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圣帝大舜

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


第三十二回舜陟帝位
    从苗山走到帝都平阳,竟走了一个多月,等他到了平阳,大家早已做好了准备,众位臣工都聚集在郊外欢天喜地迎接他。
    时值十月初一日,这日适值甲子日。于是,就以这个月为正月。以这一日为元日,舜在大家的簇拥下,穿上了帝王的服饰。乘了帝王的车驾。来到了文祖庙,虔诚地进行了祭祀。
    甲子日,舜在大家的簇拥下,穿上了帝王的服饰。乘了帝王的车驾,到文祖庙祭祀。文祖庙是帝尧太祖的庙,这个仪式是必须举行的。虔诚地进行了祭祀。祭祀完毕,即陟大位(《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帝舜陟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国号,改国号为虞;第二件事就是安顿丹朱。他选择了丹水地方(今山东省临朐县境)封给了丹朱;第三件事就是任命百官。在众官之中,禹的品性最好,功劳亦最大。于是,帝舜让他做了总揽百官的司空,弃为司稷,为五谷之长(后人在抄写《舜典》时,将司稷抄为后稷,日久成规,也就按后稷称呼吧。);任命契为管理教化的大徒;垂为共工;皋陶作狱官;伯益任管理草木鸟兽的朕虞之职;伯夷任掌管天、地、人三种典礼的秩宗之职;夔为典乐之官;晏龙作纳言之官;伯夷兼任史官之职;最后一件事是修建新都。
    上古时期有一个惯例,每换一个朝代都要另建一个新都。帝舜经再三选择,最后,择定将新都建在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南,黄河东岸。《平阳府志》:“蒲州:古蒲阪,虞舜所都。”《史记•正义》引《地记》注:“河东县二里故蒲州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二妃坛。”《帝王世纪》:“蒲阪,舜所都,城中有舜庙。”《史记》集解:“舜所都,言蒲阪。”“舜所都也以今考之,当即战国秦汉时,蒲阪旧城,所改蒲城东都,舜之古都此焉。然后世城廓之事,自禹而始。”《史记•世家第一•吴太伯》: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晋灭中国之虞……《日知录》:故天子(尧舜禹)常居冀州,后人因此为中国之号。《集释》:“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蒲坂距帝舜之故居不到三十里路,距帝的新居历山也就六十多里。帝舜曾在这一带读书,牧牛、耕田、钓鱼、作陶,就连娶二帝女也是在这里。君子不忘其初之故,帝舜便将帝都位置择定在蒲阪。
    地点选择好以后,即着伯禹及秩宗伯夷、共工、垂人等率领属官工匠,前往蒲阪营造,一切建筑都与平阳相仿。
    舜二十岁以孝闻名天下,三十岁在历山耕田时,帝尧选用了他。五十岁开始代帝尧行政,六十一岁登上帝位。司政以来,由于人事选择得当,督察管理严格。奖功罚劣,体贴众官。加之伯禹诚实仁爱,勤勉敬谨,身体力行,把个朝纲管理的井井有条。百官心悦诚服地听从帝舜的命令。遇到大事,他从不武断,总要谋商于四方诸侯领袖。他大开四面城门,热诚地欢迎四方的见闻。他让十二州头领都来评论天子言行,以自身的表率,做为臣工诸侯的典范。他不接近佞臣奸人,施厚德于民众。全国人人称颂,连蛮夷都能服从。在他当政期间,后稷主持的农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大禹治水导河,滩出了许多良田,后稷教导百姓,种植五谷百草,“麦花十里飞香远,直到风陵渡口西。”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肚子;契主持的五常之教,教导有方,奖惩分明,五种刑罚,量刑适当。百姓心悦诚服,犯罪率下降,各部落秩序井然。真可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盛世;龙为民喉舌。他不断地在民间进行品德教化,公布帝舜的各项政令,普遍的形成了纯朴和厚道的民风,谗言和伪善不再骚扰百姓。远方的人都来中国;益管理的山陵沼泽、草木鸟兽,做得非常出色,山陵沼泽都开辟了,为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可食之物;伯夷作秩宗,全国人人都讲礼义,上上下下都能谦让;垂主理的共工,每项工务都能完成;夔作的典乐,声音和谐,节奏优美,神人共乐,连野兽听了都能翩翩起舞。帝舜盛德,万民称颂,四方归顺,疆域辽阔。一直波及到边陲的荒蛮之地。南方的交趾(今越南境)、北发(今越南境)。北方的山戎(河北北部以北地区)、息慎(东北松花江一带)。东方的长、鸟夷(中国古代东方少数民族之一。语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南抚交趾大教﹐鲜支﹑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羽民。”王聘珍解诂﹕“长﹑鸟夷﹐谓长夷﹑鸟夷也。”)。西方的折枝,渠廋(su)、氐、羌。四海之内,都感戴帝舜的功绩,四面八方奇异的珍品,都送到中国来,凤凰也来展献舞姿。当时帝都南边的凤凰岭上又一次聚落了许多凤凰。天下颂扬帝德,都从虞舜开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