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语文

第22章


于是想尽百计千方,包括打出上述标语,招徕球迷。我仿佛听到足协官员们苦着脸,哀告球迷:"求求你们,快快乐乐赏个脸,来看球吧。"原来,这才是"快乐赏球"背后的潜台词。
“双抢”抢什么?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我们报社一位记者在内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标题是――"双抢"时节又到了,建议给下乡的记者发草帽。"我在后面跟了个帖子,很真诚地问:"双抢"都抢什么?是不是抢粮食和村姑?结果遭到同事们一顿痛贬。
  后来一位好心的校对老师告诉我,"双抢"是"抢收抢种"的简称。我说,不对呀,我看到一篇新华社的报道中说"广东举行数十场打击双抢宣判会",难道说抢收抢种也违法吗?校对老师耐心地向我解释说,那个"双抢"是指"抢夺"和"抢劫"。
  看来,滥用简称确实会造成很多麻烦。人们使用缩略语,本来是为了提高说话行文的效率,节约大家的时间。但不幸的是,很多时候简称反而令人费解,到头来浪费大家伙的时间。
  前些年,每次听到"三从一大"这个词,我就发蒙,问身边的人什么意思,竟无一人能答得上来。后来有了互联网,才查到原来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意思。从那以后我明白了,很多简称实际只能在小圈子里使用,不加解释,强行推广,结果只能是说者昭昭、闻者昏昏。
  去年,杭州市政府推出一个"33929工程",尽管当地媒体天天轰炸,但很多市民依然不明白政府究竟要干什么。原来,这串密电码一样的数字指的是"完成33条道路、9座桥梁、2条隧道和9个入城口的建设。"你瞧,这劲费的,还不如叫"畅通工程"呢。
  滥用简称还会闹笑话。北京有个青年莎士比亚剧团,简称"北青莎",外人一听,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还好,它没简称"北青莎比"。在一些大学里,师生们把"思想道德修养"简称"思修",把"音乐经典"简称"音经"……有些大学校名的简称也很搞笑,北京电影学院,人称"北电",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培养电工的学校呢;浙江计量学院,竟被人简称为"计院", 这就属于恶搞了。
  汉语不不可以随意简化的,简化是一种有条件的约定,小圈子里约定一下也就算了,强力推到社会上,不用不行,但架不住大家喷饭。
谁是你阿姨?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我们家乡有位局长,50多岁,中年丧妻,续弦了一房太太,年纪只有40出头。局长的下属每次碰到这位局长太太,都毕恭毕敬地叫她"阿姨",就连四、五十岁的老职工也不例外。有一次,局长太太不知什么原因,冲一个喊阿姨的人发起了无名怒火:"阿姨?谁是你阿姨?我又不是你们家保姆!"
  挨骂的人一肚子冤屈,本来称呼一个年龄跟自己相仿的人"阿姨",已经把卑微身躯俯到尘埃里,没想到却遭到了一顿数落。这以后可叫她什么好呢?叫局长夫人?那不是骂人吗?叫嫂子?也不妥,领导又没跟他称兄道弟,岂能擅自给自己安一个小叔子的身份?此人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好办法,以后见了局长太太,只好频频苦笑点头。
  "阿姨"一词至少从晋朝开始就出现了,王献之《东阳帖》中"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 这里的阿姨指的是母亲的姊妹。到了南朝阿姨也用来指"庶母",近代以降,城市里的人们才管与母亲年纪差不多的女子叫阿姨。
  在现代汉语里,阿姨还经常用来称呼幼儿园老师、保姆和写字楼里年纪较大的女保洁员。这一用法的来历不难推理。孩子在幼儿园叫老师阿姨,家长也跟着叫。后来城里人开始雇保姆,保姆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照看孩子,因此顺理成章也成为阿姨。保姆不光照看小孩,还要帮助雇主在家洒扫,女保洁员的工作也是洒扫,再也上保洁员这种工作刚兴起时,中年妇女比较多,所以,人们她们也有了阿姨的称谓。
  称呼领导的配偶或女性平辈亲属为阿姨,不是把她们当成保姆,而是自觉地将她们认同为母系亲戚。社会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拟亲属关系",不是亲人,假做亲人,不是长辈,权当长辈。可是我们家乡那位官太太实在不识大体,不通人情,据说,后来局长也认识到这一点,一狠心,跟她离了。
