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圣帝大舜

第三十一回 虞舜让国


第三十一回虞舜让国
    帝尧对舜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培养和考验之后,年老病危之时,便把舜推荐给上天。过了一些时日,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让虞舜把全体臣工招到帝宫,正式宣布把帝位传给了虞舜。
    帝尧刚一宣布,放齐便出班谏道:
    “帝呀!这样做不合祖规,帝位应传于帝子丹朱,这是先祖的规矩,是不能违背的。”
    帝尧道:“祖规也是人定的。老祖宗定规矩是为了江山社稷,不是为了自己的家天下。丹朱是顽劣好讼之人,我怎可以将社稷交付给他?若将帝位传于舜,天下人便可以得到好处,这样,只有丹朱一人痛苦。如果将帝位传于丹朱,天下人就要吃苦头了。总不能拿天下人的痛苦,来让丹朱一个人高兴!”
    帝尧大德,众臣诚服。在说服众臣之后,帝尧就开始准备传帝位于舜。
    这年秋季,帝尧甚觉精力不济,倦于行动,卧床不起。那丹朱等九兄弟及娥皇、女英都来扶侍。舜、禹等众臣工亦轮流前来探视、问候。那远近各州的百姓,听到帝尧病重的消息,都在向上天祈祷,祝福帝尧长生延寿。无奈那帝尧年岁太长,药石无灵,到了立冬以后,竟然驾鹤西游了。
    九男二女嚎天哭地,十分伤痛。朝中大小臣工即刻赶到,悲伤哭泣,如天塌了一般。
    帝尧归天,普天同悲,天人共泣。舜在帝都附近选了风水宝地,举行了隆重的丧葬仪式。(帝尧墓葬在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己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祠内碑碣十余通,记尧王功绩与陵宇沿革。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0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2006年5月25日,尧陵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概况》:“陶寺文化遗址早期城址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史前城址之一。”陶寺文化高度发达的程度、陶寺文化的都城性质。陶寺文化社会组织的国家特征,以及陶寺文化的年代、遗迹出土的朱书扁壶上“文尧”二字证明了帝尧都城的位置。襄汾县陶寺村的古文化遗址是在50年代初发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山西考古所从1973年起,在襄汾县陶寺村进行了十余年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1993年国务院将陶寺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帝尧的一生,以其浩荡的圣德“克明俊德”“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奠基了中华和合(和谐)文化;以科学的发明定四时、定历法,推进了原始的农业文明;以“允恭克让”的美德要求臣民“进善”“诽谤”“敢谏”,奠基了原始民主;以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禅让帝位,创设了奴隶制民主国家的管理形式;以伟大政治家的气魄“清明政治”“举贤任能”,初创了国家制度……为天下第一圣君。
    帝尧归天的消息传到各州,天下的百姓无不痛悼,罢市巷哭,如同死了自己爹娘一样,其声势前无古人。
    这些天,最最悲痛的就要数舜了,他和帝尧,不仅是翁婿之亲,不仅是君臣之义,他最最感激的是帝尧的知遇之恩。一个耕田的农夫,帝尧竟能独赏于他。叫九个儿子去奉他,把两个爱女嫁于他,最后,连整个天下都给了他!这虽说不是帝尧之私心,但遇到这样的知遇之恩,他怎能不万分感激?虞舜悲哀、伤心到何种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他整日沉浸在无限哀痛之中。除忙于事务之外,就是伤心落泪,心里难受至极。
    帝尧过逝的三年时间里,普天之下的百姓,都不奏音乐,以表示对帝尧的追悼和哀痛。百姓的行为完全是自觉自愿的,没有谁去要他们这么做,但人人都是这么做的。可见,帝尧是多么的受百姓的拥戴,多么的得众人之心。正如史书上所载: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瞻之如云,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
    “帝尧就是放勋。他的仁德如天的无尽,他的智慧如神般微妙。接近他如太阳般和煦,远望他如云彩般绚丽。富有而不骄纵,显贵而不惰慢。”
    居丧三年,帝位继承问题,百官无一个提起。朝里的一切事务,仍由虞舜主持,一切按部就班,井井有条。
    三年丧期一满,伯益前去探问舜,看他在帝位问题上做何安排。可是,当他到了舜宅以后,竟然找不到人。寻到卧室里,看到的却是人走屋空。
    伯益大吃一惊!他看到桌子上有一卷简书。急忙上前展开观看,只见简书上写道:
    “某受先帝特达之知,以匹夫荐升至摄政。某感激先帝之知遇。又感念先帝之忧勤。所以不惭愚鲁,不辞儹妄,毅然担任斯职。下以济百姓之困穷,上以释先帝之忧虑。自古以来,天下大宝,必传子孙,或传同族。好在此刻元子丹朱谅阴之期已满。可以出而秉政。某谨当退避,尚望诸位上念先帝之恩遇,协力同心,辅佐少主,则某虽去,犹在朝也。”
    伯益看完,心中大惊,急忙去找父亲皋陶及弃、契、禹等朝中重臣,告之此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家束手无策。梼戭道:
    “既然舜的居心如此,他一定会深居潜藏,一时难以找到。朝中不可一日无主,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就拥丹朱即位,大家以为如何?”
    弃道:“万万不可!先帝以为天下是个公器,不是私物。为传帝位之事,几十年忧心不解。得到虞舜以后,愁眉才得以舒展。先帝虽然过世了,我等仍应以先帝之心为心。假使我违背先帝之意,那先帝几十年之苦心,将尽付流水。况且丹朱庸才,先帝深恐他为君而招祸。如果我等现在拥戴丹朱,真要出了什么事情,我等如何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契接着道:“后稷说得很对。如果让丹朱登了帝位,他心气高傲,不听人劝。万一将来失德累累,遭诸侯百姓之叛弃,岂不难堪!先帝传贤不传子,他的一片苦心我等应该知晓,不要明知故违。”
    大家都以为然。于是议定,一面寻访舜,一面先维持着这个无帝的朝政。
    且说那舜有意僻开,早已蓄心已久。就在那三年居丧期间,他就筹划了外出避开,让位丹朱的计划。所以,居丧一毕,舜便不告知任何人,立即微服易装,扮成老农模样,悄悄离开了平阳,向东南而去。
    他渡过黄河,经豫州,渡大江,过震泽,沿着江岸直到直往南走。一则游览大好河山,二则寻访当年的旧友,不觉就过了数月。
    这一日,当他正在去苗山的路途之中,却被四处寻找的使臣看到了。在众臣的一片苦劝之声中,舜推却不得,硬是被大家拥戴着迎回了国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