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秋

第15章


虽源或出于张华《博物志》,而在唐时,则犹独创之作。”
  (《故事新编》中那颗令人惊骇的人头在古中国的夜空中飞翔,《酉阳杂俎》载:“晋朱桓有一婢,其头夜飞。”那女子一定有飘逸的长发。)
  “类书”,一般的解释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但两者形式上或有相似,基本精神却判然有别,百科全书意在“启蒙”,用理性对世界进行澄清、整理,而类书则汇集所有的奇谈怪论和奇思妙想,所有的猜测、幻觉、传言和胡说。百科全书是“正确”的,它已经照耀全世界,但是,正确的生活是贫瘠的生活,正如正确的头脑是无趣的头脑,类书所保存的世界仍在理性的背面浮动,容纳人类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错误。
  (两部着名的类书:《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是由宋太宗倡议编纂的,我因此对该皇帝怀有敬意,他对人类生活的复杂性有着宽阔明智的理解。)
  本雅明曾梦想撰写一部全由引文构成的书,而类书正是引文之书。但编纂类书通常是浩大的集体工程,在官方组织下,一群饱学之士从所有的书中搜捡只言片语、零砖剩瓦,然后构筑一个所指涣散的宏大文本。
  而《酉阳杂俎》却由一人独自完成,他是段成式,生当残阳如血的晚唐,当过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太常少卿,得以浏览浩瀚的皇家藏书,又因为迭任刺史,行万里路,想必听了无数奇闻异事、流言蜚语。那时,类书的概念尚未形成,他只是怀有一种荒唐的激情,在他的想象中,许许多多的古时圣贤、后世大儒和史学家,他们在共同撰写一部大书,在这部书中阐述和描绘人类在白天、在阳光下的清醒生活,但是,他将在这部书的背面全面记录人的黑夜,黑夜的美妙、迷狂、恐怖和神秘,人在黑夜里放纵的怪癖……
  (中国散文的这一脉,现代以来早已丢失殆尽,如今居然有人告诫你散文不能虚构,他们没读过《庄子》吗?)
  所以,《酉阳杂俎》是黑夜之书。
  作为类书,《酉阳杂俎》并不纯正,其中有大量个人创作的成分,即使是引文也经过了段成式的重述。一千多年前的夜里,这个人卧于榻上,他似乎沉于幽蓝的水底,他透过荡漾的水凝望星空,每当一颗流星划过,他就翻身而起,匆匆写下几行字,然后把字条纳入一个五彩斑斓的锦囊……
  然后,在2002年的一个夜晚,我看到另一个唐朝,唐朝背面的唐朝。
  ——一个狂热、刚猛的诗歌爱好者在身上刺满了白居易的诗篇和插图:
  “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肤挠,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成式尝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札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锁胜绝细。凡刻三十余首,体无完肤。”
  (啥是“酷”啊,这就是了。)
  ——据说,地里的瓜是忌香气的,因此一场巨大的瓜灾发生了:
  “郑注大和初赴职河中,姬妾百余尽骑,香气数里,逆于人鼻。是岁自京至河中所过路,瓜尽死,一蒂不获。”
  (疯狂的香,瓜因窒息而死。)
  ——黄昏,一个女人被怪物吞噬了头颅:
  “柳氏露坐逐凉,有胡蜂绕其首面,柳氏以扇击堕地,乃胡桃也。柳氏遽取玩之掌中,遂长,初如拳、如碗,惊顾之际,已如盘矣。曝然分为两扇,空中轮转,声如分蜂,忽合于柳氏首。柳氏碎首,齿着于树。”
  (“齿着于树”!想想吧,想想吧。)
  ……
  盛大、永恒的城——《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一部奇书。
  在星光灿烂的宋朝,在陆游、辛弃疾的宋朝,这个叫孟元老的人本来不会被我们看见。但是,有一天,孟元老决定写一部书。这时已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靖康耻,犹未雪”,而逃到杭州的河南人已经安居乐业;他们有时也会谈起家乡,那座丢失在万里河山之外、二十年时光尽头的大城——东京汴梁;他们常常发生争执,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汴梁,尤其是那些年轻人,东京沦陷时也许只有两三岁甚至还没有出生,但他们和21世纪年轻的网民一样,固执、热情地相信种种道听途说。
