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别样红

第12章


莫有义子名莫诚者,代主死,以救莫怀古于死。而雪艳娘亦于"洞房"之夜刺杀汤勤,然后自尽。
  这样,就发生了一个"探佚"的课题:荣府的"对头"向他们谋夺古玩珍宝,而又有坏人挑唆"王爷"向荣府索要美女。大约钗、黛等皆是都城闻名的闺秀,如南安太妃见了钗、黛、探、湘四女赞不绝口,即是"伏笔"。似乎宝钗初来即为"待选",至此无计逃离,而袭人献策自愿乔装代钗去应付。这就是袭人后来含冤受诬,担了恶名,到"忠顺府"嫁了蒋玉菡(戏子,当时贱民最下层)的曲折情节的真缘由。
  书中冷子兴是"古董行",贾雨村与之交好--二人于贾府之败,是主要启端乱事之祸首。第五十一回薛宝琴的《怀古诗》,咏"马嵬坡"一首云:"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温柔和顺"是对袭人的判词,是她代替"杨妃"到了"东洋"--"东洋"二字奇甚!这些线索,当有探佚专家留意。
第44节:宝钗"待选"
  宝钗"待选"
  《红楼梦》于黛玉入府之后,紧接即写薛蟠送妹晋京,是为了"待选"。很奇怪,这一笔露了端倪,以后再无任何照应,那句话成了孤笔、虚笔,甚至有人说是"败笔"。
  薛蟠打死冯渊,不当一回事,竟自将命案"交给"家人,扬长而去--晋京去了。据书详叙:他之北赴京师,目的有二:一为送妹"待选",二为店铺结算账目。后一条不必再表,单说"待选"一节,那文交代特别清楚详细--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报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之入学陪侍,充当才人、赞善之职。
  宝钗乃重要女主角人物之一,晋京又是偌大名堂和职分,岂容随便下笔,下笔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在雪芹来说,断无此理。然则,这又当如何解释呢?
  当然,宝钗刚入都时,不到应选之年龄,可留为"空白",但据拙考她初来年当十七岁,至元妃省亲,已然十八岁了。贾母给她"过第一个生辰",是为已到"及之年"的确证(详见拙著《红楼梦新证・红楼纪历》)。既达此年,则待选的前文,就该提到话下了--可是总也未见任何解释。
  我觉得这内中定有事故,作者不言,留一"漏洞"以待读者识破,而读者至今终未留心措意,"放"过去了。我想这儿一个关键点是选嫔妃以外,还要选宫主(雪芹原笔。与"公主"不同)、郡主的侍女。郡主者,亲王、郡王的女儿是也,选上之后,不是入宫,而是进府当差服役。
  要注意书中的王府甚多,内中可就有特大"文章"了!
第45节:"史湘云"解(1)
  肆 谁是红楼梦里人
  "史湘云"解
  喜读《红楼》之人甚多,喜读而读不全懂的人更多,我自己就是这样,时以为"乐中有苦"。如今我拿雪芹给书中人物取名作一例,就是我总想做努力读懂的尝试。我以黛、钗、湘三位作"攻坚目标",写了这三篇短文,次序也是按照她们在书中出场先后而执笔的,所以讲完黛、钗,方解湘云。
  "湘云"一名,在我的有限的知识圈内,最早看见唐诗名家张籍就用过"湘水湘云"字句,后来又于宋朝人史达祖的一首小令中遇到此二字,就已经是个真实的女流芳名了。词人访她不见,很想念她。再后来,我悟到"湘云"之名应与东坡居士之忠诚不渝的随侍者"朝云"有其文心史迹的微妙关联。这都与宋玉赋巫山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是一脉薪传的中华文学传统接承而又运化的美妙手法。如不能知,那么读《红楼》还有多少意趣可言呢?
