学体系。由于这种体系概念的改变,他中止了那部即将作为一个哲学体系问世的哲学著作的写作,而集中力量写成了《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出版后,黑格尔匆匆离开耶拿大学的教授讲坛,去办报纸,之后又担任了较长时期纽伦堡中学校长的职务,在这个时期,黑格尔头脑里充满了他的体系的结构,这个体系已由《精神现象学》奠定了基础。现在,他开始着手撰写“科学体系的第二部分”。在实施过程中,逻辑学的篇幅大大增加了,以至成了一部详尽的、独立的著作,黑格尔在给友人的信中自豪地谈到自己:“婚后头半年,就写出了一本三十印张的、内容最深奥的书,实在非同小可。”      
    这样一来,原来逻辑学作为科学体系第二部分(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共处)的计划就不得不修改了。他只能出版其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而不能同时出版整个第二部分。      
    他在《逻辑学》初版序言中做了如下说明:至于外在的编排,原定在《科学体系》第一部分(即包括现象学的那一部分)之后,将继之以第二部分,它将包括逻辑学和哲学的两种实在科学,即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而科学体系也就可以完备了。      
    但是逻辑学本身不得不必要地补充,促使我将这一部分分别问世;因此在一个扩大了的计划中,《逻辑学》构成了《精神现象学》的第一个续篇。以后,我将完成上述哲学的两种实在科学的著作。      
    然而,这之后不久,黑格尔应聘赴海德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为了适应他的哲学讲演的听众“对于一种教本的需要”,他不得不让《哲学全书》比他原计划更早问世。可以想象,这时《全书》这种过于简要的纲要性使黑格尔感到为难,但他仍未放弃:“这种外在的编排”,并继续扩大,完成其“科学体系”的打算。      
    1817年6月《哲学全书纲要》出版。      
    1817年10月,黑格尔应普鲁士国王的聘请主持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
    1818年,黑格尔为他的哲学听众完成了一部可以充当“入门手册”的书――《法哲学原理》1827年,出版《哲学全书》第二版,此版比第一版篇幅增加近一倍。      
    此外,这个时期的黑格尔,还通过他的哲学演讲来发展他的体系的各个部门。除《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哲学全书》和《自然法和国家学》以外,他还多次讲授《自然哲学》(或《实用物理学和自然哲学》),论述主观精神的《人类学和心理学》,论述客观精神的最后环节的《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等等,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和成果。这种情况下,黑格尔意识到要按他原来设想的“扩大了的计划”在“外在编排”上来完成他的“科学体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在黑格尔有生之年很难完成精神哲学各个领域都必须以专著来处理这样的巨大的工作量了。他取消了《精神现象学》附加的“科学体系第一部分”这个说法。      
    然而他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要取消或废除《精神现象学》之作为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的地位,而仅仅是取消原先设计的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外在编排”。      
    二、体系的三个部分      
    综上所述,从1800年起,黑格尔就开始形成了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思想。从1803年夏季起,他就着手撰写一部包括这三个部分的表述其哲学体系的著作。      
    在撰写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思想成熟了,这就是:真理的存在要素是在思维和存在或主体和客体相同一的纯概念之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