  孟元老这时五十多岁了,他曾在东京度过了二十三年,他预感到那座大城将第二次丢失,丢失于人们的记忆和传说之中;他本非文人,但他决定写一部书,把东京保存在书中。
  这就是《东京梦华录》。在文学史上你大概找不到这本书,它是可以忽略不提的,它与那伟大的道统和文统并无关联;这不过是一个身份可疑的老混混儿的无聊之作,文字鄙俚、笨拙,章法平板如流水帐或菜谱或戏单,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精神”,没有“情思”、“感怀”,也几乎没有什么主观痕迹……
  但正因如此,《东京梦华录》被我反复阅读。我穿行在近千年前东京汴梁的大街小巷:宏伟的宫观,鳞次栉比的店铺,灯红酒绿的妓馆,我苦苦寻找一个人,那个叫孟元老的人,那个无所事事的玩主,他必定从清晨到深夜都在东京城内游荡,他必定如蜂蝶般追逐每一处红尘滚滚的热闹、每一处花团锦簇的繁华。
  ——他像张岱。但和张岱不一样的是,他着意把自己在繁华热闹中隐藏起来。所以整本《东京梦华录》,除《序》之外,没有任何一处出现第一人称。只有一次,他差点被找到了,那是在一家饭馆:
  吾辈入店,则用一等琉璃浅棱碗,谓之“碧碗”,亦谓之“造羹”……
  ——太奸诈了。“吾辈”也就是“我们”,孟元老混在几个酒肉朋友之间一闪而过,你还是不能把他辨认出来。
  所以,《东京梦华录》笨拙的叙述中埋藏着一个本雅明式的主题:个人消失在都市的浩大人群中,他没有名字,没有面目,当然也没有“主观”。
  古人不知本雅明,他们也就不理解孟元老。孟元老的冷漠几乎是令人恼怒的,行文中不仅没有国破家亡的感慨,“且记中尝及童蔡园第、后家戚里,当时借权灼焰,诱乱导亡之事,绝不因事而见,此盖不得杨衔之《洛阳伽蓝》法耳”(明秘册汇函本胡震亨跋)。
  也就是说,该老兄谈到蔡京、童贯之类导致北宋败亡的元凶时居然也是不痛不痒,若无其事,他该向写《洛阳伽蓝记》的杨衔之学习,好好提高政治觉悟。
  但杨衔之是作官的,是主流文人,抚今追昔、总结教训原是他的本分,孟元老不过一介平民,对政治既不在行亦无兴趣,他喜欢的事是:吃,看戏,逛街,从他对相关门径节制而准确的叙述来看,他还是青楼的常客。
  所以,孟元老笔下的东京是浩大人群的东京,也是物质的东京、“商品极大丰富”的东京。他的流水帐式的笔法也许是由于笨拙,但也许正是这种物质之名的冗长罗列使这座大城成为“物”的奇观:
  (大相国寺内)庭中设彩幕露屋义铺,卖蒲合、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赵文绣笔,用及潘谷墨,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
  ——现在的读者已经不知某些名目的所指,但是你知道这就像进了百货公司,“物”正无穷无尽地涌来……
  孟元老的记忆有一种隐蔽的偏执,他不厌其烦地罗列物品,不厌其烦地历数店铺的名称;写到皇家礼仪和四时节庆时,他专注地铺陈种种程序性的细节,他的琐碎和具体是如此盛大,以至那座名叫东京的大城不像是伫立在某时某地,而像是由词语精密复杂地堆砌。这位建筑者是个疯狂的家伙,他就像卡尔维诺笔下向忽必烈汗讲述远方城市的马可·波罗,让一座城市在符号的坚硬光芒中呈现。
  但有一个问题:孟元老会不会在他笔下的东京迷路?
  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余皆妓馆,至保康门街。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过龙津桥南去,……东刘廉访宅,以南太学、国子监。过太学,又有横街,乃太学南门。街南熟药惠民南局……
  如此一路行来,你还分得清东南西北吗?孟元老大概是不会迷路的,但他却把我们带进了错综复杂的迷宫,然后他就消失于茫茫人海。
  “迷宫”,这应该不是孟元老的本意,他在努力把话说清,但就在这个过程中,文字本身失去了方向感,我竭力辨认,我感到身处21世纪的北京某处陌生的街道,深夜无人,梦魇正悄然降临……
  ——这就是孟元老的东京,在我的叙述中,它变成了本雅明的东京、卡尔维诺的东京、博尔赫斯的东京,变成了词语之城,变成了物质与人群的迷宫。这座城盛大、永恒,因为它是12世纪的东京汴梁,也是直到21世纪的一切大城。
  所以,《东京梦华录》是一部奇书。当年的东京被黄河泥沙掩埋,沉睡在今日开封的地下,而这本书也同样沉睡……
  赏心乐事谁家院
  把春秋战国放一边,今夜且说《牡丹亭》。
  《红楼梦》里,花已葬了,宝玉据说有应酬,兴头头凑到姐姐妹妹堆里去了,剩下黛玉一个在园子里寻寻觅觅,正好就听到梨香院里笛韵婉转,歌声悠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