  当然我们今日要想把雪芹的文心匠意都解透了,实不可能,只成妄想。我所以说与朝云关联,也因为雪芹自己早已提名了--他借书中人讲论"正邪两赋"时所举女流,即是红拂、薛涛、崔莺、朝云,有迹可寻。但"朝"所以变为"湘"之根由,还不能忘掉《楚辞》的《九歌・湘君湘夫人》。谁能背得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第46节:"史湘云"解(2)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
  网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你看,这多么趣味盎然:一,湘云在全书时序上是"秋"的象征,她第一次出场已是秋季咏海棠了--春节归省,夏节"打醮",全不与她"相干",何等明白。所以,名句"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就是她的季节。二,"思公子兮未敢言",正是宝、湘遭变,被迫分离的好注脚。"灵之来兮如云",多么清楚,湘云的"云",出处就在此处,可以无疑。
  至于湘云为什么姓"史"?一时尚难测度。我此刻只提三个线索,以供研讨:一、雪芹之意若曰,我写黛写钗,尚有艺术性的渲染、假借、增饰、点缀之笔;唯于湘云,则纯用"史"笔,不假虚词。二、"湘云"女流,见于词人史达祖词中,遂乘势借以为姓氏,亦"机上心来"也。三、李氏之祖李耳,为柱史,乃古史官,故以"史"代李(湘云之原型姓李)。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乃野,此谓文学素养气味与"史笔"一义--既以史实为据,又有文学的胜境--各居一面,非矛盾也。
  总之,只以"林"、"薛"之取姓,皆属于"荒唐言"之列,独湘云取姓则"真事隐去"之真事在,即"史"也--"一把辛酸泪",在此不在彼。此方是全书用笔之大旨,最为紧要。
  又有一友解云:"史"者,北音谐"室",室即宝玉室人之义,谓湘云方是宝玉的真正配偶夫人。"绛芸轩"者"红香室"也,又正是湘云之真居处也。
  当然,讲《湘夫人》篇,应与《湘君》合看,君与夫人的互念,是悲欢离合的情意申述,双方一致强调的是桂舟的航行,江波的安全,筑室于水中("水困乎堂下"亦同),屋室一切全是各种芳草构成--而又都说"时"之难得,要一同把握和享受这珍贵的时刻。
第47节:"史湘云"解(3)
  这是否也与雪芹书中后来宝、湘如何离别、如何重会有所关合?总之"湘云"之名取自《湘夫人》,而此篇写得也就是舜妃、娥皇、女英的故事,与"潇湘妃子"都联在一起,耐人寻味。"红学"发生、建立了"探佚学",不是天上掉下和师心自用的附会之说。
  因重读《湘夫人》,又悟及一点湘云的"云",未必属于她本身,却应解为暗指宝玉--"灵之来兮如云"者是指湘君,而非夫人自指。是故湘云的酒令中又有"日边红杏倚云栽"之句。此句湘云与探春并得,探春是"得贵婿",湘云是"配仙郎",湘云又号"枕霞"者,其实即是"倚云"的同义变换词。
  为这个解释寻求佐证,或可参悟"芸"字,"绛芸轩"是一处点睛,贾芸认宝玉为"父",是再次"间色法"。"行云流水",云属宝玉,水属湘云,"云散"、"水流",太虚幻境先闻歌声取此二句,此又一义。
  是耶非耶?
第48节:人比黄花瘦(1)
  人比黄花瘦
  戚晓塘序《石头记》,说是雪芹之笔竟能一喉而二声,一手而两牍,实为天下之奇,赞叹惊绝。这奇,向何处寻一较便之小例,以昭示于大众呢?我想最好就举菊花诗为证。
  菊花诗是紧接白秋海棠起社而拓开、而畅写的一段奇文重彩。看他句句是菊,然而又句句是人,叹为观止。
  这"人",谁耶?"东道主人"史大姑娘是也。
  五个人,十二首诗,次第分明,章法严整,乃是湘云后来的一篇"诗传"--也是宝、湘重会的传神写照。
  我愿稍稍加细逐次说解一下,看看拙解是否妥当。
  第一首是"忆"菊,出于宝钗之手。忆者,怀念也,牵挂也,相思也。
  第一回"风尘怀闺秀",第五回"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俱用"怀"字。此处则曰"怅望",用"闷思",其义一也。怅望乃连绵词,不可分讲--如同说怅恨,惆怅,怅惘,不是用眼去看的意思。
  "怅望"二字领起,先得"忆"之神魂矣。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芦白断肠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