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别样红

第11章


也许是说:花之落,人之亡,皆不可问。"不可问"原来用为感叹而又不忍明言其不幸结尾的意思。我想,雪芹或亦此意。
  "花落--人亡",全书的总纲关目,亦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象征与注脚,前文后事血骨相连,呼吸相通,不是"两回事"。
  全篇用"两不知"作结,结得最好,因为诗句虽完而含意不尽。何以"两不知"?不是简单地说"两者都不知道了",而是说花之落,人之亡,其结局之不幸都是"不堪问"--即宝玉不忍细说,亦不忍倾听之,那是太令人伤情悲痛了。
  这首诗,似黛玉自诉自伤,其实是代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总主题,大氛围,其感动人的力量,不是无缘无故的。
第41节:五美何人
  五美何人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一回书文,很是奇特--下半回竟然接的是尤二姐等人迥然殊异的事情了。此亦全书的一大转关,但我很觉别扭,转得太生硬。二姐、三姐这种笔墨,实非雪芹的擅长之处。不想多谈,故仍回到"五美",补说几句。
  诗人自昔咏古总为切今,雪芹为红楼才媛所安排下的诗篇,更是如此。
  "五美"之中,"切"今而分明不差的是西施喻黛玉自身,"一代红颜逐浪花",即日后她是自沉于寒塘也。明妃喻探春之"和番"远嫁,亦即无疑。红拂全切湘云明显可见。
  这样,剩下了虞姬与绿珠,可就特别令人费思了,她们都是"殉情"之烈女,并且都为所殉者殒身亡势于政治漩涡之间,非一般"儿女""闲愁"也--然则,《红楼》一书中,谁又"相当"于她们二人而涉及如此重大的政局事故、人生巨变呢?这岂只是解诗,实实是"红学探佚"的又一关节了。
  在我此刻执笔为文之际想来,大致情况可以初探如下--
  虞姬所切者,元春也。
  元春做妃的君王是谁?依年月节令实际已经考定应是乾隆改元,省亲当是乾隆帝的"旷典"。若这么推,她所殉的当为乾隆了。然而,虞姬所殉,乃是末路的英雄、失败的斗士--这与乾隆何涉?即此可悟:与乾隆作殊死的政争而被打倒的"楚霸王"正是康熙太子之长子,真正的合法"帝孙"弘皙。
  这可就重要极了!
  我以为,元春本是弘皙的身边人,贾府之女元春正是被选入其宫府的一名内府包衣女。宝钗的"待选"实亦属此。
  一个可能是:弘皙败了事,元春自尽以殉。另一可能是未殉之前,她已被乾隆夺入宫中,成为妃嫔之流;及至弘皙起事,她曾策划"反正"归主,不幸都被发觉,遂而自刎(或自尽)而殒命。
  这个探佚推考,似乎合理而能解书中元春的"判词"与"曲文"。
  如今,最难的一个就剩绿珠了,只因石崇是暗比宝玉,在此"前提下",必然是怡红院中诸女儿在宝玉日后受逼落难时,毅然不被强者夺去,以身命而争,忠于职,殉于情……
  这似乎也合情理,但困难是"五美吟"中明言"石尉"不重此女,随势一齐抛弃--明义之诗也说"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了,哪儿又曾有个"绿珠"可比?
  这可真是问得人哑口无言。
  怡红诸女儿,八十回前已知其结局的:晴雯死,芳官被逼为尼,二人而已。稍后可预知的也只袭人嫁与蒋玉菡,一人。其余均未离开。麝月是终身供奉者,且随湘云同为宝玉旧人之仅存者。这样,重要的应属檀云、碧痕、秋纹、绮霞等三四个--再小的,身份难比绿珠了。而这四人中,有谁是能像绿珠而与宝玉"同归"的呢?
  这个疑问不易答。也因为宝玉并未如石崇之被害,谈不到有"坠楼"之人。
  也许,宝玉是落难而系狱了,此时有一个甘愿同他入狱的,也有"同归"之义。假若如此,她又是谁?
  这问题留给探佚高手,自愧无能为力。
  "碧痕"是通行本之名字,古钞本或作"碧浪"。今必以为怪。她的情节不多,无可推测。
  "秋纹"之名也怪,竟不知何所取义?宝玉秋日即事诗有"苔锁石敛留睡鹤"之句,"纹"在怡红院中此为仅见。难道秋纹能比绿珠--她本来不受王夫人青睐的,后因送荔枝而得赏了衣服,自谓荣光无上。
  五美之中,有四可定,也就不算考论无功了--可是还有一个破绽:西施喻自沉于水的黛玉虽合,而西施乃吴、越之争的关键人物,黛玉早夭,与吴、越何涉?