“苦主”真命苦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我最近发现,体育报道中经常用到一个词――"苦主"。用Google检索一下简体中文网页。单搜"苦主"一词,查询结果有5430项;搜"苦主"加"体育",得到的结果竟有1490项之多。不搜不知道,原来体育记者,这么喜欢用"苦主"。
  不过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1490篇体育文章中,"苦主"一词几乎没有一篇用对。
  在汉语中,苦主指"被害人的家属"。《元史o刑法志四》中说:"诸杀人者死,仍于家属征烧埋银五十两给苦主。"《初刻拍案惊奇o卷十一》中写道:"且请宽心调养,人命既是误伤,又无苦主。"港台报纸在报道案件,尤其是命案的时候,也经常使用这个词。例如:"冤死车轮下,正义在哪里?犯后态度应列入量刑,苦主才能获得保障。"
  而国内一些体育记者,望文生义,误把"苦主"当成"受苦人"了。
  例如,有则体育新闻这样写到:"巴拉克是在福格茨执政时期入选国家队的,但当时他是把板凳坐穿的苦主……"亚洲杯来临,众多体育媒体都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亚足联、王俊生、北京赛区三大"苦主"已经给中国队下达了指标:必须进入决赛。"
  还有人把"苦主"理解成"冤家对头"。尤其是《体坛周报》,已有多名记者,多次犯过这个错误。比如:"如此不留情面,又身为中国足球长达二十余年的苦主,可是韩国人的磊落表现还是赢得了长沙球迷的热烈掌声。""与韩国相比,日本还称不上是中国队的苦主。"
  一般来说,在体育新闻里很少用到苦主。但也有例外,2003年联合会杯上,喀麦隆球员福在球场上猝死,国际足联似难辞其咎。只有这个时候,才可以用这个词语――"福死因水落石出,喀麦隆总统慰问苦主。"
  "苦主"曝光率虽高,但屡被误用和滥用,看来,"苦主"真命苦!
为什么冒充杭州人?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工作在杭州,大部分同事都是本地人,但也有一些像我一样的外地人。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些非杭州籍浙江人士,尤其是领导,经常在开会或者讨论问题的时,嘴里蹦出几句杭州话。这让我非常迷惑,杭州方言本不是他们的母语,怎么可能动辄冲口而出呢?
  一般来说,人在极度兴奋或者紧张的情况下,会暴露出自己的母语。冷战时期,克格勃曾往铁幕那边派出过许多"燕子",她们的任务是使用一切手段,与敌方政要零距离接触。然而,有的"燕子"却在床上暴露了自己,因为她们在高潮来临时,嘴里喊出一句俄语。
  因此,我推断,外地人说当地方言,不是无心快语,而是有意为之。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冒充杭州人呢?
  这其实不难理解。省会城市是一个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外地的省民来说,那是他们想往的地方。我发现,在浙江,"杭"字在名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大概意味着一种文化认同吧。而说省会的方言,往往表示这个人对强势文化主动臣服。领导听到后,肯定会暗暗称许,嗯,连方言都跟领导一致了,该重用,该重用!下属听到后,也会默默叹服,瞧,人家已经跟土著一伙儿了,要当心,要当心!
  外地人进城改了乡音,操起当地方言,这个现象不独杭州有,任何大城市都很常见。我在北京的时候,进得商店,经常听到女店员说一口分贝极高的"京片子",感觉自己作为"上帝"的形象蓦地矮了几分。忽然听见店员用东北话接电话,自己的形象就渐渐伟岸起来。可见,对当地人的惧怕,本是很多中国人内心都有的。
  鲁迅一辈子不喜欢杭州,当然也不屑于说杭州话,郁达夫要来杭定居,他还写了诗劝阻。但像鲁迅这样的硬骨头毕竟少见,庸常如我者,听到外地领导说杭州话,心里总还是有那么一点忌惮。
小方言土吗? 
连载:正版语文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王佩  
  文/王佩
  杭州的机场在萧山。萧山,原先是杭州的一个区,现在是市,这几年经济发展令人刮目相看,萧山人的富有也是远近闻名的。然而,在多年以来,萧山人却成为杭州人戏谑的对象。
  杭州流传着许多关于萧山的笑话,最著名的一个与萧山方言有关。话说有个萧山人,在外地开车,遇到红灯急刹车,差点与后面的车相撞。两个司机都冲下车吵架,这时,交警走过来了,问怎么会事。萧山人说:"后里磕哇,后里磕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