  只有一个可能:黛玉之死,虽然病、药、悲、谗……多种压力有以致之,而多种原因也竟同样包含了"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政治搏斗而遭到了株连,未可知也。
  诗曰:
  五美寻踪四美明,绿珠何属触文惊。
  西施本是工颦女,小字颦颦有异情。
第42节:"宝钗"的联想(1)
  "宝钗"的联想
  薛姑娘取名"宝钗",艺术联想何在?也很耐人寻味。雪芹在书中已然引了唐贤"宝钗无日不生尘"之句。今人又引"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辛稼轩词)。在我看来,这"钗"还是与杨贵妃有文史关联,今亦试作一草略推考--
  将薛宝钗多次多处比作"杨妃",已是向来习知之文情,不劳多举。这个比喻,寓意甚丰,并不仅仅是"体胖"、"肌丰"的一点外相问题。她佩戴的金锁,镌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是从反面暗示预伏了她的离弃和年寿不永。杨贵妃因玄宗在蜀道中"六军驻马",逼她自缢,即是又"离"又"弃"。贵妃与玄宗定情在天宝四年七夕,在长生殿上密语,愿生生世世结为连理……而定情之信物,正是金钗钿合。依照陈鸿《长恨歌传》、白居易《长恨歌》,当邛都道士寻见贵妃时,她即托付道士,将钗、合"各拆一半"交与"上皇"(玄宗当时已由"明皇"转为"太上皇")。这儿,"钗"是贵妃命中最要紧的标记,故薛姑娘取名曰"宝钗",是微妙的关合。至于"钿合",本是一种首饰,后世误解为"盒",合与锁,本有"锁合"一义,则也十分显然。
  正因此故,让人想起重读陈、白的《传》、《歌》,便发现了不少新的妙谛奇思。试看:贵妃在道士眼中所见的衣饰,是"冠金莲,披紫绡,佩红玉,"凤"--这就太有趣了!紫绡、红玉都见于《石头记》的正文:红玉是小红的本名"林红玉"(相对于黛玉);紫绡则是讹误而"迷失"的另一丫环之名,也在怡红院。
  更令人遐思远想的是等到道士寻见了贵妃时,她已不再用"贵妃"原称,而变成了"玉妃"了!这个"玉"又复出现于此的涵义,绝不偶然,而雪芹对此实有联想,而且加以运用的痕迹可证。
第43节:"宝钗"的联想(2)
  从文义而言,研究者早已指出:黛、湘好像是暗寓娥皇、女英,人所易知。未料宝钗竟也与"妃"暗有关联--可真是常人智力难测雪芹的高级灵慧匠意之心,玲珑四照,无所不通。
  由此诗可悟:太真(即杨贵妃)本以喻宝钗,而入于海棠诗时,此"太真"又以喻指湘云了--因为海棠乃是湘云的化身幻影,以"海棠"名社,即是此社所作之诗都同样咏赞湘云者也。"西子"本以喻黛玉,在此又以喻指湘云:这也就是湘云兼有钗、黛二人之美也。
  在写宝钗的琐细处总暗示着她与贵妃的关系里面必有文章。如今再看元妃归省时所点四出戏更有所悟:一、《一捧雪・豪宴》,脂批"伏贾家之败"。二、《长生殿・乞巧》,注"伏元妃之死"。三、《邯郸梦・仙缘》,注"伏甄玉送玉"。四、《牡丹亭・离魂》,注"伏黛玉之死"。然后又注明此乃全部书的四大关键。
  在此,须先悟知这四出戏是交互关联的,不是各自孤立。因而看出《一捧雪》的故事与元春之死是相牵涉的大事故。
  显然,在贾府来说,宫里有个"杨妃",家里又出了一个"准杨妃"。此二妃,与贾家之败都紧紧贴连--这可即须尽先探究薛宝钗,除了名"钗"之外,为何又单单姓个"薛"字?原来,"薛"是"雪"之谐音取义,"好大雪","晶莹雪"等句,早已表明了。但问题仍然落在为何单谐音于"雪"?于是,很快领会了雪芹的笔法:在《一捧雪》这本戏文中,是"两雪"的悲剧情节,十分震动人心:一个是那纯白如雪的玉杯,一个是美貌无双的雪艳娘,人亦如雪。
  雪芹的文心,是一面将宝钗比作宫中的杨贵妃,事涉"双悬日月"的政争大事,一面又比作家里的雪艳娘。由此而演出了"家败人亡"、"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巨变。因此,宝钗不但"雪艳",而又"冷香"之故,住"梨香"之院,然而她又"吟成蔻才犹艳"!在这儿特笔点出了这个"艳"。她有如莫家的雪艳娘。
  这当然须简介《一捧雪》的剧情,剧情可以佐助我们悟知这些"伏笔"的重要意义--明朝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名叫莫怀古者,家藏奇珍玉杯"一捧雪",为权相严嵩之子严世蕃所羡,谋夺取之,以至抄莫之家,"害"莫之命。坏人汤勤,绰号"汤裱褙"从中作恶,谋夺莫之美妾雪艳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